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应更多参与未开发空间事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8日10:4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国际上的形势也逼着你必须重视这些领域和空间的研究和开发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 | 北京报道

  从两极、深海、深层地层到月球,那些目前看起来还无法给人类带来直接利益的空间,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争夺。中国对于这些区域的探索水平如何,又应以何种态度应对?《瞭望东方周刊》就此问题采访了相应领域的多位中科院院士。

  他们分别是:汪品先,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曾主持在南海中国海区的首次国际大洋深海科学钻探。汪品先近年来重点进行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强调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他目前是一项相关领域“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同时担任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的学科带头人。

  秦大河,地理学家,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他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并在1989年徒步横穿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刘振兴,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他提出的“地球双星计划”是由两颗卫星运行于目前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重要活动区。“地球双星计划”与欧洲“星簇计划2”的4颗卫星联合探测,这是中国第一次以自有空间探测项目同发达国家进行高层次、实质性的对等合作。

  这些未开发空间的权威研究者们认为,中国应该更多和平地参与这些领域的开发和研究,不仅要做空间、深海等领域的大国,同时也应该做这些领域的强国,在国际上掌握更强的话语权。毕竟,它们对全体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发展、循环都有着无法预知的影响。

  对于今日中国而言,资金已不应该成为约束这些探索的原因。而对于未开发空间的态度,考验着一个国家的远见。

  中国水平仍属落后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深海、北极、太空等未开发空间,中国目前的研究情况如何?

  汪品先:从科学的角度,我国以前对海洋的了解很少,对深海海底了解更少。现在慢慢意识到深海海底资源的重要性,特别是深海海底对整个地球环境的影响都特别重要。日本新近在太平洋海底发现了大量稀土资源,储量比陆地还多,这样就可以避开对我国稀土资源的依赖。我国早就提出要在深海海底寻找锰结核,但到现在都没开始操作。

  更重要的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人类发现地球上有30%的生物是在海洋底下的,它们就生活在海底的石头和泥巴里,不靠光合作用,不靠太阳的照耀,虽然速度很慢,但都参加地球的碳循环。这些我们之前都没有了解,最近国家正在想办法去进行操作。

  刘振兴:1997年,我们提出来的“双星”计划就很有影响,得到国际空间界的关注和响应,欧空局也提出与中国双星计划合作。

  国务院正式批准“双星”探测计划后,中国国家航天局和欧空局在巴黎欧空局本部签署双星计划的合作协议。中国“双星”计划与欧空局的“星簇卫星”配合,第一次形成地球空间的“六点探测”。“双星”计划的赤道区卫星已于2003年成功发射,极区卫星也在第二年发射成功。这个计划对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和空间天气的预报都有很大的意义。

  秦大河: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在南极建了科考站,也组织过一些针对南极的科学考察活动。但从资源利用角度来讲,现在如果说哪些可以利用了还为时尚早。

  《瞭望东方周刊》:一些国家在这些未开发空间的研究上投入大巨大的资金,目的何在?

  汪品先: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比如以前一桶石油几美元,花费大量资金到深海去采石油肯定不划算。但现在石油价格涨到了100多美元一桶,这个价格到海底去开采当然划算了。现在国际上对海洋岛屿的争夺,根本上是对海底的争夺。按照《国际海洋公约》,岛屿周围200海里是专属经济区,所以,吵来吵去就是为了争夺海底资源。

  海底对人类生存环境存在很多影响,比如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发现了海底冒出气体,跟所谓的可燃冰有一定关系。除了资源方面,海底的压力以及温度会发生变化。在地质历史上就有海底气体大量排放出来的证据,结果对地球温度造成一定影响。

  我们所接触的地球,里面往外排放出来的气体有多少我们还不太知道。比如其中包含的甲烷气体,如果利用得好就是非常有价值的燃料。但如果利用不好,就很可能产生灾害。

  地球里面的碳比地球表面上要多得多,但这些碳的具体作用,我们还不太知道。这些碳跟人类的关系我也不太知道。到地幔里面,这些碳就变成了金刚石,如果能利用起来,那就太好了。

  秦大河:南极有巨大的冰盖,有丰富的资源,有多种生物。在冰盖里面,有大量古代的环境环境以及气候记录。比如现在就知道一些十几万年以前的环境和气候情况,但更长时间的状况就不是很清楚。从全球的气候变化也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全球变暖、海平面的变化,还有生物多样性的变化,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全世界的生态环境。

  刘振兴:空间科学方面,我们国家正在不断发展,这个也是民众喜欢看到的。最基础的,比如说天气预报,也会影响到每一个民众的生活。比如航天事业,必定会对未来带来巨大影响。

  探索存在体制障碍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进行未开发空间的研究和探索,阻力或者说障碍主要在哪里?

  秦大河:从南极科考的管理方面来讲,海洋局目前在进行直接管理。坦率说,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我更多的是参加国际上组织的南极科考活动。当然,国内相关部门组织的活动,我也参加了一些。在中国归部门管辖,里面就有很严重的体制弊端。比如我们建立了南极科考站,但科学研究显然不仅仅是建立科考站就能解决的问题。过去这些年,我们国家为此也花掉很多的钱,但却没有拿出一个一流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研究计划。

  汪品先:过去我国因为太穷,就没有进行深海海底的探测和研究。这个跟航天一样,是穷了玩不起来的一门高技术。另外,黄河流域产生的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对深海没什么兴趣,所以在意识方面,我们国家也不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和研究。现在经济好了,领导们也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原来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是陆地大国,比如世纪坛上,就有领土有多少,但对海洋却没有什么概念。

  原来我国对海洋的研究实际上是海洋的海面概念,仅限于捕鱼和航运,都在海面上进行。从来没有海底研究的基础,所以与西方差距大。海洋平均深度达到3800米,我们的海底技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更多的是从民用角度在找海底资源。现在从经济角度讲,海底令人关注的还是石油。

  必须更多参与相关事务

  《瞭望东方周刊》:与西方相比差距怎么样?

  汪品先:中国原来没有资格去做,没有技术,没有手段,但现在我们正在推进。我们不仅是一个海洋大国,还要做一个海洋强国,希望国家能像重视太空那样重视深海海洋研究,早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海洋探索水平。中国这几年很难得地对海底开发给予了很大关注。

  日本地震之后,计划在东太平洋地区的海底建立相应海底光缆,将仪器放到海底。这样,板块有动静就会提前知道,可以从海底观测地震以及海啸等情况。与西方相比,我国在海上的技术比较落后,技术差距非常大,国家也在推动这个事,希望国家能下决心,花十年时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比如我们和邻国日本的差距就很大,日本就是海洋立国。

  刘振兴:和西方相比,我国只是空间大国,但不是空间强国。我们的目标就是从空间大国迅速发展成空间强国,就可以和国外比了。

  秦大河:建立科考站显然不能解决科研的问题。现在,南极是一个国际上的科学竞技场,是各个发达国家展示自己科研实力的舞台,但目前我国在其中却没有多少发言权。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对未开发空间的探索应报以怎么样的期待?

  汪品先:中国应该更多参与未开发领域的事务。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海洋领域特别是深海领域的重要性。当然,国际上的形势也逼着你必须重视这些领域和空间的研究和开发。我国正在做一些工作,其中很可能要在海底建立观测网。我们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相关实验。估计将来不久可能会为此立项。就在这几天,我国由“向阳红09”所带的“蛟龙号”已经开到太平洋进行实验,载人深潜器有望下潜到5000米深的海底,冲击新纪录。

  秦大河:现在国际上南极科考的水平还是很高的,比如南极的气候、环境、矿产资源等。但中国人参加得不多。希望中国有更多自己的相关科考活动,能够更多用合适的专家进行研究。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我国还是应该为南极的科考和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刘振兴: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深空探测。两次月球探测活动的圆满成功使我国突破地球外天体环绕探测关键技术,研制了探测器、深空测控网、运载火箭等一系列功能单元,也建立了配套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为后续任务和深空探测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这只能说中国已进入世界深空探测大国行列,但还算不上深空探测的强国。如果将来我们能做一些其他国家没有做过的深空探测项目,才能有资格说我们进入了深空探测强国的行列。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