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新闻调查》专题 > 正文
央视《新闻调查》播出:《干旱 城市的反思》,以下为节目实录:
解说:2011年,中国的华北大地在干旱中迎来了立春。自从去年十月以来,我国的华北、黄淮地区降雨量严重偏少,山东、河南的许多地方连续三个月滴雨未下,在过去六个月里,整个河南省的降雨量只有往年同期的10%,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到3350万亩,生活在山区的二十万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然而,人们看到的干旱画面仿佛只来自农村,在与农村相距不远处干旱大地的城市,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于干旱似乎并没有多少感受。
同期:你知道今年河南有干旱的情况吗?
同期:知道,全都知道。
同期:听说过,在电视上。
同期:看电视上说是农村的用水是比较困难。
同期:这个天气这种干旱,在城里头能感觉到影响吗?
同期:我还没仔细体会。
同期:但平时你在城市里面用水生活会受影响吗?
同期:那倒没有。
同期:那倒没有,因为我们用的是自来水公司的水。
同期:那您觉得郑州这个城市缺水不缺水?
同期:郑州不缺水。
同期:因为我从小就是郑州人,我能不知道郑州的印象啊,像我们小时候,到井里头打水的时候,就是弄个钩一打水就打出来。
解说:从河南郑州沿着黄河向下游走四百多公里,就是山东省的省会济南,春节过后,此地观赏泉城标志性景观趵突泉的游客仍然很多,今年山东的大旱却并没有影响到趵突泉的喷涌。
聂晶(济南市趵突泉公园管理处 导游):咱们这次来应该说看水的时机也是非常好的,所以咱们现在来看这个喷涌的景观,应该说还是非常壮观的。还能够有这么大的水,确实这个是非常难得的。
解说:聂晶告诉我们,在去年的九月份济南的地下水位达到了创纪录的30.01米,是45年来最高的一次。
聂晶:泉水喷涌不喷涌,感觉对于济南这个城市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整个城市的形象是完全不同了。喷水的时候,所有济南人的腰杆都是硬的,跟外地人,有时候和朋友一说带你去看趵突泉吧,这是我们济南的标志,水非常好。
解说:当华北农村正被六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旱情,折磨得干渴难耐之时,同样处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却似乎什么也没发生正常运转着,那么要供给一千多万城市人口的水源从何而来?它是否能支撑城市无限扩大的用水需求呢?
五十多年前的郑州,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贾鲁河,这是一条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河流,它的支流在郑州市内形成了六纵六横的水系,十二条河流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由贾鲁河支流汇集而成的西流湖是郑州市最主要的水源。
记者:您也是打小就生在这村是吧?
刘小文(新密市白寨镇高庙村 村民):对,我就生在这儿。这贾鲁河发源地,我小时候都知道这有船,那水很高很高,郑州人都吃这个水。
记者:那水源在什么地方?
刘小文:水源地在这儿。
记者:您带我看看去。
解说:郑州市向南二十公里是贾鲁河的发源地圣水峪。据说,这个泉眼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记者:这周围呢,我们现在站的地方?
刘小文:周围这边都是水。
记者:多宽,这水面?
刘小文:水面就是二三十米宽。
记者:二三十米就是从这儿涌出来的是吗?
刘小文:从这儿涌出来,水流量很大。
记者:第一次见到这种河的源头,水就是从我们看到的这个洞里面往上冒吗?原来。
刘小文:原来往上冒,冒很高。
记者:冒很高?
刘小文:嗯,冒很高,有这么大石头扔里头都涌出来了,跟咱家锅滚了一样,就是往上冒。
解说:今天,历经千年的泉眼已经看不到任何水的痕迹。当地人告诉我们大约在十五年前,这个泉眼就已经干枯了。
记者:是什么原因呢?
刘小文:那可能是水位下降了吧。
记者:它是怎么渐渐变低的,您知道吗?
刘小文:那这谁也说不了,每年都要下去看,看看还是水不往上上,找不着水。
记者:那这么多年都没有了,您现在村里人每年还下去看?
刘小文:就那还得看,每年都看,我们保护得可好,盖这个,不能叫这水、泥都冲到里头。
记者:您是觉得这个水还有可能再回来是吗?
刘小文:那回来不回来也得保护好它。
记者:为什么呢?
刘小文:那多年来了,过去你看郑州都吃这个水,贾鲁河发源地。这水过去都流很远很远呢,你现在也不能给它喷住啊,那它有时间它要出来了,这事很难讲。
解说:四百公里外的济南,别称泉城,素以泉水众多风景秀丽而闻名天下,早在元代就有七十二名泉之说,趵突泉更是作为七十二名泉之首名闻天下,和市内七百多处的天然泉水一起成为这个城市的象征,可是在七年前济南差一点就失去了这张独特的城市名片。
导游聂晶是2000年来到趵突泉公园管理处工作的。那一年,趵突泉的三股泉眼已经萎缩。
聂晶:因为之前的话,停的时间比较长。对于游客来说,大家觉得来看了之后,没有水就觉得很遗憾。这一点我们觉得也很遗憾,有的时候跟游客讲,就是说你看,咱们今天来比较遗憾,没有看到喷水。那喷水的时候什么样?大家跟我到里面看一下照片。就是那种遗憾,让我们也觉得心里觉得挺难受的,你看来半天,看个照片而已。
解说:事实上,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让济南人引以为傲的趵突泉就开始出现水源短缺情况。渐渐地,经常性地停止喷涌成为趵突泉的常态,而在郑州,随着水源地圣水峪的枯竭,城里人赖以生存的贾鲁河也在村民的注视中逐渐干涸。村民们搞不明白,这条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河流,为何会在十几年内迅速消失。
李国卿是郑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的副主任,像每一个老郑州人一样,他的成长经历与穿城而过的贾鲁河网密切相关。
李国卿(郑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 副主任):原来我们的河流非常漂亮的,最早的贾鲁河还可以行船的。
解说:昔日的河流早已经消失,只留下空空的河道深陷在城市之中。
记者:当时这个贾鲁河,最初还是作为郑州市的水源供应地。后来呢,它变成今天这个状态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李国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是上游地下水的开采,地下水的水位降低,河流得不到补充,所以在枯水期就没有水了。
解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贾鲁河的上游开始出现了大量的煤炭开采业。同时,贾鲁河流域附近的郑州西郊成为城市的新型工业区,一大批棉纺织、印染、机械、冶金等工业企业相继建成,城市在不断扩大对水的需求开始了无止境的增长,贾鲁河越来越力不从心。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郑州城北二十多公里外的黄河成为了郑州城市新的水源目标。黄河水开始源源不断地被引入灌溉着郑州城市。但是,城市的人们发现城市的地下还有更好的水源,也是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郑州的各个行业纷纷开始向地下要水。从那时开始,自来水公司提供的黄河水,自行打井抽取的地下水成为郑州市的主要供水来源。
席献军(河南省郑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副局长):比方说那些城中村的井,还有这城乡结合部的井,这些地方的自备水井控制起来比较难。
记者:这样的一个井的数量有多少?严不严重?通过你们监测的数据能显示出来吗?
席献军比较严重,粗略统计有五百眼左右。五百眼,年开采量大概有六千万方,这个量比较大。
记者:这个量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席献军六千万方。像郑州的尖岗水库它的蓄水量。
记者:相当于一整个水库。
席献军:对,相当于开采了整个尖岗水库的水量。
解说:和郑州不一样的是,济南人一直依赖丰沛的地下水作为城市的主要水源。地下水不仅承担了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市民生活用水,还肩负着为城市各大工矿企业,这些用水大户供水的重任,距离趵突泉直线距离不到七公里的济南钢铁厂,每天从地下抽取的水量高达十五万吨,这样的取水方式延续了近四十年从未改变。
李健民(山钢集团济钢能源环保部 部长):实际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济南的水趵突泉的水就是时喷,时不喷的,那我们钢铁企业又是个耗水大户,生产一吨钢耗地下水25吨。
记者:那你们日耗水量是多少?
李健民:那时候我们钢产量比较低,那时候我们一天的提水量最高到15万吨。
记者:那占整个济南市供水的多少?
李健民:当时六分之一或者还要多一些。
解说:李健民是济钢环保部的部长土生土长的济南人,企业的节水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
李健民:当时我们济钢用水是不合理的,就是过去是串体供水。所谓串体供水,你比如说提下地下水,先供到净环,净环水用完以后,再串到炼铁系统,除尘用,除完尘,这个水就外排了。
记者:这个经过的过程,你现在说它不合理,不合理在什么地方?
李健民:一个是浪费大量水资源,另外呢,实际上浪费水就是污染环境,你排出去不是清水,是污水;再一个提的是好水,排的是污水,一个是浪费水资源,再一个给社会造成很大的污染,当时我们的水都是黑水。
解说:当时落后的用水方式并不只是济钢一家,无节制地使用地下水。最终的结果,就是地下和地上水资源的破坏,从2000年以前的记录来看济南市的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而靠地下水源存在的趵突泉的断涌,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聂晶:那次,应该是停喷了548天。但如果说泉水不喷涌,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看你们济南怎么连那么一个泉也保不了,或者怎么样,就是这种感觉。
记者:您是从小在济南长大?
李健民:对。
记者:看着这么多年,这个泉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李健民:从小泉城就到处冒水,我那时候就是去游泳、钓鱼,生态非常好,那个水就一喷一米多高,喝水一弯腰就可以喝。就是随着我们工业化确确实实对我们泉城造成很大的伤害,现在我们需要补偿。
解说:这是一张郑州市近30年地下水位变化图,很明显从1992年开始郑州市地下水出现明显的漏斗发展趋势,这说明郑州市地下水资源正遭遇超量开采。
黄乾坤(郑州市水务局 总工程师):红色的线是这个漏斗的面积,郑州市中心城区中深层地下水的漏斗面积。
记者:那这个漏斗的面积红线是一路在上升是吗?
黄乾坤:是,红线呈明显的递增趋势,从原先的3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00平方公里。
记者:越来越大了。
黄乾坤:对。
记者:那绿色的这条线呢?
黄乾坤:绿色的这条线是地下水位的埋深,地下水的埋深也就是从地面(零高度)到水井的水面,这个高度。这个高度也是在增加的,(上个世纪)70年代是35米左右。
记者:现在呢?
黄乾坤:现在达到65米左右,平均是每年下降了一米。
记者:那通过这个图所体现的郑州市地下水超采的程度,在您看来是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黄乾坤:地下水超采程度应该说是比较严峻,或者说地下水的超采已经十分严重。
解说:按照河南省政府调拨给郑州市的黄河用水配额,郑州市对黄河水的利用率只占分配指标的70%,已有的黄河水指标没有充分利用,而有限的地下水却在承受因超采而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其中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记者:我有一个疑问,就是郑州市是有过境水源的黄河水也有给郑州市的指标,那么为什么听您的描述主要是用这地下水?
黄乾坤:它主要是地下水有它自身的好处,自身的优点吧。一个地下水开采比较方便,随便一个 (地方),就是再小一个地方,你打一眼井你自己都可以用了;第二个是水质相对来说也比较好,黄河水这几年水质好了一些,但是它比地下水水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解说:优质清澈的地下水与经过安全处理的黄河水相比,口感要更好。但是,许多工矿企业大量使用自备井开采地下水,却还有更深层的经济原因。
贺春飚(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 宣传处 处长):关键井水便宜。因为自来水的构成,自来水的水费构成有水源费、有污水处理费,这个构成是应该说比现在现时井水费用高一点。井水呢,特别是黑井,没有注册的井,它就脱逃了污水处理费,这样的话,它用水的价格很低。
解说:郑州市自来水总厂用的水源来源于黄河水,黄河水的水质决定了水的处理成本每吨从自来水厂出来的黄河水包括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等费用,每吨生活用水的综合水价为2.4元,而对于那些直接抽取地下水的自备井,有相当一部分很难实现正规的计费管理,利益之差决定了人们的选择。
很多人并不知道,当一口深井在地下300米抽取地下水的时候,很多稀缺的资源也一去不返。
记者:最初地下水开采了,本来是自己可以再生,可以补给的,是吗?
席献军(河南省郑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副局长):对,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开采量小,周边的地下水能对这个开采区的地下水进行补给。当这个大范围开采以后,这个补给量就减弱了。
记者:那这样的地下水它要补给起来是不是相对也是比较难的?
席献军:现在开采的深层和超深层地下水基本上就是多年的地质变化形成的,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储量资源,就是开采一部分就少一部分,它不像浅层水,还可以通过降水来恢复来补给,这种资源是有限的,是很难恢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