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记者探访白菜从菜地到市场路程:层层加价涨20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30日06:43  新文化报
白菜丰收了,每斤却只卖5分钱,或是烂在地里 白菜丰收了,每斤却只卖5分钱,或是烂在地里

千里之外拉菜回来,想到可能是赔钱出货会是什么心情? 千里之外拉菜回来,想到可能是赔钱出货会是什么心情?

辛辛苦苦“奋战”在批发市场,可是赚头在哪里? 辛辛苦苦“奋战”在批发市场,可是赚头在哪里?

尽管有30%的加价,其实收入却仅够维持生计 尽管有30%的加价,其实收入却仅够维持生计

  从山东到吉林1465公里的路,34吨的白菜,记者一路跟随。

  28日20时,记者所跟随的这辆货车终于驶进了位于长春市宽城区台北大街的蔬菜批发市场。

  一位名叫王伟忠的批发商接下了这车蔬菜,他是记者在山东遇到的刘彬的生意合伙人。刘彬负责在山东进货,王伟忠则负责在长春销售从山东运来的蔬菜。

  随后记者又跟随刘大爷体会他的进菜卖菜生活,记者体会他们的艰辛生活,向专家寻找解决之道。

  踏访

  讲述长春菜贩的贩菜生活

  时间:29日凌晨三四点  地点:批发市场

  场景一

  菜贩王伟忠:赔几分钱也得卖

  凌晨三四点,大多数长春市民还在家中熟睡,街道还一片寂静,而蔬菜批发市场却迎来了它一天中最为忙碌、喧嚣的时刻。

  29日的一大早,记者又来到了28日晚抵达的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早已是一片喧闹——来自长春市内各个超市、农贸市场的菜贩们来回走动打探价格,期望拿到更便宜的价格;搬运工用双轮车推着比自己更高、更宽、更重的蔬菜穿行在车流人流中,奔向主顾要求的卸货地点;贴着“出租”字样的微型面包车停满了市场的周边,司机们坐在车内等待着生意的到来。

  从山东运来的34吨白菜堆在一处摊位,王伟忠正在销售。“我昨天夜里12点开始卖的,现在卖了有一半了,3毛3一斤,如果多买,3毛我也卖。其实算上每斤入场费3分钱,我得卖到3毛4才能不赔,卖3毛5才能赚一分。从山东过来的白菜太多,正常咱们长春每天能消费120吨~150吨白菜,每天进长春的白菜有200吨,大家比着卖,赔几分钱我也得往外卖。”王伟忠边忙碌边向记者介绍情况,“估计到明天这批菜应该能全部卖出去,我还是有些老顾客的,超市、市场的都有来我这儿买的,还有外县的,他们买的量大,运回去在当地再批发。”

  场景二

  零售刘大爷:早上5点去进菜

  在王伟忠的摊位前,记者见到了自己骑着电动三轮车前来上菜的刘福华,他买了50斤白菜。刘大爷今年53岁,老家是榆树的,现在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在长春市,没有工作的老两口在所住的小区经营了一家蔬菜店。征得刘大爷同意后,记者决定跟随刘大爷,记录他上菜、卖菜的过程。

  “我每天早上都来这上菜,一般是5点左右过来,那些离得远的,菜又上得多的,半夜一两点就要过来。”刘大爷骑着车熟练地穿过市场,还一边向记者介绍着情况。

  “包菜多少钱?” 刘大爷走到一家摊位前问。摊主没有说话,而是伸出五根手指。“我来一袋。”说着刘大爷把一袋装有大约十个包菜的网眼袋放到了秤上。“17块。”摊主看了看秤说道。付钱,装车,五根手指代表着5毛每斤的价格,经常来上菜的刘大爷和批发商间早有了默契。

  跟随刘大爷在市场里进菜,记者大致算了一下,刘大爷早上共进了约385斤菜,花费约670元左右。

  场景三

  刘大爷菜店:加价基本在30%

  记者随后跟随刘大爷来到了他位于台北大街的小区蔬菜店。

  “我这晚上下班来买菜的人最多。”刘大爷介绍着自己菜店的情况,“我这个店面积26平方米,每个月租金900块钱,加上电费啥的,100块差不多。”刘大爷告诉记者经营这个店的各种成本。

  “菜现在能存放两三天,夏天的时候更短,过了这个时间卖不出去菜就不能要了。你看这些韭菜,就没法卖了,我一会儿就得扔了,然后把今天的新韭菜摆上。”刘大爷指着一捆已经明显失去水分的韭菜说道。“这菜我买回来了,自己还要择一择,这分量也要少不少,1斤菜也就能剩8两。”“冬天还有点赚头,夏天本地菜上来了,那时我这个店不但赚不到钱,还要赔本。”

  从6时30分刘大爷的菜店开门到7时30分记者离开刘大爷的菜店为止,来了4位顾客,记者粗略算了下,刘大爷的菜基本上加价在30%左右,最高的能达到40%。

  “我们就是赚个辛苦钱,一大早出门,尤其冬天冷,多遭罪,也就是维持生活。”刘大爷诉说着自己的无奈。如果以670元作为刘大爷每天的购菜成本,按30%平均利润计算,扣除损耗,刘大爷一个月的毛利大概在4000元左右。但是去掉每个月房租、水电,刘大爷最后赚到的多说也就2000多元。

  剖析蔬菜加价的层层环节

  时间:29日中午  地点:东岭南街百屹市场

  结论一

  市场费用成本加大

  和刘大爷在小区内开小店卖菜相比,在农贸市场买蔬菜是大多数普通市民的选择,那里的情况又如何呢?

  4月29日中午,东岭南街百屹市场里,卖菜的韩云玲站在菜摊前,一边招呼着来买菜的顾客,一边抽空吃两口米饭和菜。一顿饭从热吃到凉。

  “往年成本支出少些时,一年能挣万八千的,现在更辛苦,甚至有时候一段时间下来还不挣钱。”韩云玲向记者诉苦道。早上四五点钟去批菜,然后一站就是一天。韩云玲介绍说,她在百屹市场卖菜已经是第6年了。摊位费也是年年上涨,以前摊位费一直是4000元/节/年,今年涨到了5000元/节/年。她家的床子共3节,一年摊位费得交1.5万元。此外,水电费也涨了,以前是120元/月,现在涨到了200元/月。

  韩云玲告诉记者,交给市场的摊位费、水电费折合成一个月大概是1500元,每天进货都要自己包车或者打车到蔬菜批发市场拉,一个月下来车费将近1500元。这两大项占影响菜价因素的70%左右。而人工费的上涨因素,能占20%左右。真正落到进货费上,影响菜价的因素只有5%左右。其他就是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税费,大概占影响菜价因素的5%。

  结论二

  5分钱的菜卖到1元不再奇怪

  记者又走访了工农大路、东岭南街、桂林路的几处农贸市场,综合来看,考虑到固定支出成本,他们基本在每日蔬菜进货价基础上加价20%~30%,部分菜品加价50%出售。而这20%~50%并非经营户所赚取的净利润,“刨去固定成本支出以及菜品损耗、塑料袋等支出,净利润能达到10%就不错了。”桂林路市场的一位经营户说。

  在土地成本不断上升、人工费用不断增加,各种资源、材料不断涨价的情况下,像刘福华、韩云玲这样作为蔬菜销售最后一个环节的小商贩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也只能调高他们的销售价格。那么在蔬菜产地菜农们以5分钱每斤的价格赔本出售自己辛勤耕耘的疏菜,而在城市销售终端的普通百姓的购买价格高达1元钱每斤的景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亲历了山东、河北一带的菜农苦恼才知道,菜农之惑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痛苦也是我们的烦恼,也许很快就能影响到我们的菜篮子生活,所以我们关注菜农,我们寻求办法……

  ■他山之石

  借鉴西欧和北美的模式

  东方艾格高级农业分析师马文峰认为,蔬菜从菜农手中到消费者的盘中,历经了层层“关卡”,由于每一个流通环节都是将盈利作为其经营目标,必然将挤占菜农的利润。菜农只能以被收购机构压得非常低的价格销售蔬菜,得到有限的利润,而大部分的利润都在流通过程中被层层分摊。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改进流通渠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菜农的收入,让菜农得到更多的利益。

  马文峰建议,可以借鉴西欧和北美的部分模式和经验,用订单的方式使菜农与收购单位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一种有效的蔬菜流通方式。收购单位用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与菜农签订合约,约定种植品种与种植规模,并对菜农的生产进行指导,最后按照约定的价格和数量收购菜农种植的蔬菜。这样,市场风险被更具抗击风险能力的收购单位所承担,收购单位能够稳定货源并保证货源的质量,而菜农的稳定销路也为其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

  问计

  建议一 建立“农产品种植天气预报”

  连日踏访,记者面对的是,一方面,农民的白菜几分钱一斤都卖不动,甚至烂在地里,一亩地要亏2000多元;另一方面,蔬菜价格却是CPI涨幅的主要推手,市民要承受较高菜价。那么,到底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原因何在?又有何破解之道?

  菜价近期为什么跌得这样厉害?一是众所周知的气候原因。南北菜因气候原因遇到了一起,导致“两败俱伤”。二是赚钱效应。山东省蔬菜协会秘书长孙继祥表示,“前一年”效应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周期,比如说今年的白菜丰收,市场供大于求,农民就会因为菜贱而不种或者少种这个品种,这就导致了第二年白菜产量的减少,白菜价格就会升高。这样的话,就会不断地重复“菜价高-扩大面积-扩大产量-价格下降-减少种植-菜价高”的怪圈。

  如何破解“前一年”行情怪圈?长春市一位从事蔬菜行业管理多年的业内人士表示,首先得让农民多了解市场信息,应有专门的协会,定期就全国各个范围的蔬菜种植的种类、产量、价格等关系进行搜集分析,即时面向蔬菜基地等蔬菜产区进行公布,并进行种植风险的检测和作出预判,这样能够即时提醒农民进行结构调整,避免造成后期的损失。

  目前商务部定期公布“商务天气预报”,但是“商务天气预报”主要集中在商品流通领域,国家以及省级各级主管部门,应该建立一个“农产品种植天气预报”,让菜农以及蔬菜产业经营者能够即时了解到这个方面的信息,根据信息判断如何种植。

  建议二 壮大组织才能夺回“定价权”

  记者在山东、河北等地采访时发现,当地菜农的经营模式几乎一样,仍处于个体经营的状况。

  “别看这里大片的都是菠菜和甘蓝,其实这里至少是30多户人家的地。”在河北南大堡批发市场的菜地里,菜农这样告诉记者。南大堡所属的小西堡乡党委书记李伟刚的一句话让记者感到非常震动:“我们这里只能称为种植基地,绝对称不上产业基地。”在李伟刚看来,出现这种个体经营者地少、菜少,最后丧失在市场的定价权是一种现实的无奈。“现在个体的农民就是一个小散户,在股市中只有坐车的份,而没有办法影响股价,也不适合当前的农业化大生产和农村大市场。”李伟刚道出了自己对于“产业基地”的理解。

  “农民通过成立合作社,或者形成以公司形式的组织,而这个组织不仅仅是在种植环节上需要有很大的产量,同时需要在运输、营销等领域都要涉入,这样的话等于将产业链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无缝链接,才是真正的产业化,才能够夺回自己的话语权。一旦有了话语权,暴涨暴跌的状况就会有所避免。”东方艾格高级农业分析师马文峰提出自己的观点。

  建议三 建立蔬菜价格波动平滑基金

  提高城市蔬菜的自给率

  东方艾格高级农业分析师马文峰表示,蔬菜基地不应该离城市太远,说白了,就是要提高城市蔬菜的自给率。“如果全国都去山东抓菜,这得造成多大的社会资源浪费!”马文峰建议,解决菜价的暴涨暴跌,可以以政府为主导,在城市周边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并确保城市60%~70%的蔬菜供应。市场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当前第一产业——农业产值仅占全社会GDP的10%,现在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由政府出钱建立蔬菜发展基金,在城市周边建立蔬菜基地。农民与政府签订协议,如果菜价高时可以以市场价销售,菜价低时政府按照协议给予补贴,以此保证种植面积,保证蔬菜价格。

  马文峰还称,如果是粮食还可以,但蔬菜最好就在城市周边解决。现在,一个城市的蔬菜往往要到数千公里外的地方去采购,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这是很不科学、很不合理的,不利于市场稳定,浪费了很多社会资源。如果蔬菜基地就建在离城市不远的周边,不仅能够使蔬菜保鲜,更主要的是缩短了流通环节的链条,这样,自然稳定了菜价,稳定了农民收入。

  建立蔬菜波动平滑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华认为,农业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市场经济下,很多时候政府对农产品和蔬菜价格的波动也很难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建立农产品或蔬菜价格波动平滑基金。在菜价低时,补贴的重点在农村,这个基金可以对农民直接进行补贴,或者补贴到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菜价高时,补贴的重点在市场或流通领域,这个基金可以用在市场管理费、进门费等的补助上。

  一些县市政府对农村和农民的补贴只是权宜之计,覆盖面积小,补贴金额少,解决不了农民种菜亏的根本问题。所以,由政府建立蔬菜波动平滑基金,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平抑菜价大幅波动的有效手段。

  尽力缩减流通环节

  另外,规范农民合作社,使其成为广大菜农的可靠代言人。农民合作社可以将广大分散弱小的菜农集中组织起来与流通环节中的各收购单位平等对话,为菜农争取到更高的收购价格,保护菜农的权益。

  尽力缩减流通环节,使生产机构尽可能直接与终端零售建立合作关系,省去中间环节,使菜农可以得到更高的收购价格,从而得到更多的收益。

  本报记者 马通明 黄艳丽 实习记者 袁孜学

(编辑:SN009)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蔬菜 售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