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丁仕辉:态度决定结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6日22:47  新民周刊

  丁仕辉:态度决定结局

  治理食品安全,最大的难处还在地方保护主义。为了税收、政绩,对辖区内存在甚至人民群众多次举报的问题置若罔闻,甚至与不法厂商结成利益共同体。如果政府部门都能尽职尽忠,治理食品安全说难也不难,关键还是看思想重视程度。

  首席记者/杨 江

  丁仕辉,浙江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副总队长,坐镇指挥侦查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者之一。尽管连日来社会各界对他带队成功侦破这起要案的祝贺不断,丁仕辉却总是回答:“这有什么好祝贺的?”

  提起这起案件影响深远,丁仕辉确实高兴,因为让更多人包括此前不信地沟油存在的专家们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提供了成功的打击样本,地沟油全国会战由此开始。

  面对不断从各地传来的协查函,他心情又变得愈发沉重,打击包括地沟油在内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他这几年继扫黄、打赌、禁毒后的另一个工作重点。

  9月15日,浙江省公安厅,丁仕辉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食品安全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新民周刊:丁总,在你们侦破这起案件之前,媒体、社会对地沟油有很多传闻,各地公案机关、行政监管部门虽多次发现地沟油,但最终都没有能够查实地沟油回到了餐桌。你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丁仕辉:我相信,宁海发现的提炼地沟油的黑窝点在全国是很普遍的,只要有餐饮的地方,都会有这样的现象。除了当事人没有获得行政许可属于非法提炼外,整个过程还是变废为宝的,炼出来的油可以做生物柴油、饲料油、肥皂等等,但问题是这些产品的利润空间都不如食用油,正是利益的驱使,催生了地沟油地下产业。

  我们侦破这个案件,很长一段时间也很迷茫,因为就油脂一行而言,我们完全是门外汉,最终通过不断地组织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寻找可疑线索,才一步步建立信心查下去。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属地管辖办法规定,守土有则,也就是说,我本只对浙江境内有没有地沟油流向餐桌负有责任。在发现格林公司的这个线索后,我们上报了公安部,因为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行政管辖范围,涉及山东、江苏、河南三省。

  此前全国没有成功打击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成功案例,公安部希望浙江能够承担这个侦破重任,实现零的突破。我代表浙江省公安厅对公安部表态,危险不足畏,辛劳不足惧。但在具体查处地沟油时屡次受挫,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案例,在两个多月的迷茫探索中,多次面临半途而废。

  现在想来,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从一个很小的线索着手,遇到困难时,并没有按照惯例把线索移交给管辖权所在地区的行政职能部门,否则这个案件能不能破很难说。

  新民周刊:地沟油成为顽疾,最主要的问题也正是在于行政职能部门多头管理的弊端。只有在构成刑事案件时才会将案件移交公安部门,而一旦涉及到跨省,往往追查戛然而止。

  丁仕辉:可以这么说。今天案件破获了,回顾这个案件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似乎是黄长水手一指,指向山东,我们就把柳立国抓起来了,其实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过程。我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犯罪嫌疑人设置的障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我们在困难面前一定要追查下去?首先是战略层面,我们要充分履职,虽然山东、河南、江苏不是我们的辖区,但我们既然发现了线索就要千方百计侦查下去。管理分辖区,但食品安全却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新民周刊:随着食品药品问题的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有了更多期待。

  丁仕辉:是啊。其实这些案件涉及的领域,背后都有一个行政职能部门。照道理,它们对这些领域的问题应该了如指掌。就本案而言,我们本是门外汉,按照以往的程序,我们的行动在这些职能部门之后,只有他们发现有涉嫌刑事犯罪的才移交给我们,但是在这个案件上我们决定单干了。我们必须从头学起,不断组织办案民警学习,邀请包括省内食品监管在内的部门开座谈会,到用地沟油生产化工产品的正规企业实地走访,全面调查地沟油信息。

  无论遇到多少次挫折,我们都要坚持下去。要跟格林公司斗智斗勇,我们就必须充分了解生物柴油与食用油的生产工艺。比如生物柴油的生产是一个化学过程,分子要发生改变的,而地沟油变食用油却基本是一个物理过程,水解、蒸馏、分离,一个很简单的过程。

  根治地沟油的四点建议

  新民周刊:丁总,你对地沟油此前有听说吗?生活中你会怎么做,不去马路上的小摊吃饭?

  丁仕辉:我常在媒体上看到地沟油的传闻,为此很着急,我与家人出去吃饭总是担心会遇到地沟油,事实上,今天食品安全危害到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我并不认为只有小摊才有问题,在真相没查清楚之前,你敢说你知道地沟油渗透到了哪一个环节?我一直希望在我们省内发现一个地沟油线索,然后可以追查下去。4月份,宁海发现的地沟油线索汇报至公安部,公安部领导很着急,问地沟油有没有地方查到过,我说我浙江来努力试试看吧。一直到7月1日,我带领30名干警奔赴平阴,根据先前的侦查线索制定抓捕行动方案,7月4日,我到当地公安机关去汇报要求配合,这是秘密调查三个月后第一次与当地通报。我一直担心,如果提早泄密会节外生枝。

  新民周刊:首例全环节侦破给今后类似案件的侦破提供了经验,你认为应该如何根治地沟油?

  丁仕辉:我始终认为这个社会总是有正义的人,无论一个社会到了什么程度。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维护食品安全问题上责无旁贷。地沟油如果包装成品牌,完全可能进入超市等正常流通渠道,无孔不入,实在可怕。如何有效打击地沟油,我认为,第一,商人总是投机、追逐利益的,对非法回收、收购、倒卖地沟油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让这些地沟油进入真正无害、变废为宝的循环渠道。

  第二,应该有检测地沟油的便捷办法,地沟油与食用油相比有毒有害,与好的油肯定不一样,但现在国内外尚未建立科学可行的便捷的地沟油检验方法,使得地沟油难以发现以至于泛滥。甚至于从外观上成色比正品油还要好,对更多百姓而言更是无法辨别,如果有便捷的检测办法就有利于行政执法部门找到一个查处的抓手。我欣喜地看到,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卫生部正全力组织科研攻关研究鉴别地沟油检验方法。

  第三,对粮油企业的监管要加强,事实上柳立国的地沟油正是通过粮油商行最终流进市场的。地沟油会被勾兑冒充好油出售,而目前调和油没有国标,只有行标,一桶油95%菜油加入5%棕榈油,他说我这就是棕榈油,你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第四,对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或者其他无害的变废为宝的企业要加大扶持的力度,根据市场行情调整,不能老是一个标准。

  新民周刊: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地沟油最大的来源地应该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大城市的地沟油都流向了哪里?

  丁仕辉:犯罪嫌疑人逐步摸索出经验,甲地收购、乙地生产,丙地销售,以此切断我们的行政管辖。

  新民周刊:从大城市流出去的地沟油,不会不在外省转了一圈,又返回来?

  丁仕辉:很可能,北京也有地沟油被运至平阴,我们抓获了其中一个销售商,他将地沟油加工的食用油大量销往北京,这不又返回了吗?社会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地沟油来源于大城市,销售重灾区是小城市、乡村。这种说法不对,确切说,谁都不可能幸免。

  地沟油流向哪里完全取决于哪里利润高。贪念小一点的销售商,加价两三百元就近卖了就算了,有些人看成色比正品还好,反正你也鉴别不出来,为何不卖1万元到大城市?

  关键还是看思想重视程度

  新民周刊:人民群众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心情很迫切,期盼公安机关提高打击力度。

  丁仕辉:打击是必需的。但我觉得问题不仅在这里,有些地方习惯捂着盖着,查着查着就有人来电话让不要报道了。媒体与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穷追不舍,我们也是零容忍,但办案需要过程,更需要创造一个没有干扰的办案环境。要知道我们打的都是企业,企业是经济体,有很大的社会活动,有能力组织各种干扰。

  平阴当地生产地沟油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当地的监管肯定有问题。我们查处这个案件很辛苦,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配合上的问题。比如格林,我们查封后不可能24小时守着,肯定需要当地职能部门接管,但是没人接。我们只能把主犯接回浙江,这就是多部门合作问题,光警方一家不够的。

  不过这是第一次吃螃蟹,我相信随着国务院、公安部重视后,各地区多部门对于打击地沟油的合作应该会有很大改观。

  新民周刊:再立新功,你的心情如何?

  丁仕辉:我的压力反倒很大,昨天与网友互动,网民们有一种情绪,认为一定要保证判重刑。我说,公安机关肯定会全面彻底地搜集柳立国利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的证据,至于判什么刑,怎么判还是要依法的,由法庭审判。

  现在有一个误导,好像大家觉得枪毙了,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种呼声很高。我觉得严刑峻法只是在某一程度某一时段起到遏制作用。打掉这个窝点,我高兴不起来,因为我觉得这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怎么办?食品安全问题要解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新民周刊:一个农民怎么可能把这个产业做这么大?在历次造假过程中,我们都发现了一些专家的身影。

  丁仕辉:这个要追问。造假的技术知识层面还是靠专家在助推,比如我们打击塑化剂,就是有专家站出来反驳我们,替企业代言,说是原料带进来的,替企业开脱,为了利益,这些专家屁股坐错位置。还有专家,过一段时间就研制出一个什么食品添加剂的技术,有人就等着,研制出来就买走。这些专家,确实很差劲。

  新民周刊:你认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最大的难处在哪里?

  丁仕辉:地方保护!为了税收、政绩,对辖区内存在甚至人民群众多次举报的问题置若罔闻,甚至与不法厂商结成利益共同体。如果政府部门都能尽职尽忠,何止于我们跨省,动这么大干戈?

  从这个案件来看,治理食品安全说难也不难,关键还是看思想重视程度。

  专家们的“书生气”

  过去说的地沟油,只是一种传说。花了很多力量,都没有找到根源。现在曝光出来,却没有想到比想象中要凶险得多。相当于谋财害命,跟投毒一样。

  撰稿/刘晓蓝

  就在上个月,果壳网举办了一次媒体邀请会。作为两位特邀嘉宾,现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专家教授厉曙光,不约而同地指出:“地沟油虽然恶心,但截止目前,尚无研究证明其有致命危害”,并且,“把地沟油提炼成合格食用油,其制作成本与正规食用油不相上下”,大伙儿不要太担心。

  近日,公安部指挥浙江、山东、河南公安机关破获一团伙生产销售食用地沟油案件,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次发现的地沟油,据说蒙骗检测不存在什么问题。比如酸价之类,酸高了加火碱就可以。

  消费者恶心,专家们也傻眼了,上个月的话现在还有余温,记者就此事,再次电话采访了罗云波。他无奈地自嘲:“专家们的确书生气太重了。”

  “以前我们说地沟油,其实是对淤油的统称。一般用炸油条等废弃油,通过科学方法来精炼”,罗云波说,“真没想到是从阴沟里面掏出来的,相当于从粪坑里面掏出来的!使用最原始的办法,蒙混过关不计后果。应该严惩,该枪毙的枪毙。”

  “目前,国家统筹依旧不到位”,罗云波指出,“全国使用油脂量这么大,对于地沟油、废油、淤油等废物利用需要有相应政策和系统。否则,不知如何处置,大家就会随处倒掉。不但留下可乘之机,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到处都臭烘烘的。因此,建立相应的回收站、加工厂,迫在眉睫。”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加工厂吃不饱,国家也有必要考虑给予补贴。把它当作一个环保事业。”

  地沟油可以变废为宝,国外颇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罗云波介绍,在治理方面,各个国家自有妙招。如英国餐馆开业前须和政府签订泔水回收合同;美国餐馆私自贩卖废油将被停业;德国是每桶泔水都有“身份证”甄别;新西兰则要求烹调废油不允许倒入水槽,餐馆必须安装食物垃圾处理机以及油脂分离装置等。我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妙招。

  据悉,按照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卫生部正全力组织科研攻关研究鉴别“地沟油”检验方法。

  对此,罗云波表示,“检测永远是被动手段。我不同意说,一定等到效检测手段出台,地沟油才能得到控制”,他认为,“产业链应该从源头来控制,这才最重要。这次已经知晓产业链,纳入监管视野。其中触犯法律的,严惩不贷;同时,检测手段也要逐步提高,但不能坐等。毕竟,地沟油来源过于复杂,比奶粉中检测三氯氰胺要复杂得多。到底什么是地沟油标志性物质,我们尚未知晓。”

  关于地沟油的检验难度,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和油脂工作组组长何东平就曾指出,“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罗云波却觉得,这说法太夸张了。“的确,在检测过程中,寻找其标志性成分,很难,现在也还没有(攻克)。

  这里会涉及一个原理叫做“相似溶于相似中”,大体说就是,有机物溶于有机溶剂而无机物溶于无机溶液。油脂会溶解很多有机物质,因此,很难逐一甄别,也因此难以预测。现在一是要搞清有害物质在地沟油中的比例;二是搞清地沟油在整个油脂当中的比例。

  罗云波一再强调,国家必须首先摸清地沟油的制作工艺和流程、销售渠道、掩盖的方式等等,把所谓的产业链、犯罪链一环环摸清楚。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更多关于 地沟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