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居民宜居感受调查
四成人评所在城市宜居 五成一线城市居民为堵车狂
文|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欧阳海燕
只有不到四成人对所在城市总体环境给予“好”评。近七成人感到所遭受的环境污染对自己的健康危害“非常大”或“比较大”。空气质量、饮用水水质、城市噪音、交通拥堵和垃圾管理,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城市环境亟需改进的五个方面
有车不见得是一件美妙的事。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开车出行已经变得十分恼人。如果你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日子,或许会有这样的经历:你的车被堵在路上纹丝不动,眼睁睁看着一位老妇人慢悠悠从人行道上“超”过自己,然后越走越远。
堵车,只是这个城市带给你的苦恼之一。此外还有蓝天数量减少、绿地萎缩、水源污染、垃圾围城、孩子们的“自然缺失症”……这些城市病已经不同程度地在中国的大多数大中城市中显现,有些病状正呈现恶化的趋势。
著名城市专家、教授连玉明曾经指出:宜居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城市经济无论发展得多好,如果违反了宜居的底线和环保的红线,都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在中国,城市化是一个口号和梦想。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7.5%,“十二五”的目标是提高到51.5%。麦肯锡公司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将有超过66%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国将出现221个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23个5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和南京等8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
但在憧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同时,或许更要认识到,“中国速度”引领下的城市化进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的二三十年,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如果不能解决好人居环境,以及和人居环境相关的居住、出行、垃圾等问题,那我们的城市化就是一个作茧自缚的恶梦。”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称,“公共政策必须在危机中把握机会,作出超前的判断——中国的城市必须是低碳的、宜居的,除此别无选择。”
2011年4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城市居民宜居感受大调查”。《小康》调查采用了基于实名制的NetTouch网络调研方法,在中国东、中、西部每个区域的调查样本量按照不同区域人口比例进行配额抽样,调查对象居住城市级别包含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二三线城市和其他城市。同时,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小康》调查对性别、年龄段、收入水平等配额进行了控制。
调查显示,只有不到四成(36.4%)受访者对所在城市总体环境给予“好”评。生活在城市,人们觉得自己正在受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其中按得票率排在前五位的是:空气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和辐射污染。且近七成(67.1%)人感到所遭受的环境污染对自己的健康危害“非常大”(13.7%)或“比较大”(53.4%)。
对于这次日本核危机是否会对自己及家人的健康造成影响,总计超过半数(53.3%)的受访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心。
一个城市宜不宜居,受访者最看重的五大环境要素依次是: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饮用水、充足的绿地和公园、畅行的交通和整洁的街区。
在对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生活用水的水体质量、自然水体的状况以及绿化的分项评价中,受访者对于生活用水给予的“好”评最多,“差”评最多的则是自然水体的状况。对绿化评价的分析发现,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对所在城市的绿化评价,要远远好于二三线城市和其他城市。
《小康》调查还反映出,全国各级城市的交通状况已十分严峻。总计有四成受访者表示上下班遭遇的堵车情况“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在一线城市,认为堵车严重的受访者更是超过半数。
受访者认为,目前中国城市环境迫切需要改进的五个方面,按得票率的高低依次为:空气质量、饮用水水质、城市噪音、交通拥堵和垃圾管理。
过半一线城市居民为堵车狂
清新的空气是人们的生存所需。但据《小康》调查,只有32.8%的受访者对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给予“好”评。而近七成受访者将本市空气质量不良归咎于“车辆太多造成汽车尾气污染”。
事实的确如此。据环保部2010年11月4日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0年度)》,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中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
2009年,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至2010年9月底,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信息,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1.99亿辆,与1980年相比,20年增加了25倍。在大城市,机动车的增长尤为迅猛。北京机动车从100万辆增长到200万辆用了6年多的时间,而从400万辆到500万辆却只用了一年零六个月。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机动车事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中国汽车保有量占世界的3%,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16%。
机动车数量飙升带来的另外一个城市之痛是出行困难。机动车的发明是为了让出行更加快捷,可现实正朝着事与愿违的方向发展。
《小康》调查显示,40.9%受访者表示上下班堵车状况“严重”。一线城市尤为糟糕,认为堵车严重的受访者高达半数以上(55.3%),其中16%的人认为堵车状况“非常严重”。而二三线城市也大有奋起直追之势,37.8%的受访者表示城市堵车严重。其他城市的受访者,表达拥堵严重的比重也达到三成以上。很明显,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面临的交通拥堵问题,已经向二三线城市、中小城市甚至县、镇以下大规模蔓延。
对于交通的改善,中国城市居民的愿望十分迫切。《小康》调查中,受访者最拥护的三项改善措施是:发展公共交通、道路规划更加合理和公车改革。而对于限行、限购、限牌、征收拥堵费以及抬高停产费,则支持者不多。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认为,交通拥堵,是由于城市把道路资源和出行方式过多地向机动车出行方式倾斜造成的。“机动车享有绝对的路权。而作为行人,作为骑自行车的低碳出行者,在街道上就像二等公民,近在咫尺的地方却要跳上跳下绕大远。”他查找了大量世界各国城市出行的文献,没有发现一座大城市的出行和通勤问题,可以通过给机动车以绝对的优先权,大力发展私家车来成功解决的。
李波说,城市道路资源是有限的,怎样让有限的道路资源发挥最大的通勤作用,让道路的流动性更好,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公共交通的权重上必须做得更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还相当低。以北京为例,公交出行比例为38.9%,而在巴黎,已达到65%,东京则接近90%。
在上个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和北美,曾经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重新占领城市”(re-possess the city)。彼时,西方经历了一个非常快速的工业化过程,城市越来越成为机动车的天下。公共空间变成停产场和机动车道,商业汽车文化挤压市民公共生活。后来西方的城市规划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逐渐培育了这样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改造的运动。
“‘重新占领城市’就是把机动车活动范围从公共空间的规划中合理屏蔽,通过公众参与城市空间改造的系列活动,把公共空间还给公众。”李波说,宜居城市,脱离了人的尺度,城市的“万丈高楼”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石。人的尺度就是让公众感到舒适、安全、方便。
“从人的尺度考虑,宜居城市应建设一个完整的公交优先交通系统,减低公众对私家车出行日益严重的依赖。杭州公共自行车解决公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模式非常值得其他城市参考。”李波说,步行和自行车作为低碳出行方式,是市民或观光客认知一个城市、热爱一个城市的重要手段。当公众对城市无所适从,宜居城市的概念也就开始虚无。
九成人认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很紧迫,但八成人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在“目前,您觉得正在受到哪些环境污染的威胁?”这个问题中,“垃圾污染”从去年排名第四提高到了今年的第二位,认为自己受到垃圾污染的受访者高达67.2%。这一年之中,垃圾问题伴随着各地兴建焚烧炉所引发的争议,而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也愈发感到其问题的严重性。在城市环境迫切需要改进的方面,有近三成受访者提到了垃圾管理,受关注度仅次于交通拥堵。
这一年垃圾问题倍受瞩目,也缘于一组叫做《垃圾围城》的图片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青年摄影师王久良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拍摄了北京周边400多座垃圾场。垃圾羊、泔水猪、拾荒者、垃圾堆旁的童年生活……当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被展出后,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政府官员,都会各怀复杂的心情去直面垃圾围城的问题。
今年4月,纪录片《垃圾围城》与观众见面。王久良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再度引发人们心灵的震憾,尤其是权力部门的关注,使垃圾围城现象得以改变。
其实无论是因为垃圾焚烧还是垃圾围城,人们对于垃圾问题,和几年前相比,都已有了很大程度的重视。《小康》调查显示,对于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问题,11.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53.9%的人表示“比较关注”,共计达到65.8%。
人们愈发意识到,垃圾处理不当会造成相当多的危害。《小康》调查中,受访者认同的四大危害有:污染地下水、占用大量土地,挤占生活空间、产生臭气和产生二恶英。
垃圾,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混合填埋,30多年日积月累造成了今天垃圾围城的困局。解决之道在哪里?
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烧,是目前减少垃圾最高效的办法,然而兴建焚烧炉却遇到了选址难的困境。今年4月中,广州番禺继2009年垃圾焚烧反击战迫使政府暂停项目之后又再掀波澜。这一次,政府的态度很坚决,焚烧厂一定要建,在哪里建大家可以选。
去年7月31日,北京市市政市容委主任陈永向北京市人大作报告时也坚决表示:焚烧广必须得建,不会因为大家的认识不统一、有阻碍就放缓。
对于垃圾焚烧,政府的支持态度已十分明显。据央视《新闻周刊》《每个人的垃圾之战》专题透露:截止到2009年底,在国家发改委立项的大型焚烧厂项目就有1000个。而国家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对固废行业投资达到8000亿元。这在长期关注垃圾问题的《国门时报》记者杨长江看来,“既是国家空前的重视,也是资本市场千载难逢的饕餮盛宴。”
但在《小康》调查中,对于垃圾焚烧,49.6%的受访者持“反对”意见,23.4%的人表示“支持”,另有27%的人表示“不好说”。
其实对于垃圾围城的困境,大多数人还是更倾向于另外一种方法——将垃圾治理的重心前移,从末端治理转向前端减量、分类收集,虽然这种方法可能见效不是那么快。
但一旦将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做好,相当一部分垃圾都可以重新回到资源的循环里面。美国旧金山在10年以前提出到2020年变成一个“零废弃”城市,到2010年已实现了75%的垃圾资源化。
目前在中国,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呼声很高。在《小康》调查中,九成受访者都认为这是一件很紧迫的事。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城市纷纷开展垃圾分类试点。
不过很显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方面,人们的垃圾分类习惯还有待培养。《小康》调查发现,只有18.2%的受访者表示在生活中有将垃圾分类的习惯,八成受访者表示“没有”。另外一方面,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尚未形成,混合收运仍占主导,人们发现,自己投入了热情和精力分好类的垃圾却被混为一车运走,不免大失所望。调查中,有七成(71.2%)人表示,不做垃圾分类的主观原因是“分了也白分”。
张伯驹在“自然之友”负责城市固体废弃物议题,他在长期工作中发现,在垃圾分类困境的背后,其实是我国目前“九龙治水”的垃圾管理体制。“我们没有一个部门来真正牵头统筹垃圾全过程管理。”张伯驹说,在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中,住建部主要管理垃圾分类、运输和末端的垃圾处理设施,环保部负责垃圾焚烧厂、填埋场等设施的污染监控,商务部负责可再生资源回收……这是一个非常纠结、难以和实际操作相匹配的系统。”
他分析说,这里面又涉及到牵头的问题——在现行体制下,并没有哪个部门为垃圾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有效管理负责。如果牵头方是住建部,那重心往往容易偏向末端处置,而不是垃圾源头减量。“因为末端基础设施投资巨大,而前端垃圾分类,你必须要进入社区,要和民众来打交道,这是要付出长期努力的过程。很多时候,决策者没有这个耐心。”
2010年,张伯驹赴香港和当地垃圾管理部门做了很多交流。在香港,环保署全权负责整个地区的生活垃圾管理。“他们会进行一个宏观的成本合算,比如在前端,如垃圾的分类减量投入多一些,通过预测未来的垃圾量,再考虑计划修建多少末端处理设施。只有从垃圾全过程管理的视角来看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垃圾减量。”
身体力行做一个可持续消费者
在纪录片《垃圾围城》的末尾,王久良有这样一段旁白:垃圾产生的烟雾依然萦绕在这个城市的上空,而这座城市依然没有减缓其扩张的脚步。在这个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垃圾问题还仅仅是一个不值得重视的小麻烦,它不会影响生产,也不会影响消费,更不会改变这座城市高度发展的节奏。
消费主义,是王久良在片子最后,对垃圾问题产生的根源所给出的答案。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名字,叫做消费者。而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粒小沙子,被裹挟于消费主义的洪流之中,不由自主。“所以我们只能在大的洪流之中努力让自己沉下来,有一个非常明确、非常健康的消费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这谈何容易?整个社会的消费主义走向,叫人无法乐观。在新近发布的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1》中,张伯驹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易生共同梳理了过去一年中国的不可持续消费事件,比如奢侈型水消费变本加厉、产品过度包装、狂热的汽车消费以及对奢侈品的非理性追求等。
绿皮书指出,任何消费行为,最后都是通过消费者进行的。而且,消费会引导生产。所以只有每一个消费者都身体力行地减少个人的过度消费,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消费。
《小康》调查显示,消费者愿意身体力行的十大“绿色消费”行动,按得票率的高低依次是:随手关灯、选择节能灯、不用一次性餐具、生活垃圾减量分类、一水多用、少用塑料袋、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少开汽车、旧物再用、出行首选公交。
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行动,却是环境友好的一个表示,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小康榜
宜居城市应当具备的五大环境要素(N=1044)
序号 项目 票数 比例
1 新鲜的空气 855票 81.9%
2 洁净的饮用水 591票 56.6%
3 充足的绿地和公园 463票 44.3%
4 畅行的交通 375票 35.9%
5 整洁的街区 341票 32.7%
(该题为多选)
小康榜
您认为政府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最需要做什么?(N=1044)
序号 项目 票数 比例
1 发展公共交通 804票 77.0%
2 道路规划更加合理 670票 64.2%
3 公车改革 450票 43.1%
4 限行 204票 19.5%
5 限购 193票 18.5%
6 征收拥堵费 113票 10.8%
7 限牌 111票 10.6%
8 抬高停产费 48票 4.6%
9 不清楚 11票 1.1%
(该题为多选)
小康榜
目前,您觉得正在受到哪些环境污染的威胁?(N=1044)
序号 项目 票数 比例 2010年的位次 升降
1 空气污染 862票 82.6% 1 -
2 垃圾污染 702票 67.2% 4 ↑
3 水污染 682票 65.3% 2 ↓
4 噪音污染 598票 57.3% 3 ↓
5 辐射污染 349票 33.4% 5 -
6 土壤污染 348票 33.3% 6 -
7 光污染 150票 14.4% 7 -
(该题为多选)
小康榜
垃圾分类推广不力的三大主观原因(N=1044)
序号 项目 票数 比例
1 分了也白分,垃圾车来的时候又装到一起去了 743票 71.2%
2 觉得麻烦 632票 60.5%
3 分类看不懂,不知道该扔哪个垃圾桶 596票 57.1%
(该题为多选,最多选3项)
小康榜
城市环境最需要改进的五大方面(N=1044)
序号 项目 票数 比例
1 空气质量 560票 53.6%
2 饮用水水质 460票 44.1%
3 城市噪音 356票 34.1%
4 交通拥堵 347票 33.2%
5 垃圾管理 297票 28.4%
(该题为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