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7-23动车追尾确系责任事故 高铁“抽检”式排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3日09:17  21世纪经济报道

  高江虹;杨亦宁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一月之际,国家安监总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黄毅在新华网向网民介绍动车事故调查进展,以及正在全国范围开展的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的有关情况。

  黄毅透露,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事故的技术报告以及事故直接原因的专家组的报告,下一步就要进入事故责任的认定阶段,9月则会向国务院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记者从铁道部了解到,在国务院进行铁路安全检查的同时,铁道部内部也组建了47个安全检查组,分赴各地排查安全隐患。

  9月出报告

  “可以这样讲,这起事故确实是一起不该发生的、可以避免和防范的一起责任事故。”黄毅表示,通过初步的分析,这起事故既暴露出信号系统设计上的缺陷,从而导致雷击造成的故障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故障发生之后,应急处置不力以及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

  有关专家向记者透露,事故原因基本上清晰,中国铁路通信信号公司提供的产品,在信号系统设计上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因此,在事故发生后,铁道部部长盛光祖立即责成全路完成对所有使用与事故区段相同制式的信号设备全面测试排查,增加了可靠的硬件防护措施。同时,铁道部组织故障设备的设计、生产厂家优化设备软件总体设计,寄望从源头上彻底解决设备软件缺陷问题。

  黄毅透露,除了设备问题外,亦有人为过失。但谁是责任人,究竟会如何追究其过失,黄毅并没有明言,只是表示按照事故调查处理的程序,对事故责任的认定需要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之上,在认定了事故性质、原因之后再加以确认这次事故的直接责任、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目前,尚未进入责任认定的程序。

  但他同时透露,由于前期工作充分,现在已经逐步完成了事故的技术报告以及事故直接原因的专家组的报告,下一步就要进入事故责任的认定阶段。“对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以及事故责任的认定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来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性结论。”

  黄毅称,预计到9月份,事故调查组要正式向国务院提交事故调查处理的报告。

  “7·23”确系责任事故 高铁“抽检”式排雷

  安全大检查

  “更重要的是要汲取这次事故的教训,用事故教训推动高铁的安全工作。”黄毅强调,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汲取“7·23”事故的教训,部署在整个铁路战线开展高铁的安全大检查。而此时,安全大检查正同步于事故调查。

  “规模之大、人员之多前所未有,”据了解,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这次安全大检查从12个部委抽调了286名工作人员,其中有175名专家,组织12个检查组,分赴10个铁路局、南车、北车、通号公司等设备生产厂家,以及对49个在建的高铁项目,6000公里的高铁运营线路进行全面大检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务院检查组成员向记者透露,所有人已于16日在各地到位,旋即开始工作,调查路局里所有车站、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车辆段的日常操作程序,从其程序中发现问题,如检查高铁司机的证件是否齐全,操作是否规范,工程质量则查看其施工环节的程序是否规范到位。

  然而,由于目前高铁建成里程已达8000多公里,运营里程达6000公里,分配到每个路局,每个检查组需查看的工作量繁重,如南昌铁路局运营里程达1000多公里,参与安全检查的专家透露,部分检查是用抽样式调查,重点查程序是否合规,并未每条线路都亲自前去查看。

  “目前暂时还未发现什么大问题。”该专家透露,事实上铁路系统常年的操作规范是相当严谨的,只是因为近两年发展得太快,管理跟不到位而致疏忽。

  黄毅透露,在大检查结束后每个检查组将向被检查的铁路局反馈整改意见,而检查组也会将情况汇总后正式上报国务院。

  黄透露,国家安监局正在研究完善安全生产的“三同时”制度,即安全设施要同工程项目一起设计、一起施工、一起投入使用,他表示原本这一制度的规范实施,在高铁项目初期,就应该进行安全论证和评估,有关的安全设施也应该随着高铁项目的建设一起进行。

  可惜,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国家安监局考虑总结这次事故的教训,怎么进一步从法治上、制度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三同时”的制度,从源头上来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一些问题,从源头上能够把住安全生产的准入关,从而避免使那些本身就存在着安全隐患的一些工程、一些设施、一些设备进入市场。“这项工作是一项治本政策,所以我们也会加快这方面工作的完善。”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