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塑化剂”风波过去一个月后,6月28日,台湾喜气洋洋地迎来了首批抵台的大陆自由行陆客。
一下飞机,这批大陆客便收到了台湾有关方面精心准备的“大礼包”——不仅台中市副市长亲自接机,还被赠予台湾名品糕点、珍珠奶茶、新鲜水果……
“问题是,你敢喝吗?”另一个场合,一位淡江大学教授如是问刚刚回台的友人。后者犹豫了一下,放下奶茶,改喝白开水。可事实上,已在有“毒”危机中“浸淫”多日的台湾人很少这么“讲究”,他们继续吃冷饮、喝果汁。如被问起:“塑化剂”风波真的过去了吗?他们会说:“慢慢过去了,有部门检验呀。”
有的谨慎、有的随大流、有的“无所谓”,台湾人个性的多元化,只是多元台湾的一个缩影。这里也有不同的阶层:有的富、有的穷:这里也有不同的“景致”:你可以为阿里山、日月潭风光由衷赞叹,但也别因为可能路遇“钉子户”而太过诧异。
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经济腾飞的台湾,其光鲜的发展背后,各种社会问题同样真实存在。当大陆客踏进寻常百姓社区、跟台湾人同桌品餐时,当台湾人拧毛巾泡温泉、大陆客也裸身在旁时,当台湾人不再眼望着大陆客被游览车接去载来、而是与他/她四目相对时,他们所诉说的烦恼与无奈也正是台湾的另一面
富裕社会的穷人们
台湾收入最高的族群,年平均近281万元,但最底层的穷人全年所得只有9.9万元,两者相差28倍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斌华发自北京“你别再以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还会回来,你可能已经从中产阶级沦落到‘下流社会’而不自知。”这是日本趋势大师大前研一2006年年底针对台湾说过的一句话。
大前提出了著名的“M型社会”理论,大意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手里,如同英文字母“M”一样,社会变成双峰结构,一边穷人变多,另一边的富人也变多,而代表社会富裕与安定的中产阶级正在快速消失,大部分向下沉沦为中下阶层,整个社会约有80%的人生活在中下水准。他认为,美国、日本都已步入M型社会,而台湾地区正在向“M型”发展。
4年多时间过去了,这一论断的现实依据在台湾日益明显。随着明年1月台湾“大选”的临近,贫富分化问题已开始从社会问题向政治问题演变。
台湾究竟有多少“穷人”
2011年1月27日上午,“大陆首善”陈光标从下榻的台北圆山饭店出门时,遇到一名60多岁的贫妇拦路诉苦,说她没有收入,要照顾88岁的老妈妈。陈光标一口气给了总计7万元(新台币,下同。1元人民币约合4.45元新台币)的3个红包。妇人激动地边擦拭泪水边说,自己从没有一次拿过这么多钱,得到有生以来最大的一笔钱实在很感谢,也很珍惜。
当天中午,陈光标准备前往餐厅用餐时,一对父女下跪拦路求助,陈光标再发2万元红包给他们……
台湾媒体添油加醋的报道,加上独特的“高调行善”方式,让陈光标大发红包的宝岛之行深深刺激了台湾社会,也让岛内的贫富差距问题直观地显现在大陆面前。有大陆人特地打电话问笔者:“台湾不是挺富有吗,怎么还有那么多穷人?”
当然,每个社会都有穷富之分,台湾自不例外。笔者在台湾驻点居住的亚太会馆位于台北信义区,附近就是101大楼、新光三越等豪华商住大楼:双B名车和衣着光鲜的男女出出入入;被称为“贵妇百货”的商店里,一个奢侈品牌包动辄数十万元。而与此仅一条忠孝东路之隔,便看见不少普罗大众在路边摊、小地摊和巷子中的小吃店里辛苦谋生。
今年5月20日,色彩偏绿的“新台湾国策智库”在马英九上台3周年前夕公布民调显示,近8成受访者认为台湾贫富差距严重;近五成受访者认为个人经济状况不如去年,经济成长是无感复苏;约三分之一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反而变差。
从1997年开始,台湾低收入户逐年增多。2006年之前的6年,台湾低收入户平均每年以6.53%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有13832人沦入下层社会。而台湾“财政部”旗下的财税中心在今年4月公布的数据表明,2009年台湾所得最高的族群,平均年收入近281万元,但最底层的穷人全年所得只有9.9万元,两者相差28倍。
事实上,贫富差距可能比数据更严重。因为低收入户穷到不需缴税,而许多有钱人以投资股票、买卖土地房产“钱滚钱”,身家越来越大,但实际上缴的税很少。
近年来,台湾媒体时常有一些家庭因贫穷而走上绝路的报道,自杀成为台湾十大死亡原因之一。相关网络民调显示,占台湾人口60%以上的薪水阶层,有75%自认过得不快乐。绝大多数上班族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属于贫穷状态,他们当中有20%的人痛苦指数已达最高级,痛苦的主要原因就是“穷”。
在台湾,贫富差距还与城乡差距、南北差距夹杂在一起。按照台湾“内政部”的最新消息,就以县市别来看,台湾地区平均每户所得最高的是台北市,达113万元;最低的则是南部的农业县嘉义县,平均只有62.8万元。北南、城乡差距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公司倒闭,只能开计程车”
在经济腾飞年代,台湾从贫困到暴富,曾是一个藏富于民的“橄榄型”均富社会。1998年台湾的贫穷率还不到1%,但2007年已上升至5.6%,如今更成为一个贫富分化较为严重的的“M型社会”。
究其原因,根本还在于台湾近十年来政治内斗不断,经济发展陷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2007年的一次调查结果就显示,在致贫原因中,选择“没有工作机会”的比例由1997年的47.8%升至2007年的62.7%。笔者在台北经常要坐出租车外出采访,接触的司机以前多是在公司、工厂上班,“后来公司倒闭了,只能开计程车了”。
其次,台湾当局对解决社会所得分配不均长期重视不够。据台湾“财税资料中心”统计,以工业与服务业受雇员工每人每月平均经常性薪资而言,从2001年至2010年,十年来仅增加4.89%。而同期台湾消费者物价指数却上涨了9.62%,台湾人均GDP与人均所得却分别增长了28.8%及31.4%,可见十年来台湾受雇员工的实质薪资是下降的。再以大学毕业生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新鲜人”的月工资在3万元以上,现在却降到2.5万元,加上物价上涨,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收入实际上不升反降。台湾著名经济学家朱云鹏也曾指出,造成台湾贫富分化的根源是当局政策设计失当、执行力不足,如果今后政策仍重“利富”而不重“利贫”,穷人的日子只会更加难过。
还有南北发展失衡、城乡差距扩大,也是造成“M形社会”的原因。1949年后,台湾当局长期重北轻南,南部地区在经济、文化、社会福利等方面,都与北部特别是大台北地区“两重天”。每逢选举,国、民两党都针对缩小南北、城乡差距开出很多支票,但上台后却都落实不力。
贫富鸿沟考验马团队智慧
贫富分化严重,多数基层民众没有感受到“马上好”——特别是两岸经贸蓬勃发展、台湾经济强劲复苏的好处,这是自2008年5月以来,国民党在多次选举中连遭败绩的重要原因。民进党等反对势力则趁机操作,在岛内政治现实下,贫富差距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与敏感,成为决定明年“大选”国民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此,马英九当局不敢轻忽。去年8月19日,台“行政院长”吴敦义在“行政院”会上表示,当局负有很大的责任,必须正面因应,积极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今年2月,马英九在主持一次新春团拜活动时,强调“均富”的重要性,希望有关部门全力以赴,实践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民生主义,让财富分配更平均,让贫富差距缩小,让社会弱势获得更多照顾。
今年3月到6月,台湾当局先后决定加薪、开征奢侈税,同时对物价上涨采取高压政策。今年7月1日,台湾开始施行《社会救助法》,调高贫穷线,放宽补助对象范围与增加补助项目等。按照新制,初步估计低收入户将由11.2万户增加为13.3万户;另新增中低收入户18.3万户,总计照顾低收入户及中低收入户的涵盖率由台湾总人口的1.18%增加至3.7%。
不过,在离明年“大选”投票只剩半年的时间里,民众还有多少耐心等待“马上好”尚不得而知。但自蓝绿开打选战以来,民进党以中下基层代表自居,从贫富差距入手,操作阶级对立、南北失衡等问题,撩拨民怨,火上浇油,企图坐实马英九和当局“执政无能”。
“千错万错,都是政府的错。”岛内分析人士认为,尽管贫富悬殊的恶果与十几年来轮替上台的国、民两党都有责任,但舆论和普通选民很容易归咎于现在的国民党,“M形社会”的责任只能由马团队来背。所以如果国民党想延续掌权,在缩小社会日益扩大的鸿沟上,恐怕还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好的办法与更大的魄力。(作者系本报在台驻点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