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北京新发地蔬菜检测密中有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0日10:01  法治周末

  法治周末记者 刘立民 孙继斌

  近日,《法治周末》记者前往北京市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对蔬菜的安全检测情况进行明查暗访。

  整体来看,新发地市场的蔬菜检测令人放心。但密中有疏,特别是对本地菜的检测上存在隐忧。

  外地菜检测过两关

  新发地市场主要经营蔬菜、果品、粮油、肉类、水产、禽蛋、茶叶等农副产品,高峰期日吞吐蔬菜近1200万公斤。蔬菜供应量占北京市总需求量的近70%以上,是北京名副其实的“大菜篮子”。

  每天清晨,当许多人还在梦乡的时候,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是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

  4月14日早晨6时,记者在北京市新发地市场看到,蔬菜区已经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外地贩菜进京的货车打开车门,一部分蔬菜卸下摆在车尾,正在交易。

  蔬菜区内,各种时令蔬菜和反季蔬菜一应俱全。

  “师傅,你的菜是哪产的?经过检测了吗?”

  一位中年汉子跳下车对《法治周末》记者说:“菜是山东产的,已经当地检测,进新发地市场时合格证被收走了。放心,这菜绝对没问题,你可以抽样检测。”

  经过逐个摊位走访,《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这些蔬菜在产地装车之初,由菜农办理当地食品安检部门的检测手续。运送蔬菜的车辆凭合格证可免除高速或其他过桥过路费,一路绿灯到达北京。

  “放心!没有合格证路上寸步难行,蔬菜进不了京。”菜商们说。进入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时,检测合格证将被收走。市场根据车辆载货多少和蔬菜品种,收取一定数量的场地占用费。行情好时,当天可以卖掉几十吨的菜。

  对于进入市场后,市场管理部门是否对蔬菜再次检测,菜商们说,市场会进行抽样检测,但不是每天每个摊位都检,检测结果一般不通知他们。一位卖菜花的大姐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她已经两三天没见到市场检测的人了。

  未经检测本地菜流入市场

  《法治周末》记者发现,在蔬菜区外缘,还有一些开农用三轮车的菜贩,他们大都是外地来京郊承包菜地的菜农,种植一些油菜、茼蒿之类的绿叶菜,还有的栽培一些菌类。据他们讲,只须缴纳相应的进场费,就可以进入新发地市场卖菜。

  一位卖油菜的菜农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的菜一般不打农药,但会喷洒一些杀菌药物。在菜地无人检测,市场也很少抽检到他们。

  记者看到一份新发地市场进场凭证上写着:姓名:无;品种:水菜;产地:大兴;产地证明:无,检测合格证:无;金额2元。

  而在另一辆卖鲜蘑菇的三轮车前,记者见到他的进场凭据,同样是姓名、产地证明、检测合格证均无。这位菜农说,我们不用药物,只打白糖水,不需要检测。

  记者随机买了些外地来的韭菜、菜花和油菜,送到市场企业自办的检测室检测。

  检测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蔬菜检测主要是采用酶抑制率方法,来检测农药残留度。她说,检测室的其他人员随两台检测车到市场抽检去了,这里只有她一人值班。

  十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菜花、油菜的抑制率均为零,韭菜的抑制率为12.7%。这位工作人员说,这些蔬菜均为合格蔬菜,韭菜虽有些问题,但抑制率不超过50%的安全标准,可以放心食用。她告诉记者,使用的是快速检测方法,

  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杨洪凯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市场对蔬菜的检测只是抽检,检测蔬菜农药残留是否超标。有蔬菜基地食品检测合格证明的,我们每月抽检一到两次。如发现农药残留超过安全标准的,我们会发函通知基地方,并对问题蔬菜做出退市处理。确实达到有毒有害无法食用的蔬菜,要上报丰台区有关部门,然后予以销毁。

  “蔬菜检测属于公司自觉的企业行为。我们这几年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购买了两台检测车和其它先进检测设备,有一支30人的检测队伍。担负着200多个种类、800多个样本的检测任务。”杨洪凯说。

  他说,从多年抽检结果来看,蔬菜产地的检测还是令人信得过的。没有产地合格证的菜商,会在进入市场时进行速检。一般20分钟内就可出结果,农药残留超标的拒绝入场。

  对于一些三轮车菜农未经检测进场卖菜的问题,杨洪凯解释说:“我们不是没有检测,郊区的菜地我们派人检测过,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菜农直销的蔬菜在市场占有份额很少,市场一般把他们的蔬菜收购上来,经过检测集中配送。当然了,一些菜农愿意自己卖,我们也无法阻止。”

  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没有看到市场中有行政监管人员的影子。

  超市采购环节监管存"让步"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

  从业人员只有8人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每天能生产3万个染色馒头。这家“高产”的小厂,揭开了中国食品安全的又一块伤疤。

  一位上海市民在电话中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这样的产品怎么就能大摇大摆地进入超市?超市的检验都是虚设吗?

  商务部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被抽查的消费者中超过8成人认为,超市食品安全状况好于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50%左右的高收入和中等收入阶层只到超市购买食品。

  但以染色馒头为例,从盛禄食品公司到达消费者手中全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其中存在多处“把关”的纰漏。

  首先是生产过程中的抽检环节。据央视报道,盛禄食品公司分公司的办公室人员曾坦承,馒头基本上是每月抽查一次。而且检查时只是把东西拿进办公室供质检部门检查,并不是直接进车间检查。这种样品式的抽检基本沦为形式。

  其次就是染色馒头进入超市时,超市人员也并未对食品进行检测,只是核对数量交接手续就算完成。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桑立伟对此解释说,目前我国超市在供货商处提取货物时,主要只做索证索票工作,即索取供货商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有效证件,以及一些关于原料地、食物成分等来源的票据。一般情况下,超市并不会对所有货品进行检测。

  《法治周末》记者试图联系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了解超市食品检测流程,未果。

  记者了解到,从超市食品管理体制看,绝大部分超市将质量管理部门设在采购或营运部门,虽然有发现问题食品迅速下架的规定,但负责食品监督的人大多职位偏低,发现问题必须先向上请示。在采购环节,“低价”势必会和“高质”产生矛盾。在一般情况下,监管人员会作出适当的让步。

  桑立伟说:“现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情况就像是小偷太多、警察太少,只是偶尔有几个小偷被揪出来。许多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来源:法治周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