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我国首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被撤前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4日19:16  南方人物周刊

  六教授打假记

  ——我国首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被撤前后

  本刊记者  彭苏 李超 李珊珊  发自西安北京

  □ 科技部日前以代表著作抄袭为由,宣布撤销西安交大原教授李连生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我国首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被撤

  □ 早在3年前,李连生便被同校6位教授实名举报,但如今才有了相应的处理结果,其折射的中国学术界痼疾让人忧虑

  □ 这个靠着连年亏损企业得出“经济效益”的项目为什么能够层层过关,最终得到国家级科研奖项?

  2011年 2月15日,阴晦天盖住了西安交大的梧桐长道。

  “老冯,恭喜呀!你们终于大获全胜。”冯全科大老远就瞧见法学系的一位教授在笑眯眯地打招呼。

  “还没有全胜喽。”他眉眼间的几分骄傲比他的话更早流出。此刻,这不仅是他,也是陈永江、杨绍侃、郁永章、林槑、屈宗长六人真实的心迹。

  他们要彻底地去赢一个叫李连生的人。 

  上世纪70年代末,李连生考取著名学府西安交大,就读“压缩机与制冷技术”专业。以“涡旋式压缩机”为主攻方向时,他怎么都难料到,由此,他会在二十多年后一度辉煌:因《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这一项目,2003年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再过6年后,他又因此深陷人生丑闻的漩涡。

  2011年1月30日,国家科技部门户网公布:李连生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第21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92条的规定,经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核及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该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并且申明:这是我国第一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被撤。

  一个匿名举报者

  2005年盛夏的一天,国家科技部收到一封匿名信,信中对李连生申报国家科技奖二等奖资料里的涡旋压缩机产品有质疑,认为其产品的自身运行会润滑油过多。随即,陕西省科技厅派出两位专家调查,其中一名是西安压缩机行业里的行家。匿名者后来告诉我,“那次没能检查出问题。”

  李连生写了一份成果证明,交大科研处请了冯全科等老师签名证明。冯记得,他那时并不了解其中情况,但想到大家都是同事,也就签了。

  冯全科与李连生的同事关系始于流体机械与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国家工程中心”)的建立。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世界银行贷款350万美元,以西安交大为依托,国家工程中心创办了。行政上挂靠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简称能动学院)。

  冯全科历任能动学院压缩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当年也为国家工程中心的创办出过力。按他的话说:他既是能动学院的人,又是中心的人。

  与他年纪相仿的屈宗长则较含蓄,说话多是面带微笑,轻言细语。他当过交大万宝压缩机工程中心的副主任、主任。

  尽管冯、屈二人都算是李连生的老师辈——本科带过李或指导过其毕业设计。若干年后,学生却成了老师的上级。

  李连生长期是工程中心副主任,还在能动学院作学科负责人,兼学位委员会及博士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委员、博导,还担任过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以及学校人事处处长。

  而这一长串头衔被举报他的人讥讽为“李连生头上有七道光环”,“是科技部鉴定申报材料时被迷惑的因素之一”。

  2007年12月,杨绍侃在交大东门彩虹桥旁的校公示栏里,无意间发现一条信息:国家教育部准备授予李连生“科技进步一等奖”,令他顿生疑窦的是,李所报项目为《往复式压缩机理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他从没搞过往复式压缩机呀?这是我很熟悉的专业。”在回去的路上,杨绍侃“感到问题很大”。

  杨绍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交大动力二系(能动学院前身)压缩机教研室讲师、系副主任,后调入陕西省科委任副主任。1996年退休后回到交大,他也是交大压缩机专业的教授。他向校长郑南宁反映了这件事。郑南宁随即让科研处调出将李的申报奖项材料,请来校里几位退休的老教授陈永江、郁永章,林槑,加上冯全科一起研究。

  “他们看后,感到问题多多。” 杨绍侃说道。

  陈永江副教授,上世纪50年代研究生毕业后,长期任教于压缩机专业;七十多岁的郁永章,1957年参与过我国首个压缩机教研室在西安交大的筹建,后又担任教研室主任;曾任压缩机教研室副主任的女教授林槑,是压缩机气阀专家,他们可谓压缩机教研室的元老。

  几乎同时,校方与几位老教授分别找到了屈宗长——“科研处交给我一些评审材料。而杨绍侃找我,是因为我既搞过往复式压缩机又搞过涡旋压缩机。他们两方都让我参与评定。”

  他看后断定:“问题醒目,一些基本概念都没阐述清楚,越到后面越离谱。”

  “我们是拍案而起!”陈永江年过八旬,性格在六人中显刚介。

  他写的《李连生骗取一等奖的第1、2、3、4个证据》专业术语与绘图繁复俱全,报告里, 他条理分明道:……《第一例》  李连生自称“开发”的 “整体铸造机身”。……这是篡改历史,抢夺上海压缩机厂的早年成果。历史事实是:第一个开发“特大型六列整体机身铸造”的功臣是1965年(李连生3岁时)的上海压缩机厂和太原重型机器厂。……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巨型六列机身的整体铸造技术,早已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被我国上海压缩机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所胜利完成。何须3岁的李连生开发?……

  李连生所谓开发的第二个新产品为压缩机的“中体结构”,见报奖文原文第23页第14~17行……李连生对“他开发”的“中体”的描述和称颂都好得很。不过“他开发”的“中体结构”又是偷来的,不过,这次是偷德国的。……《第三例》李连生“开发的第三个新结构”“十字头液力连接结构”,见获奖文第23页18行及24页29~32行说:“传统结构的活塞杆螺纹根部,常常出现严重应力集中现象。本成果研究了活塞杆与十字头的连接方式,采用液力联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活塞杆承受高应力幅的难题。” 说得好!无奈,解决传统活塞杆经常发生断裂事故的功臣,依然是1975年的德国和1985年的意大利的两个公司的专利,而不是李连生的“本成果研究了活塞杆与十字头的连接方式,采用液力联接技术”。

  化工部引进德国的“十字头液力连接结构”时李连生13岁。李连生当时能“研究开发”什么?

  陈永江的底气缘自他对压缩机钻研了半个世纪,正如同行中人说:“他对里面每个环节,闭着眼都门清。”

  在大酒店里斡旋的校领导

  2008年1月初,杨绍侃与林槑不在西安,校方让其他4位教授各自呈交书面举报。

  在举报信中,陈永江除在专业上对李连生的所报奖项进行一一批驳外,还强烈要求学校对其“予以严惩,撤销其教授的称谓并且逐出交大”。

  冯全科则在信中对作假手段作了推理分析:自己针对关系户单位的产品,编造所谓往复压缩机理论和关键技术——让关系户开具经济效益证明,让关系户的用户出具经济效益证明——并注明是交大的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应用成果——把相关关系户的人员纳入报奖成员,互惠互利——找外行和熟人作为鉴定会成员……

  2009年12月30日,西安交大学术委员会签发的第60号文件《关于六教师举报李连生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调查报告》称:……得到举报次日,学校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鉴于该项目授奖存在异议,学校于2008年1月11日电话通知教育部暂缓授奖,学校随即展开进一步调查。……

  陈永江高声道:“举报信交上后,被冷却了54天,忽然接到通知——党委书记要在南洋大酒店宴请我们。”

  2008年2月26日,杨、陈、郁、冯四人如约赴宴。但党委书记并没到场。

  陈的话音一转,“来者是副校长卢天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虞烈、校科研处干部黄忠德。这三人一见面便作自我介绍,表示受党委委托,你们关于李连生问题,我们交换党委意见。顺便吃饭,边吃边说。

  “对方主要传达五条:现在高校科技腐败成风,请你们不要大惊小怪。还列举了4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例子为证;西安交大地处西北,去年好不容易排名16,请你们珍惜和爱护学校的声望和排名,不要搅乱了学校的现状;你们和李连生应是学术之争,愿否和解?我们可从中调解;如果是为了获奖,我们可以让李连生将报奖利益匀给你们一些。听到这儿,我就有点按捺不住了。接着对方说,五十多天来,学校领导被你们搅和得不得安宁。这潭浑水是你们搅和起来的,你们是始作俑者。你们中如有人愿意退出,为时不晚。

  “他走时还说,我对你们提个建议,建议你们从今天开始好好学学法律。李连生说了,你们六人都有把柄在他手中。你们要准备他以诽谤罪把你们送上法庭。”

  陈永江在赴宴前将一枚索尼老式录音笔揣在衣中。现在他婉拒了记者重新播放当日录音的请求。

  2010年3月《焦点访谈》的《西安交大,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节目中,两个多小时的录音,有小一段被节取播出。   

  “南洋大酒店的第一次谈话”,在六教授中的某人看来,是反映了学界一部分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心态,但2008年3月间学校的处理,才真正令他“对学校的幻想破灭了”。

  《关于六教授举报李连生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调查报告》称:“……在三次学术委员会专题会议的基础上,学校于2008年3月致函教育部,正式建议撤销授予该项目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

  陈永江说:“学校给教育部去的一封撤奖公函,上面写得很玩味‘……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部分教师对于该项目获奖申报人提出了异议。……目前,我校对于该项目申报人的异议无法协调解决,因此,请求撤销授予该项目2007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我们是针对李连生造假的事,哪是对他个人有异议?这不是让教育部认为,原来闹了半天是文人相轻,私人恩怨?”

  2008年3月31日,陈永江等人接到校方通知,李连生的一等奖申报已被撤回。当六人要求校方出示教育部回文时,被拒。

  2008年3月17日,6名教授联名向西安交大领导发出第一封公开举报信。

  “后来,这件事主要由党委书记王建华在管。他向能动学院分党委书记传达,李连生的事情由他亲自来抓,别人不要插手。交大毕竟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杨绍侃低头咽茶。

  那段时间,他曾两次委托学校一位原副校长捎口信给党委书记,六人极想与其面谈。那位热心的副校长回复,党委书记不见他们,“也没有任何说法”。

  不想,2008年3月28日,六教授联名举报的第一封公开信披露在了方舟子所办的“新语丝”上。

  5月5日,交大校园网上一篇简讯里,李连生被宣布当选为国际制冷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席;

  7月,能动学院下文《鼓励三级以上教授可以自组课题方向一致的科研团队》,文件上标注“凡学术不端者不得加入”;在第三行,科研团队的领导小组名单中赫然印有“李连生”。

  最令陈永江为之气愤的是,“9月份,能动学院破天荒地开展了名为‘弘扬正气,端正学术不正之风’运动,组织者居然还是李连生。”

  两个月后,工程馆二楼会议室里,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束鹏程在系里作总结说,党委书记认为申报材料没有问题,今年不报明年还可以再报;国家投给了工程中心大量资金,李连生还是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口才不佳的学生

  “李连生是河南林州人。据他的妻子熊春杰对外透露他是农家子弟,从小家境贫寒。”2月19日,交大南门对面的汇丰咖啡店内,“肖一新”从头讲起。

  “肖一新”是他自起的化名,他坚称只是交大的一名教工,较为熟悉李连生。

  “我认识的人中有一个是李连生大学时期的同班同学。他曾对我提起,李在那时,无论就学业水准,还是文娱体育都表现平平。”“肖一新”说道。

  这证实了李连生读研时的导师,举报人之一的郁永章对李的评价:“1982年,李连生大学毕业后,分到了河南安阳钢铁公司。四年后,他想回交大读研。他当时考研的分数是过线了的,但他的成绩靠后,录取名额没轮上他。彼时,交大委任郁永章筹建化工学院,因手上还没有一个学生,他将李连生录为研究生。

  “他是我那时唯一的研究生。‘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郁说道。

  1988年,李连生当上了父亲。他的妻子熊春杰原籍湖北麻城,自称原是西安金属结构厂的工人,上世纪90年代曾到深圳下海,不到一年便回西安,在化工学院的工厂里当临时工。

  郁永章表示“本来两家的关系较好”,他家的搬迁也是李连生帮助操办。

  李不能做教师的缘由,郁说,主要口才不佳,“曾有一位教师公开对他提意见,你讲了一通都不知道你要讲什么。他在这方面虽作过改进,但也就是那样。”

  而“肖一新”透露,在国家工程中心里,李连生有一种本领,“能说会道,能迅速嗅出谁对他有利”,然后,“很快笼络亲近,哥们义气、许下诺言”。

  师生相融时,李曾夸口:“郁老师,黑白两道我都有人,您有事就找我。”

  “那些扯淡的事情,他也许很在行。可论讲课,他不一定很好。他的这种表达不清晰与学术水平有关。他在思维方法上,不擅于钻研问题;勤奋的程度,也比较欠缺。”郁永章如是总结自己对李的观察。

  上世纪90年代初,李连生考上在职博士生。由于郁永章没有博导资格,于是他挂在时任副校长、制冷及低温工程博导束鹏程的名下,但学业依然由郁永章指导。

  1996年,李连生调到国家工程中心。

  “熊春杰比李连生稍早进入国家工程中心。据说她调入前,中心里一位副主任曾委婉向束鹏程提出,中心人员本来较少,如果夫妻都要来这里工作,恐有不妥。束当即说,她是去工程中心持有股份的一家公司做出纳。而等那位副主任退后,熊春杰立马调进。

  “国家工程中心早期,曾有一位常务副主任。此人原是流体机械研究所主任,交大培养出的博士,专业能力很强。也因为这点,他没有事事听从束鹏程。束自然不满意他。后来,这人调往上海交大工作。李连生成为了工程中心的副主任。

  “熊春杰在中心名为出纳,实为会计。西安审计办当年来国家工程中心核查,曾对束鹏程说,这样的人事安排不符合国家用人制度。束鹏程一句话挡回,‘这种事在别的学校也有,不奇怪。’

  “束鹏程在学校的资历很深。1982年,他在英国进修,跟从名师研究气阀。1984在压缩机教研室任教,从讲师破格升到教授,进而是副系主任。1987年到2000年一直担任学校副校长。另外,他还对校内一位权重人士的提升有举荐之恩。

  他与举报六教授同时反映,1998年,李连生被破格提升教授前,束鹏程就对外宣称,他为中心拉回了一个价值300万的合同课题,当时令中心里的人为之振奋;2001年,李连生被评为长江学者前,束鹏程又对外说,李有一笔1000万的课题经费。“听者眼都瞪圆了,心想,还是束鹏程厉害,慧眼识才。”

  “可如今,李连生评教授职称前所称的300万合同课题,又成为六教授新的问点。”“肖一新”说。

  “束鹏程也是我和陈永江的学生。”杨绍侃说时,妻子悄悄地提过暖壶。

  “束鹏程让林槑带过的研究生——在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申报材料里排名第10的完成人来说服她退出六人组,这名学生反被她教育了一番。”陈永江笑说。

  “束鹏程又让教我学电脑的一名学生劝我罢手。那学生说,陈老师,枪打出头鸟。我说我就是常出头!怎么样?要杀头么?”陈永江拍起桌子反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SN02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南方人物周刊

更多关于 学术 打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