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中俄原油管道谈判亲历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5日09:2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我们到俄方公司去谈判,路旁就停着日本大使馆的车,插着日本国旗

  宋岚(中国石油中俄原油管道工作组副组长) /口述,《望东方周刊》记者李静/整理

  中俄管道谈判历经十多年,断断续续,多有反复。这期间,中国石油的一把手就换了五任。

  2006年3月,中国石油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终于签订了管道合作意向,中国石油很快成立了中俄原油管道工作组,我以副组长的身份在2006年4月进入这个项目。

  中俄原油管道工作组是一个独立机构,我作为管道建设方面的专家直接与俄方谈判。当时我们的工作组直属集团公司领导。

  两国领导人在地图上直接划定漠河

  早在2001年中俄就曾经签订过“安大线”协议。和俄罗斯的尤科斯公司签订协议的时候,两国领导人都参加了。这个协议最后因为尤科斯的老板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而终止。其实,这个协议政府间没有正式的书面文件。

  尤科斯是一家私营石油公司。而在俄罗斯,能源是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最大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由国家控股,原来的董事长就是梅德韦杰夫。现任的董事长是普京之前的上任总理。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是国家全资的,董事长是俄罗斯现任能源部部长。

  2005年,中俄两国领导人会晤,希望在很多领域达成合作。其中能源方面的合作俄罗斯最感兴趣,但是并没有敲定正式合同,签的是合作建设协议。这个协议的概念是,先请俄方论证俄境内的管线,做这条管线的前期工作。一开始我们和俄方定的是从满洲里进入中国,在中国境内有700多公里。到最后,定了从漠河进来,这是两国领导人在地图上直接划定的,因为这个点距离中国最近。

  俄方在筹备这条远东管线的时候,日本、韩国都想介入。俄罗斯从自己的利益考虑,也不愿意把这条管线全都给中国。现在,这条俄罗斯远东管线将修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它通过太平洋港口往外运原油。

  这个项目拿到俄罗斯杜马一讨论,议员们就反对,认为这个路线会对贝加尔湖形成污染。因为在远东地区没有人烟,一旦出事不能及时解决。修改之后,现在的管线距离贝加尔湖有400公里,等于绕了很大一圈,纯粹为了保护贝加尔湖。

  最早做远东管线,从泰舍特到斯科沃罗季诺,修下来预计65亿美元左右。日本当时就表态它可以承担这65亿美元投资,将来把原油给它。实际上,日本当时并不是为了石油而投资。因为日本从中东进的石油比从俄罗斯进油便宜多了。而且俄罗斯的原油含硫特别高,提炼难度远远超过中东的石油。

  日本此举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有北方四岛的因素。其实,我们也是通过管线把中俄两个大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

  除了中俄原油管线的建设,中俄天然气管线现在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两条管线把中俄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国之间没有第三方,直接供给。而俄罗斯给欧洲供气要经过诸多国家,变数比较多。

  2007年上半年,我在莫斯科和俄公司谈判的时候,日本也在和俄方谈。日本去谈判的是驻俄罗斯大使。俄方公司办公楼不大,没有专门的停车场,所有车辆都停在公司楼下的马路边。我们到俄方公司去谈判,路旁就停着日本大使馆的车,插着日本国旗。

  当时我们就在不同的楼层谈。后来和俄方人员闲聊时,我们才了解到日本人当时仍要给远东管道投资。俄方人员表示,最终谈不到一起去。

  谈判间歇有了水果点心

  俄罗斯对这条中俄管线的建设刚开始态度不是很积极。我介入这个事情4年多,感触很深:俄方求你的时候,什么事都好商量,一旦有其他渠道解决,立刻拖着、扯着。中方发去一封信函,经常过一个月俄方才给回复。

  我2006年进入项目时,需要讨论运营等协议。但是几次和俄罗斯政府谈判,他们都不出文,那么中方也不能出文,我们只能签企业间协议,论证可行性。究竟能不能建设,还没说法。

  中国石油当时很着急,努力了十几年,而且经常向中央汇报,中央领导也很关心。鉴于“安大线”的经历,中国石油先找了国家能源局,通过能源局和俄罗斯能源部协调,形成文件。当时能源局要谈判的内容,包括最后两国政府间协议,我们都有参与。俄罗斯能源部长谢尔盖·什马特科认为两个企业先谈好再说。

  于是2008年6月,我们就开始和俄罗斯公司谈。谈完就把起草的政府间协议传给俄罗斯管道公司,前后催了很多次,希望他们赶紧往能源部报送。但对方似乎不着急,在手里压了两三个月。我们只好通过俄罗斯能源部催促。

  这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是在2008年10月,国家能源局和俄罗斯能源部形成了政府间协议的初稿。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俄罗斯遭遇金融危机,而且还与欧洲在天然气问题上较量,此外我们中亚管线的谈成对俄罗斯也产生了影响。中亚管道投产的时候,中国和中亚三国四国领导人一起到土库曼斯坦去开阀门。这其中包括了上合组织的四个成员国,当时俄罗斯也想参加,但是土库曼斯坦没给他们发邀请。

  俄罗斯人的态度变化从一个细节能看出来。我一共26次去莫斯科谈判,2008年以前谈判,桌上就一人一瓶矿泉水,从早上10点半一直谈到晚上六七点,中间没有休息,也不吃午饭。2008年谈判间歇终于有了水果、点心。2009年开始就提供午饭了。

  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与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在举行第四次中俄能源谈判代表会晤后,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

  中俄管道俄境内投产时,普京去了现场,级别挺高。梅德韦杰夫到中国访问,9月27日专门安排了中俄原油管道的竣工投产仪式。

  1500万吨还是3000万吨

  和俄方谈判,我们提了三条意见,一是双方分层次谈判,技术层面专门谈技术,管理层面谈管理;二是谈判中双方用母语,但最终形成文件要用第三方语言,英语为主。

  我在很早以前有过类似的教训。1989年和美国人谈一个项目,引进美国的发动机。当时我们要求机组连续1000小时不能停,美国人同意了。机组到了以后一看不对,美国人的意思是设备可以连续运行1000小时,但中间要维护。后来美国人就把英文合同拿出来了,说这个单词的意思是“可中断的连续性”,这是翻译上的问题,为此增加了8万美元的成本。

  第三个意见是会晤地点,不能都在俄罗斯。

  结果俄罗斯石油管道公司的副总裁告诉我们,开会地点必须在莫斯科,语言要以俄语为主,而且俄方不分层次,只有他一人出面谈。最后就定我和他谈。当时俄方占主动地位,感觉是中方来求它。这个副总裁和我同年,55岁。第三次见面,因为双方很多意见相左,双方叫板。他说我从基层队长开始,干了27年的管线了,你有何资格跟我叫板。我说我干了35年管线。

  管线协议的内容有很多争议焦点。比如,最早在2006年3月21日的协议中,要求输油量在2000万到3000万吨,俄方也同意。到了2007年四五月份,我发现俄方设计的远东管线根本输不到3000万吨,俄方就提出把输油量改成1500万吨。我们把协议拿出来,但俄方却表示现在提供不了,起输量是1500万吨,将来可以考虑输到3000万吨,但不能保证。

  俄罗斯提出修改,一是因为当时他们没有钱开发油田,远东管线的建设投资增加了一倍多,把投资油田开发的钱都用在了管道建设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俄方想把“增加输油量”作为未来讨价还价的筹码。

  在最后的协议中,我们还是要求将来能输到3000万吨,设计上也要求满足这一点,这就要求俄罗斯境内的中国支线必须再增加一条管线。最后黑龙江穿越的管道设计就是按照输送3000万吨考虑的。俄罗斯远东管线整个输送能力是3000万吨,将来能到8000万吨。目前中俄管线只能输送1500万吨,将来俄方输送过来3000万吨的量,增加量而管线运输不了,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比如从远东管线送到太平洋港,用船运。

  四个合作方案

  关键问题是,俄罗斯预测东西伯利亚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没有动力开发。中国为此提供了资金,通过250亿元“贷款换石油”协议,其中150亿用于开发石油。过去,壳牌、BP在萨哈林搞天然气,和俄方有一家联合公司,2009年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把这家联合公司的一半股份买走了。不卖给它,俄方就不让天然气出去。

  中俄原油管道在形成政府间协议时也谈到了股份问题。中国石油可以投资建设管道,要求在管道建成后占有一定股份,但俄方不同意。反复协商了很久,最后俄方答复是各建各的,俄方境内通过中国贷款来建设。其实我们当时的想法是,通过中方投资来加快俄境内的管道建设。

  为了保障建设进度,2007年六七月份我们提出过几个方案:一是成立合资公司,双方按照投资,各自占有一定比例;二是这些钱作为贷款,俄方通过卖油来还贷;第三个方案是我们来建设,作为礼物送给俄方;第四是最不利的方案,俄方要多少钱,我们给多少钱,反正能把管道建设起来就行。

  这四个方案中,最好的是双方合资,中国石油能把投资的钱收回来;第二个方案通过贷款换石油,也能收回一部分效益;第三个方案,可以省钱,因为由我们来控制资金的使用;第四个方案是下下策。最后实际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案,当时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国家能源局和俄罗斯能源部谈的时候,很快就落实了贷款这个方案。

  国开行负责贷款事宜,将来还款怎么还、什么时间还、用原油怎么还⋯⋯这些问题谈得很辛苦,经常是通宵达旦。在原油价格上争议很大。油价谈判很早就开始了,最开始是在满洲里谈,说是以布伦特国际油价为基础,进行增减。谈到双方价格相差20美元左右,谈不下去了。我们最终谈了一个价格模式:按照原油在科济米诺港每年出口的平均价格来算,但这个出口量必须一年在1200万吨以上。

  现在中国石油的海外板块业绩很大。“十二五”期间,海外板块要成为中国石油的半壁江山。到2015年,中国石油的原油总产量里面有一半是从国外过来的,国外生产的当量要超过1亿吨热当量,在国内生产也维持在1亿这个数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