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渤海漏油事故溢油源并没有被排查清楚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1日01:19  央视《新闻1+1》

  主持人:

  因为这毕竟是你28日的时候所了解到的情况,我们还是要指望29号、30号、31号这三天出现奇迹。但是接下来还要关注一个问题,因为今天所有人再次关注这个事件是因为最后时限,不知道相关的比如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为最后的时限会做什么?他们希望将来得到海面真的两个“彻底”了,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海面?

  蒋树林:

  有关这两个彻底,康菲公司这边声称已经完成了两个彻底,海面上已经看不出有明显的溢油,只有微量的油花。但是专家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却表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说判断两个彻底是不是真的实现,眼睛不应该仅仅只盯在海面上,还应该看看海底康菲是怎么做的,这个可以用事实来说话,用一组数据来说话。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康菲公司在执法人员的监督下,不得不逐一承认了这几个关键的数字:一个是2个溢油点扩大到16个溢油点,第二是油基泥浆从1000桶飙升到了2500桶;第三是劣四类的海水面积从840平方公里扩展到了870平方公里。可以说是溢油不止,污染不断,这些都说明溢油源并没有被排查清楚,更没有进行封堵。专家判定,再次发生溢油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所以说要实现两个彻底,康菲公司不仅仅应该只看到海面上有没有油花,有没有油带,更重要的是要把封堵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到海底去。

  主持人:

  刚才我也说了,相对来说海洋局北海分局不能是无计可施,它也会有它的着急或者说工作的着力点吧?

  蒋树林:

  对,根据国家海洋局的部署,北海分局已经完成了选聘律师工作团队的一个审核,也就是说可能就会在明天或者是在后天产生我们生态索赔的律师服务团队,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生态索赔。另外,污染海域的生态调查也是在北海分局的牵头组织下告一段落了。截至目前,北海分局已经完成了四次大规模的生态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监测和调查数据,为下一步养殖业、渔业损失以及海洋生态的环境损害索赔提供具有法律依据的第一手资料。

  主持人:

  好,蒋树林,非常感谢在前方的报道,我估计过几天在你带来的报道,可能针对今天的最后时限更具有说服力。非常感谢蒋树林。

  接下来我们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今天虽然是一个最后的期限,两个彻底,但是这两个彻底即便到了真的期限的时候,即便康菲公司说自己已经做到了,它就真的能做到吗?

  (播放短片)

  解说:

  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这是两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吗?

  今天,所有人都在等着康菲公司能否做到这两个彻底,但是从现有的有限的信息看,情况似乎并不乐观。有专家就分析说,目前康菲的行动存在三大漏洞:

  漏洞一:方案不当,封堵不积极,拖延了时间。

  孙振纯(著名钻井技术专家):

  可是它(康菲公司)从后边一段时间对封堵断源不够积极,现在做这些工作是完不成的。我感觉下一阶段国家海洋局要审查它下一步封堵断源的方案、设计、预案、应急措施以及海面的观察。

  解说:

  漏洞二:措施不当,造成高压漏油点增多。

  陈平(西南石油大学教授):

  所以它只有关井,一关井以后,整个压力在井筒里面全部憋着,下边的压力上来以后就把这个油层给压穿了,然后冒出来了。

  解说:

  漏洞三:暂时的措施,难以永久生效。

  陈平:

  这B平台我想在8月31日以前,它(康菲公司)能够做到的是,保证海面不会再漏油,不会再流到海面上去,但是刚才讲的要永久性封堵肯定是不可能的。

  解说:

  有消息说,康菲石油已经有了下一步的堵漏方案,但要报到国家海洋局等待批复后才能执行。面对着近三个月迟迟无法完成的堵漏工作,面对着日益严峻的渤海环境,每一个人都在问“法律在哪里?”翻阅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找到第八十五条,如此规定,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处以不超过二十万元的罚款。

  韩晓平(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

  这一次康菲就钻了这个漏洞,你现在去惩罚它,你只能惩罚二十万。

  解说:

  20万元人民币,累计污染海面已经达5500平方公里,面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起渤海溢油事件,很多人都在把它和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相比。那次事件,肇事的英国BP石油公司在美国司法部正式提起诉讼之前就已经拨出200亿美元,建立了赔偿基金。

  朱晓勤:

  为什么BP会愿意支付,先提供这么一笔基金,我的理解就是因为它担心日后的赔偿金额太高了,它先拿出一笔基金表示一下它的诚意,等于缓解一下民愤。

  夏军(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环境与资源法委员会委员):

  拿英国石油公司和康菲公司在处理油污的态度上来加以比较的话,可以看出康菲公司社会责任履行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持人:

  大家都知道康菲公司是一个国际性的石油公司,但是经过这两个月了解相关的情况以及与此打交道,我现在称其为叫康菲牌“牙膏”,为什么这么说呢?不挤它真不出来。正是在压力,舆论的压力、民众的压力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压力逐渐升级的情况下,它一点一点地向外吐,非常不主动。

  我也注意到《环球时报》有这么一段话,面对康菲,中国舆论对如何制服它不熟悉。铁道部是必须买中国舆论账的,但康菲可以不。它可以抓住中国的种种法律漏洞,做一个“文明的无赖”。这一段话在情绪上,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可以理解,但是我也有不同的意见,难道我们真的没办法了吗?绝对不。如果形成一种压力的合力应该是会有办法的,让它真正感受到压力变得主动一点,恐怕取决于这四个层面:一个是法律,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利益,一个是舆论民意。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我们只有一个原则性相关的法律,而且对这一类事情最高的处罚是20万。我们可以做一个想象,对于这样一个大公司来说,如果上几瓶好酒,可能几顿饭就把20万人民币这事给解决了,因此它的压力并不足够大。而在民事索赔这方面又需要受害人自己去寻找证据,这又变得很难。因此在法律上这次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短版。

  接下来是政府。政府有这样一个过程,最初开始的时候是环境保护部下的国家海洋局下的北海分局来跟它打交道,但是我们注意到最近几天,一直到环境保护部会同其他的七个部门,政府的压力开始逐渐增大,因此这种压力的合力开始增长。

  第三个是利益。因此也有专家说为什么不停了它,如果让它感受到利益方面疼的时候,它就会知道不会这样像牙膏一样吞吞吐吐。

  最后一个是舆论和民意。我觉得随着媒体、微博以及公众这方面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好感度在降低,愤怒的情绪在上升,它也应该去考虑。有很多人用道德的层面去评价康菲公司,我不太同意,因为没有几个企业是真正一上来就称“我是道德的”,必须让它在这些压力的情况下它不得不道德,因为它毕竟是在商言商。

  说到这一点,我们要回到法律的层面上,去看看这次事件当中专家会怎么去看这里我们要反思的一些问题。

  (播放短片)

  朱晓勤:

  目前是法律规定还不够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第二款规定,一旦有发生破坏海洋生态事件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刑事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实际上起诉主体目前还不够明确,环境、海洋、海事、渔业还有军队环保部门,这五个部门都有权力来起诉,作为起诉方,它能够就哪一些方面的损害事项来提出索赔,哪一些费用来要求索赔,那这个是法律还没有明确,这个规定是需要有配套的实施细则来跟进。

  (播放短片)

  解说:

  究竟能不能彻底封堵溢油点,究竟能不能查清溢油源,事发已经三个月,对公众来说渤海溢油事件依然是一堆问号。

  从6月4号发现漏油以来,一系列现象令人难以琢磨。

  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

  首先是从B平台上面开始发现油膜。

  解说:

  7月6日,康菲公司第一次在北京召开媒体见面会,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渤海溢油的信息,此时距离实际的事发已经近一个月。尽管他们表示,源头已被控制,清洁工作也接近尾声,但事实上溢油却根本没有停止。

  7月13日,国家海洋局责令康菲公司立即停止蓬莱19-3油田BC平台的油气生产,彻查并切断溢油源。时至今日,生产虽然已经停止,但漏油仍在发生。

  字幕提示:

  8月3日,康菲公司称,油基泥浆溢出总量超出1500桶。

  8月5日,北海分局发通知,要求在8月31日前完成所有封堵工作。

  8月12日,康菲公布的实际溢油量已上升到2500桶。

  8月16日,国家海洋局再次约谈康菲公司主要负责人,并向溢油事故责任方提起索赔诉讼。

  解说:

  溢油事故发生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曾责成康菲公司就前期海底油污处置不力向公众道歉,然而康菲公司未做任何回应,甚至屡次取消原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8月19日,在沉默了两个半月后,康菲公司首次通过公告向公众道歉,同时国家海洋局则联合多部委组成调查组,彻底查清渤海溢油事故。

  司徒瑞(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就渤海溢油事件,我谨代表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表达真诚歉意。

  解说:

  8月24日,康菲石油公司召开了事发两个月以来的第二次媒体见面会,表示溢油源已经被永久封堵,C平台的海底油污清理工作已经完成95%。但是仅仅一天,康菲公司再次承认发现新的渗漏点增加到16个。

  8月26号,国家海洋局现场执法负责人表示,康菲公司封堵措施不得力。

  林芳忠(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副总队长):

  康菲公司在完成国家海洋局“两个彻底”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海底不断出现新的溢油点,说明溢油源没有排查清楚,更没有进行封堵,再次发生溢油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主持人:

  其实对于国家海洋局或者说它下面的北海分局来说,面对这样一个事件来说,有一个逐渐重视程度升级,包括压力对对方也逐渐升级的过程,对它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但是另一方面,其实也有很多人替国家海洋局在说话,比如说有这样一段话,不能把这么沉重的责任都交给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因为这次的溢油事故涉及中海油、康菲中国这样的大国企、大公司,海洋局这样一个等级的主管部门驾驭不了。

  其实有很多人一说到康菲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个国际性大公司,我并不这样看待,我并不去关心它是国际性大公司还是国内公司,但是我要关心的是,是不是法律对它以及相关的压力对它能够施以很大的,让它今后去改正。但是如果因为是国际大公司就可以成为漏网之鱼,就可以在不同的国家面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处理,那我就不同意了。

  最后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事情,虽然还没有结束,我们该反思一些什么?我们该补上什么样的短版?财经评论员易鹏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沿海石化工业密集,康菲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要想避免这种海洋污染迭发,需要立马准备修改海洋保护法,在法律方面建设。提高罚款额度,其实我个人主张倒是不应该设上限,因为我们将来会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不是到了2000万就过瘾了,应该不设上限。还有明确生态的补偿标准,甚至实施刑事拘留等办法,提高对海洋污染的威慑力。

  所以这个事情不能简单地过去,应该成为我们未来进步一个重要的开始,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案例,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案例。最糟糕的案例来自于它对环境产生了破坏,最好的是它暴露了我们很多的短版,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彻底进行到底,最后给未来留下一个特别清晰的,能够引以为借鉴的这样一个案例,让很多公司不至于胡作非为。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34)

> 相关专题:

更多关于 溢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