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10多天,全世界的目光将聚焦在中国的京沪高铁。这条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从1994年研究立项到如今将开通运营,17年的时间千里京沪线实现了怎样的时空跨越?又带给人们哪些新的期待呢?央视新闻频道从6月13日开始推出24集系列报道《千里走京沪》,由记者带领观众提前领略京沪高铁和沿线经济、文化、历史、人文风貌的魅力。
第一集播出《京沪高铁:新跨越 新期待》
京沪高铁试运行列车的运行速度接近300公里,时速300公里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记者站在车厢里,一秒钟,人就向前进了80多米,在这样的速度下,你还可以轻松的通过3G手机上网,随时查看邮件,浏览新闻。
速度,是京沪高铁的第一张名片。从北京南站出发,不过7分钟,就攀升到了飞机的起飞速度。曾经需要一天一夜才能完成的京沪之旅,如今只需要5小时,千里京沪线,一日可往返,中国人靠自己的技术创新,让几代人的梦想成为了现实。京沪高速铁路公司总工程师赵国堂对记者说:“京沪高速铁路,经过中国几代科技人员的攻关,实现了桥梁隧道路基这些线下工程的高稳定性,轨道工程和接触网工程的高平顺性,通信信号系统的高可靠性,使我们国家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也推动世界高速铁路技术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发展。”
环保,是京沪高铁的第二张名片,京沪高铁与其说是一条路,不如说是一座连续的桥。全线1318公里的铁路线,穿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和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架在桥上的钢铁长龙不仅是列车安全运行的保障,也为节约土地开出了良方。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工程师说:“与普通的路基相比,架在桥上每公里占用的土地只有27亩,普通的路基是70多亩,节省了60%多。”
桥,是京沪高铁的筋骨,也是它最亮丽的风景,从244座桥梁中,你可以尽揽大胜关虎踞龙盘的气势、黄河桥雄浑稳健的风姿、还可以追忆京杭运河划过的历史印记,品味阳澄湖畔和谐的自然风景。
从父亲那一代就在阳澄湖养螃蟹的余建芳,在京沪高铁刚施工那会儿曾经担心自家的100亩蟹网从此要上岸晒太阳了,没想到,两三年的时间,京沪高铁穿湖而过,她家的大闸蟹一个都没少。
经济,是京沪高铁的第三张名片。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五大交通枢纽穿起全线,24座车站像一颗颗珍珠串起的项链,将环渤海和长三角紧紧连在一起。一条京沪线覆盖了中国四分之一多的人口和四成多的经济总量。走过一座座车站,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呈现在眼前,也许几年之后,这里就是一座座崛起的新城。正如济南市常务副市长所说的,济南是按照统一的规划,在整个这个西部城区,以高铁为中心,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区,现在规划的面积大概是100多个平方公里。
不只是济南,沿线每一座车站,都倾注了当地政府借助高铁发展经济的热情和决心,有不少开发区的规模都大大超过了车站本身。政府有大规划、百姓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苏州蟹农就打算高铁通了以后,可以把最新鲜的螃蟹送到北京,在北京开个螃蟹店。
京沪高铁开通后,从北京到上海,不到5小时的行程让人们对快捷与舒适充满了期待。其实期待还不只如此,上世纪60年代开通的老京沪线,以不足60公里的时速,为63座车站所在的城市赢得了发展的机会,如今列车的速度提高了5倍,24座新车站又将带来哪些新机会,自然会让人们产生更多的期待。
第二集播出《北京南站:中国高铁第一站》
今天的《千里走京沪》节目给您介绍起点站——北京南站。作为京沪高铁的龙头车站,南站依靠现代、美观的外观造型,成功运营京津城际铁路三年的经验,为自己赢得了“中国高铁第一站”的美誉。
北京南站建筑面积超过32万平方米,相当于45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在京沪高铁沿线20多座车站中,只有它和终点站——虹桥站这一头一尾两座车站不是新建站。京沪高铁开通后,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南站的名气自然会越来越大。
北京南站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7年,当时称为马家堡火车站,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2006年,为了适应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的运营需求,北京南站按照世界一流、现代化大型客运车站的标准进行扩建改造。它的外观借鉴天坛的结构,采用祈年殿三重檐的建筑风格。远看就像是一个巨大扇贝托起的璀璨明珠,双椭圆的外观,对称的立面,使北京南站既呈现古典的庄严,又散发出时代的气息。北京站党委副书记叶峪清说:“走进北京南站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不同于其他传统车站,它没有一格一格的独立候车室。北京南站的现代化和服务性就体现在,旅客来车站要办的事情在你视线可及的范围内都能完成,我们提出的目标就是,进站就能购票,转身就能候车,起身就能上车。”
北京南站的整个车流、人流路线设计精细而巧妙。旅客流线采用上进下出和下进下出相结合的方式。车站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规划设计了进站通路。113座电梯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进出站,旅客日均到、发能力能够达到100万人以上。依靠高效、现代的管理,这里忙而不乱。北京站南站运转车间主任张振永告诉记者,像北京南站这样规模的传统车站,运转车间至少百人以上,而他们车间只有20几人,这是技术先进和装备先进的结果,北京南站的高铁列车采用调度集中指挥系统,取代了以前的按按钮,摇小旗儿的人工操作,只需每天把发车时令提前输入到计算机里,一到点儿,信号自动出发,该走的走,该来的来。
北京南站只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实在首都北京既有中国最古老的正阳门东车站,也有建国十周年首都著名十大建筑之一北京站;还有亚洲重要交通枢纽——北京西站,大大小小的火车站见证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1906年车站刚建成时,中国铁路正处于蹒跚起步的阶段,从这里开出的蒸汽机车都是千里迢迢从国外运来的。如今在这里,大量的文物和历史图片展示了中国铁路130多年的历史和沧桑。1959年9月15日,新建的北京站开通运营,正阳门东车站才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
如今,北京的铁路枢纽已经形成“四主两辅”的客运格局,即北京南站、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北站四个主要客站和北京东站、丰台站两个辅助客站。他们让首都北京和全国各地实现了无缝连接。
第三集播出《廊坊:围着高铁做规划》
这期《千里走京沪》节目带您到京沪高铁出京后的第一站——廊坊站去看看。提到廊坊,您一定很熟悉,他位于北京、天津两座特大城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城市。高铁开通后,从北京出发,最快十几分钟您就能到达廊坊。
和气势恢弘的起点站北京南站相比,京沪高铁廊坊站显得有些“小巧”,但是却不失自身的特色。记者发现廊坊站的设计简约而大气,一走进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左右两侧全透明的玻璃幕墙,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自然采光、节能而环保。而未来旅客到达廊坊站之后,他可以实现进站、候车、上车,全部在这样一个平层当中就完成了,而透过透明幕墙旅客还可以随时掌握列车到发的情况。
车站的外观造型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鸟,寓意廊坊市的蓬勃发展。不过在建设过程中却有一段鲜有人知的小波折。原来京沪高铁廊坊段的选址和现有的京沪线是并驾齐驱的,最近的地方相距不到2米。新建站台中最重要的支撑结构——雨蓬钢柱,每一根都有5吨重。因为离的太近,在安装这些钢柱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现有京沪线的运行安全。廊坊站执行经理贾荣告诉记者:“这一块我们只能在晚上要点施工,所谓的要点施工就是说每天晚上在零晨1点到2点半这个时间段内,当京沪线断电我们必须在这个时间施工,所以这样的话给我们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披星戴月,半个月后54根钢柱撑起了整个车站的雨蓬。高铁过我家,在过去这一年中,除了建设者,还有一群人也在忙碌着。要根明是廊坊市城乡规划局的副调研员,在他眼中廊坊是个因交通而形成的城市,1897年京山铁路在廊坊设站,让这个小村子发展成了城镇,而现在这里的总人口已经突破430万。廊坊市城乡规划局的副调研员要根明说:“我们对交通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那么你从这个图里头可以看到,这个绿色的线就是京沪高速铁路,它是45度角斜穿过城市,这种形态是世界上唯一的,那么这个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的大。”
京沪高铁廊坊段全长30公里,线路不算长,可割裂城市的能力不容忽视。根据以往的经验,铁路的分割往往会造成一个城市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般情况下,铁路以北的城市比较发达,而城市以南则相对滞后。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要根明和他的同事们围绕京沪高速铁路一体化做了大量规划,提出“绿色拉链”的全新概念,绿色拉链的作用就是缝合城市,将京沪高铁做成一个绿色拉链,就是通过地上的,地下的建筑、结构等等把城市南北的两侧缝合起来。不仅让京沪高铁沿线是一个生态廊,是一个绿色廊,而且要让它变成一个功能廊,让它变成城市的一部分,更紧密的把城市南北结合起来。
第四集播出《走进天津南站 感受沿线变化》
《千里走京沪》今天来到天津。天津应该是全国最早接触高铁的城市之一,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即将开通的京沪高铁正线在天津只设天津南一站,但这一站的建设并不缺少亮点,而天津和天津人更是已经提前感受到了京沪高铁带来的变化。
京沪高铁在天津全境采用高架桥,车在桥上跑,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约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专家算过一笔帐:铁路路基平均一公里要占用土地70亩,而一公里桥梁只占27亩,节省60%多。结合这个特点,天津南站在设计中把站房和高架桥“捆绑”在一起,形成最大亮点——“站桥合一”。天津南站项目生产经理张国龙告诉记者:“所谓站桥合一就是像天津、北京的一些轻轨站,作为上下两层结构,上面跑火车,下面是旅客候车买票区域。你像咱们天津南站是利用了京沪高铁(高架桥)4排桥墩的三个空档进行天津南站的站房建设。上面跑火车的轨道层和咱们站房的屋面是同用一块楼板。”
虽然京沪高铁现在还没有正式开通,但它带来的正面效应已经开始显现。高铁经过的红桥区地处城市边缘,长期以来一直是天津的投资洼地。高铁项目落户后,变化悄然发生。在招商的过程中就发现,京沪高铁已经成为红桥区最具有含金量、最有闪光点的城市名片。天津红桥区发改委主任马政曾经有一个招商的经历,接触了一个外商。他问我在哪个区?我说我在天津市的红桥区。他非常惊讶,说那你们一定是一个很有商业投资价值的区域。马主任说,这两年不少大型金融商务项目在红桥区落地生根,这在过去几乎不可想像。两年的招商投资达到150亿,相当于以前五年的总和。底气足了,今年红桥区还一改往年在家门口招商的传统,把项目推介会开到了北京中关村,从“招商”变成了“选商”。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原来居住在车站沿线的四万多户居民。由于历史原因,这里50%都是连片的简陋平房,借助高铁建设的机遇,天津对这里进行了全面的拆迁改造。目前,红桥区有四分之一的居民从小平房搬进了楼房,未来居住环境还将大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