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决议起草过程中一连有九次讲话,并一再指示:历史决议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
文 | 芦
1977年9月9日,毛泽东“回到”了天安门广场。
这天是毛泽东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在天安门广场召开,从全国各地选派的16万名代表瞻仰了毛泽东的遗容。
广场南端,高33.6米,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毛主席纪念堂刚刚落成。方方正正的纪念堂坐南朝北,北望天安门城楼。纪念堂大门正上方匾额上刻着“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金字,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亲笔题写的。
此刻,毛泽东的接班人华国锋,正以党的领袖的身份发表讲话。一同出现在现场的领导人还有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人。
华国锋说: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抓纲治国,继续革命,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此前一个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举行。华国锋的此次讲话,是对十一大路线的概括。
一年前,华国锋和诸位老帅合力铲除了“四人帮”,众人眼看拨云见日。此时,广场上的人群各有所思。
十一大的遗憾
1977年,年中的北京颇为忙碌。
根据党史二卷记载,当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追认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上一年10月6日,就在隔离审查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四人的当晚,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以决定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会上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但事后看,追认党的一号人物并不是这次会议最为重要的成果---邓小平在此时复出了。这是他第三次复出,中央恢复了“反击右倾翻案风”时他被撤销的党政军领导职务。
这时,距离毛泽东逝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已经过去了11个月。历史的创造是破旧立新的过程。但这11个月的经过表明,破旧未必立新,也可能是以旧代旧。
这期间,除了逮捕“四人帮”之外,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两个凡是”的推出。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同时发表《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公开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彻底批判,一度换来了中共高层的警醒和自觉。1956年中共八大党章修订中,没有提“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审定时,还加了一句话:“在写文章做演讲时遇到需要提到毛泽东同志的时候,可用‘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等字样”。
但随后历经十数年曲折,尤其是10年浩劫,个人崇拜的阴霾不但未扫除,反而变本加厉。
先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浪潮席卷神州,庐山会议虽尝试纠正“左”倾错误,但由于党内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滋长和少数人的推波助澜,矛头却迅速指向直言进谏的彭德怀等人。反“左”不成,却成了“反右倾”。
随后的三年困难,终于带来了七千人大会的反思。刘少奇直言某些地方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但这仍然不足以否定“三面红旗”。
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8月12日,十一大接踵而至。这次会议是“文革”后的首次全国党代会,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会上,华国锋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报告宣布,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并批判了“四人帮”宣扬的“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等谬论。与此同时,报告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然而,代表们发现,报告仍然肯定了“文化大革命”,认为“这种政治性质的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成果”,并称要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两个凡是”还在推行,真正的转折便不会到来。
“这样做丢不了党籍,住不了牛棚”
批判“两个凡是”的号角早已开始。
在十一大召开前夕,陈云在《人民日报》发表《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邓力群晚年回忆道,刚开始这篇文章送到中央宣传口去审查时,受到原人民日报一位副总编辑的质疑。这位副总编辑说,这个说法和华主席的说法不一致,那个说法又和华主席的说法有出入。当时,为了贯彻“两个凡是”,一切文章和宣传都要和华国锋的精神“对表”。
陈云得知此事后说,那好啊,既然每句话都要跟华国锋的话对比,跟华国锋讲过的一样才能发,那就不要写文章,也不要发消息了,天天登载华国锋的文章不就行了吗?如此,此文得以发表。
在十一大闭幕式,开“钢铁公司”的邓小平刚一复出,便在会上展开反击。邓小平致闭幕词时,要求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是邓小平推动思想解放的纲领性思想和有力武器。
8月25日,十一大产生了新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除了主席华国锋外,副主席包括叶剑英、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李先念等。
马立诚在颇有影响的《交锋》一书中特别评论此事:众所周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至关重要。人们从这个名单上,看到了有利于邓小平和有利于中国进步的因素。德高望重的几位老帅副主席和军委绝大部分功勋卓著的老将军,是坚决反对“四人帮”、反对“文化大革命”,坚决支持邓小平的。
此时,叶剑英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邓小平兼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受到林彪、“四人帮”残酷打击的罗瑞卿为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之后不久,又任命邓小平的老部下韦国清为总政治部主任,张震为总后勤部部长。
十一大的改变并不彻底,以至于人们日后只记住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而不提十一大。不过,十一大确实为此后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根据十一大通过的党章,各地开始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大批在“文革”中被打倒的老干部得以启用。有一人的复出在此后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就是胡耀邦。
1977年3月,复出的胡耀邦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主持党校的日常工作;同年12月,他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部长。在这两个工作岗位上,胡耀邦成为邓小平推动改革的得力干将。一方面,他助力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另一方面,在平反冤假错案的过程中,他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当对“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等重大错案进行复查时,中央专案领导小组当即反对:这都是毛主席定的,不能翻!这也是当时纠错工作的一个写照:混沌的局面中,两股洪流不断交锋。
1978年5月9日,一方突然爆发。当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随即引起轩然大波。《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当天,新华社发了通稿。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文转载。
马立诚认为,在与“两个凡是”的斗争中,解放军坚决支持这篇文章所表达的立场。这是实践标准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篇文章发表前一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时,叶剑英要求把研究“文革”以来的历史作为中共党史的主要内容,组织800多名来校学习的高中级干部集中讨论这段党史。而其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来认识和判定历史是非。
8月19日,邓小平同文化部负责人谈话时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驳不倒的,我是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的。”在此前的7月21日,他特地找中央宣传部负责人谈话,就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不能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
以此文为出发,热烈的讨论如核弹引爆,冲击波迅速四散开来。《红旗》杂志约请谭震林写一篇回忆毛泽东领导井冈山斗争的文章,谭震林说:要我写文章,我就要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从实践中来,又经过革命实践检验科学真理。文章写成后,编辑部负责人心存担忧,谭震林说:文章的观点不能动,“这样做丢不了党籍,住不了牛棚”。
“你们敢不敢将我的发言一字不落地上简报?”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中国历史的又一个拐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要认识三中全会,必须要提及此前的中央工作会议。
这次召开于1978年11月10日的会议,会议开始时,华国锋宣布会议议题,主要是讨论农业发展和1979年、1980年的国民经济计划等内容,似乎波澜不惊。
11月12日,陈云来到东北组会议现场,使得会议议程突然急转。他一来便问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和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王恩茂:“你们敢不敢将我的发言一字不落地上简报?”二人当即同意。
随即,陈云做了《坚持有错必究的方针》的发言。他接连提出为“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平反,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关于陶铸、彭德怀的结论等六个重大历史遗留问题。
陈云的发言是向左倾错误开的第一炮,一经简报刊登后,随即引发强烈反响。议题脱离了华国锋预想的轨道。
此前在英国访问的副总理王震,一回国便赶去参会。他在西北组的第一次发言便提出:中央要通过几项决议,解决好“文化大革命”的遗留问题,安排好一些老同志的晚年生活和工作。
会议重点此时已经转移到平反冤假错案上来。盖子一揭开,与会者畅所欲言。除了陈云提出的问题,从天安门事件、到“二月逆流”、“反击右倾翻案风”等,全都成为会场热议的焦点。
面对压力,华国锋选择退让。
11月25日,他在会上宣布了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对包括天安门事件、“二月逆流”、“薄一波等六十一人案件”、彭德怀、陶铸、杨尚昆予以平反,认可对康生、谢富治的批判,并允许地方对当地的重大事件予以处理。
与会者感到,这些还不够。有人提出,这次讲话对“反击右倾翻案风”没有给出说法。12月14日,华国锋在讲话的定稿本中增加了一条:实践证明,反击右倾翻案风是错误的。
甚至有人提出,要对“文化大革命”重新研究,“七分成绩,三分错误”的评价不能服人。但中央对此说未予说法。
华国锋的“七三分”并非孤军一人。有人尝试通过十一大束缚如猛虎出笼的汹涌意见:“讨论真理标准,就是怀疑一切,是在引导人们去议论毛泽东的错误,不符合党的十一大的方针”。这种说法旋即被多数人的意见淹没。
会议开了超过1个月,甚至在闭幕式之后又讨论了两天。12月13日,会议闭幕式上,三个人发表了讲话。
华国锋就“两个凡是”做了自我批评,承认“这两句话考虑得不周全”,“不利于实事求是地落实党的政策”。
叶剑英提了三点意见:要有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中央委员会要有好的领导班子”;要发扬民主、加强法制;要勤奋学习、解放思想。
邓小平的讲话一锤定音。他直言,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这次中央全会,将长久以来压抑的意见大都释放。随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是水到渠成。
休息两天后,三中全会召开。复出1年的邓小平此时已经成为全会的核心,他在此前所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成了全会的主题报告。而华国锋所代表的“两个凡是”成为被批判的对象,谁也不再提“文化大革命”还要多搞几次,“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成为新的主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总共只花了5天时间。
“不能再晚了,晚了不利”
197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历史已经进入了新的轨道。
这年的7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正式施行。10月4日,中国第一家信托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宣告成立。国家经济正逐渐展露新容。
但是对于1979年的领导人来说,向前展望还来不及展开。刚合上了历史的前一页,人们期待有所总结。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便提到:“适当的时候作为经验教训总结一下,这对统一全党的认识,是需要的。”
1979年9月30日,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论述建国三十年来的成就和失误。
这正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诞生的背景。
当《决议》开始启动后,邓小平说 :“这个决议,过去也有同志提出,是不是不急于搞?不行,都在等。从国内来说,党内党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个东西来,重大的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国际上也在等。人们看中国,怀疑我们安定团结的局面,其中也包括这个文件拿得出来拿不出来,早拿出来晚拿出来。所以,不能再晚了,晚了不利。”
而在此前的当年3月,党的“理论务虚会”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已经为执政党总结历史经验确定了政治原则。
参与了此次会议的著名法学家郭道晖回忆称,邓小平在决议起草过程中一连有九次讲话,并一再指示:历史决议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
如何评价毛泽东及其晚年所犯的错误,是《决议》面临的最大难题。邓力群的回忆录中提到,这个问题在征求意见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王若水的说法,他主张不要写毛泽东思想了,只写毛泽东的思想,这样就可以既包括他正确的思想,也包括他错误的思想。
“后来,好不容易想到了应该把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的方法。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而他晚年犯了错误,这个错误不但违反了马列主义,而且也违反了他自己的一贯思想---毛泽东思想。”
这一提法使问题迎刃而解。但由于《决议》的时间跨度和政治重要性,各方始终争论不止。
10月 12日,在整个《决议》稿出来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组织《决议》(草稿)讨论的通知,要求15日前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史称“四千人大讨论”,实际上参加的人数超过5600人。
大讨论后,《决议》再经修改。此后,陈云对《决议》的起草提供了富有影响的意见。他看了草稿后提出,论述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时,应该在解放前花更大篇幅:只讲解放以后的毛泽东哪些正确、哪些错误,这怎么能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呢?
1981年6月27日,历经多次修改的《决议》递交十一届六中全会,经过讨论一致通过。至此,邓小平所说的“总结经验教训”正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