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常务副省长: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于制度设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5日01:49  中国经济周刊

  专访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

  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于基本制度设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南焱|两会现场报道

  “5·12”汶川地震后,灾区的民生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去年四川投入民生经费达到940亿元,史无前例。

  “十二五”规则纲要已将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民生问题更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作为主管四川灾后重建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在3月6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谈及民生问题,他认为,民生问题对执政者非常重要,但政府要想根本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于基本制度设计。

  灾后重建说到底都是“民生工程”

  《中国经济周刊》:四川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年重建任务,社会反应很好。我们想了解在完成重建任务中,你们是如何考虑解决民生问题的?

  魏宏:灾后重建任务是这两年政府工作的重点。按照国家规划,灾后重建有九大方面的任务。我认为,灾后重建方方面面任务都涉及民生,灾后重建说到底就是一项庞大的民生工程。150万套农房和26万套城镇居民住房重建解决的是灾区老百姓的安居;3002所学校和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解决的是老百姓的教育和医疗;近5000公里的干线公路和近30000公里的农村公路关系的是老百姓的出行交通问题;2400多个企业的恢复重建关系的是老百姓的就业;城镇重建、农村重建、生态恢复、防灾减灾没有哪一样不关系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么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这么浩大、繁重的灾后重建任务能够顺利实施并基本完成,重建过程和结果能够得到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支持,整个灾后重建能够和谐重建、合力重建,恰恰在于灾后重建工作体现的都是“民生情怀”、体现的是一切为了灾区老百姓的价值取向。

  四川民生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62%

  《中国经济周刊》:据了解,去年四川投入民生工程940亿元的巨量资金,这些资金的落实情况如何?

  魏宏:保障和改善民生,确实是近几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也是近几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从2008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就将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列为十方面,提出并实施了“十项民生工程”,这“十项民生工程”涉及老百姓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生态建设、文化体育等方面,有56个分项126个子项。2008年政府性资金在“十项民生工程”上投入了501亿,2009年投入800亿,去年投入了940亿,这个数量全国各省市区来讲,是很高的了。从2007年到2010年四年来,四川省各级政府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已占同期政府整个财政支出的62%。

  另一方面,在民生工程的安排上,我们除了落实中央政府安排的一些民生方面的共性项目外,更主要的是启动解决了四川特殊的一些民生方面问题。如我们在10万户50万人中实施了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在12万户近60万人中启动了“彝家新寨住房建设”;开展了阿坝州综合扶贫开发和大骨节病、包虫病的防治工程;启动实施了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继续开展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计划;继续开展了富民安康工程等,这些特殊民生问题的解决既有长期规划,又有近期工作安排,得到了老百姓极大的拥护。

  民生问题实质是“民心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民生问题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你认为,在政府多方面的工作中,如何把握它呢?

  魏宏:民生问题历来是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问题。一个国家、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越高,解决得越好,民众的认可度就越高,社会就越稳定。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性质的国家,长期忽视民生问题,不去改善人民生活,都会死路一条,“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政治常识。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民生问题和社会主义是最紧密相连的,在很大意义上讲,民生其实是社会主义萌生的起点和不变的主题。坚持把民生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突出位置,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制度特征。从执政党的思维看,民生是执政基础,必须从执政的角度来考虑与老百姓的关系,必须最大程度地赢得民心,争取执政资源。我们说,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它关系消费的持续增长,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民生是社会问题,它涉及千家万户、涉及社会稳定;同时,民生是政治问题,它关系“民心”,关系党执政的基础。

  应该看到,党执政的基础来源于人民对执政党的认同和支持,而人民对执政党的认同和支持,更多看执政党对民生的改善程度,给人民带来的利益。我们总是说,党和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这不错,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但我认为这种鱼水关系说到底反映的是一种利益关系,是党代表、关心、维护群众的利益的关系。鱼水之情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离开为老百姓谋利益,不管你是谁,老百姓都不可能拥戴你。我们党从成立、发展到壮大的线路,是一条以维护和解决群众利益为主线的线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放到多高的位置都是应该的。

  民生问题关键要有“制度设计”

  《中国经济周刊》:对政府来说,如何保证民生问题的长久推进?

  魏宏: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以政府职能来保障民生所需,它需要的是一种长远的制度安排。如目前社会关注最高的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两个提高”问题,其实都是结果而不是办法,要解决好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要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离开国家基本分配制度的改革和调整是无法实现的。我认为,当前,党和政府重视分配关系的调整,老百姓关注收入的提高,是因为目前收入分配制度设计上确实有问题,初次分配更多在向资本要素倾斜,再分配更多向城市倾斜,而社会财富分配更多在向强势群体倾斜,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其实是一些基本制度的建设、完善没能跟上,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在于要有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从更宽的范围来看,我们在一个大范围解决了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城乡的公共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哪一项问题的解决不是依靠制度才能规范,哪一方面问题的解决能够离开制度得到解决。

  在制度设计上,地方政府可以做一些工作,但它的着力点有限。如解决分配问题上,地方政府靠居民收入增长指标是无法控制企业工资增长机制的,对国有企业可行,而对私人部门困难,因为劳动力工资是劳资双方博弈和市场调节而产生的价格,政府能明确规定最低工资线而很难去控制工资增长水平和幅度,如果直接去干预初次分配本身,又容易影响分配正义,政府需要研究的是建立工资制度。因此,我始终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实施和推进,需要一段时间加大力度开展一些针对性的工作,但从长远来看,最终方方面面问题的解决都是需要政策、制度保证的。

  “公共财政”起重要保障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政府财政在民生工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

  魏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可以看到,这几年各级政府的职能和工作一直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其中一个根本性变化,就是地方政府以服务民生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职能”在充分体现;以保障民生工程为主的“公共服务”已形成共识。财政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公共财政是政府在公共服务职能上对政府性资金安排的要求,也是对财政发展的职能定位。公共财政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在于满足公共需求也就是人民的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务。

  以四川来讲,近几年全省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60%多了,而行政成本性支出占预算支出比重已降到20%左右,可以说财政已经从“吃饭财政”进入了“公共财政”、“民生财政”新时期。对政府来讲,我们还缺钱,缺钱的正确用法。在政府“公共服务”的建设上,在“公共财政”的职能下,政府的资金除了保证政府行政运转之外,主要应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当然“公共财政”还应支持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但有两点要明确:一是政府用于这两方面投入的比例在降低;二是政府在这两方面的投入要采用新的方式,以吸引和整合更多的社会、民间资金进入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善于化解矛盾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既注意到目前民生工程的成效,也注意到一些地方老百姓对民生问题还有意见,有的地方因为利益诉求还引发了一些矛盾和冲突,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魏宏:社会对民生问题的普遍关注,既说明民生问题的重要,也说明一些地方对一些民生问题的解决还存在问题,我觉得这是客观存在的。长期以来,由于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国家的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是一个事实,民生问题上欠账较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群众强烈期待是可以理解的,一些地方引发一些矛盾冲突也是正常的。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有诉求、有矛盾是常规化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政府和老百姓的关系是否融合,绝不在于有没有矛盾和冲突,而在于这个社会能不能容纳矛盾和冲突,在于政府能不能去解决和有没有解决的能力。和谐不是无矛盾,而在于以什么方式解决了矛盾。目前党和政府下大力气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正努力地在研究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方方面面问题,这种努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戴,这种努力也正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思想和理念的落实,是我们的政府良好社会治理能力的体现。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灾后重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