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日本用“南进”战略遏制中国难以奏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6日13:34  央视《环球视线》

  2011年10月25日央视《环球视线》播出《日媒:野田“南进”围住中国》,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 劳春燕:

  日本的新外交最近是备受关注。

  今年9月份刚刚上任的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上个星期在视察日本航空自卫队的阅兵式时,引用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样的中国古语,来呼吁自卫队要做好应对不测事态的准备。野田的这番言论被一些媒体看作是显露出了好战的倾向。

  其实在今年9月13日,他发表上任演说时也有一个细节是十分的耐人寻味。当时在提及日本外交政策时,野田针对对于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的外交政策都是一语代过。但是却用了三倍的篇幅谈了深化日美同盟,而且用了几乎相同的篇幅谈了日本卷入的世界局势和安全保障环境的变化。

  可见,野田筹划当中的日本外交,正在发生悄然的转变。昨天日本又有了新的动作,我们先还是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这一次日本又打出了哪些牌?

  (播放短片)

  解说:

  一张看不见的大网正在南海周边编织。

  有日本媒体称,日本最近动作频频,积极介入南海问题,其“南进”战略正在成形。

  在9月底刚刚与菲律宾达成协议,共享海上情报,建立基地港后,日本把越南也拉入了网中。

  10月24日,日本与越南签署了《海洋战略安保协议》,防卫相一川保夫和越南国防部长在会谈中一致同意在南海问题上采取统一协调的政策,应对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强势动作。

  媒体的猜测并非无稽之谈,就在10月1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厉声警告日本自卫队“忘战必危”直接指明针对的正是中国。

  目前,日本编织的这张大网正在渐渐合拢,印度尼西亚、印度也将被日本拉入网中。

  本月28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将访问日本。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将于12月访问印度,日印两国磋商的重要一环就是海洋安全问题。而11月中旬,野田佳彦将在出席东南亚联盟会议时,宣布出资帮助印度尼西亚,加强港口建设。

  日本新闻网称,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日本进一步凸显了在地区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其“南进”战略也将完成从南亚和东亚对中国的战略包围。

  然而有专家评论,一旦把日本等域外势力引入南海地区,局势将更加复杂。像越南、菲律宾等被网在其中的国家是否会养虎为患,他们到底是将成为渔夫还是砧板上的鱼?尚须警惕。

  劳春燕:

  越南的防长是13年来第一次访日,然后在这样的一次访问当中,两国的防长就已经谈了南海的问题,而且是说日越两国在南海问题上要统一协调。宋先生,您如何解读?

  正在评论:日越签下备忘录日想要提醒谁

  专家观点:美国在南海摆下大席让日本买单

  宋晓军 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这个事就是日本媒体也有报道,就是说实际上这件事是非常突然的。我们知道日本鸠山和小泽的内阁的时候,实际上是要靠向中国,靠向东亚,脱离美国的。

  但是突然有一个转换,美国在2010年5月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说重返东亚。然后日本就换了人,换了人马上就过来,他们的会晤只是说定了一个国防部副部长级的对话,其实象征意义更大。

  更多的还是由于美国重返东亚或者说美国要在南海的地方开一桌大席来让日本来买单,这是很明确的。因为今天美国的防长刚去完日本,说我们要全力以赴赴东亚,甭管我军费减多少。再一个伊拉克准备今年年底撤完,就是2014年阿富汗撤完。

  在上周的时候,美国的新的海军作战部长乔纳森7月份刚任命的,他说只要阿富汗一撤,我们就会把一条航母给调到东亚来。整个这个地方就是美国说要集中全力搁在东亚。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日本也来了个急转弯,当然是换了人以后,野田佳彦也好或者说原来的菅直人也好急转弯,这样紧急的跟越南磋商,其实日本和越南之间原来有一定的经贸关系,而且一直是贸易伙伴还挺大的。但是2004年被中国超过了之后,中国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之后,日本实际上有一段冷淡,包括印度也一样,就是日本对这两个国家的投资,从理论上讲不是特别的成功,但是这一次被美国又强行的推着就是防长见面,13年都没见过面。

  劳春燕:

  对,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备忘录?

  专家观点:越防务备忘录有针对中国的成分

  尹卓 特约评论员:

  这个备忘录目前为止我们看它还是一个应该是低级别的。所谓说低级别就是说在事务性这一级的磋商,应该是副部长级的,副部长跟部长不一样,他不是决策的,更不是国家领导人之间的磋商,像我们跟欧洲,跟欧盟国家,跟美国,我们跟俄罗斯的磋商,我们跟印度磋商,那都在部长级或者国家部长级这一级的,所以他们还是比较初步的。

  但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意味,就是在他的备忘录里头,明点了就是把南海问题拉进去,他的指向性非常清楚,指向性就有指向中国的意味。

  从这里我们就翻译日本为什么积极?一个就是刚才宋先生讲的就是在战略上、政治上、安全上配合美国;再有一个就是经济上要抓住机遇进入东南亚。

  去年,在东南亚我们在“10+1”的大自贸区里我们已经占先了,他跟韩国本来要搞“10+3”的。但是他们两个在农产品问题上没有跟上,没有签下来。所以他现在要建一个“经济走廊”,他就想赶上跟中国的差距。在经济上再重返东南亚,他在东南亚投资是相当大的。但是要保住投资的地位不被中国超越,他要想想别的办法,那这就是他想的办法之一。

  劳春燕:

  您提到日本现在是要抓住机遇,进军东南亚。我们也通过一个短片一起来看一看,日本现在是怎么来一步一步的推进它的“南进”战略的,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短片)

  劳春燕:

  从刚刚这个短片当中,我们也看得出来日本现在是可以说是全面的出击,和东南亚各国进行外交上的往来,然后似乎是要编织一张大网,怎么来解读日本现在的这种“南进”战略呢?宋先生。

  正在评论:日全线“出击”拉网有何动机?

  专家观点:日本想搭美国战车让中国“躺着中枪”

  宋晓军:

  我觉得日本从长远的角度来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包括要提出在亚洲地区要成立亚元,相当于欧元一样,是日本提出来的。当时日本在亚洲是百分之百的老大,一个是GDP第二,仅次于美国,第二它制造业的出口也排在第二,势头非常猛,他作为老大当然是可以说这个话的。

  但是事隔十年,也就是说到了2009年的时候,中国在制造业的出口方面远远超过了日本,是它和美国加在一块儿都没有中国多。第二就是2010年的时候,中国的GDP超过日本了。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其实心态是非常纠结的,也就是5、6年的时间就变成这个样子的,他也是希望在东南亚地区借着美国的战车,让中国人躺着中枪,也就是说你还没崛起,我就先让你把南海这个事弄了,让你先中了枪,其实它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

  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东南亚的这些投资和产业配套,实际上是有距离的。东南亚这些国家、东盟国家和中国的配套是非常严丝合缝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干脆我就让你“躺着中枪”,反正我弄不好,我也不想让你好,有这样的心态。

  劳春燕:

  现在我们看到日本和东南亚之间的合作似乎并不停留在经济的层面,包括这一次越南的防长他访问日本的时候,野田佳彦也接见了他,而且野田佳彦有一番表态他说,越南是日本的战略性的合作伙伴,除了经济领域以外,如果能够加强两国在安保、国防领域的合作就再好不过了。日本像野田这番表态说明了什么问题?

  专家观点:日用“南进”战略遏制中国难以奏效

  尹卓:

  他当然是想用“南进”战略来遏制中国,但是他就用“南进”战略遏制中国的企图肯定实现不了。为什么?我们说比较一下60、70年代,60、70年代的东南亚条约组织,那是一个非常反控反华的组织,美国主导的一个军事集团,在越南战场上我们见过面,他是一些主要国家,在朝鲜战争上我们还见过面。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恩?现在是中国施加一大东盟自贸区和整个湄公河流域经济建设计划,这大家共同受益的一个计划,日本人想用这点小钱或者说用个安保来吓唬。就等于拿稻草人来吓唬东盟国家,谁现在那么傻为你火中取栗,为美国人卖命,为你日本人卖命,我凭什么?我把人民生活水平降下来,我失去了我在国内的执政地位,现在谁降低人民生活水平,谁就失去了合法性,他们就心理非常清楚,因为这就是第三世界观,主要就是发展经济。所以我想日本他想利用“南进”战略,拿中国为幌子来吓唬东盟国家,然后拉东盟国家抱团取暖对付中国,我看他的意图根本实现不了。

  正在评论:环南海拼组合日为围中国走近印

  劳春燕:

  说到日本的“南进”战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象那就是印度,关于日印之间的关系,我们也看到最近将会发生两件事情,一件是10月28日就要发生的就是印度的外长将会访问日本,还有一件事情就是野田他在12月份的时候,他将要去访问印度,怎么看日印两国现在似乎是走得非常的近?

  宋晓军:

  对,当然现在还是我说的就是美国的大盘子下边,日本希望往印度投资,而且以前也投过资效果并不好,今天有消息说要出口他的战斗机技术给印度,要突破出口三原则这种可能性也不排除。

  劳春燕:

  日本的“南进”战略按照日本媒体的话来说,似乎是在针对中国构建一张战略包围网,到底是意味什么?走一段广告。

  围绕中国、围堵中国,日本正在加紧赶织一张战略包围网。而这样的外交策略战略,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中国周边的安全态势。邻居有动作,我们当然要多加注意了。

  好,感谢您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 相关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