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因存在行政壁垒京津冀城市群效果不明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9日17:33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201122期封面 环球杂志201122期封面

  留给未来的北京

  ——在世界城市的坐标系定位北京

  《环球》杂志记者/苏劲松刘娟娟易萱

  实习记者/李蕊刘婉婧

  多年以前,一个女生对他的男友坚定地说:“为了后代也要留在北京!”现在,这个女生问已经成为她丈夫的男生:“我们后代生活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北京?”

  和其他城市的市民一样,对于北京这座超大城市,千千万万北京人、准北京人以及“非北京人”都爱莫释怀,她有历史、有文化、有资本、有机会……但这里人太多、路太挤、房太贵……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要来到北京,留在北京?

  当许多城市都在迈向“大”而“全”的过程中;当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争相“中心化”、“国际化”,而一步步洗去特色的时候;当一种叫做“城市病”的症状暴露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所有北京人甚至是中国人都会思考:对于孩子们,我们究竟要留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北京?

  诚然,作为首都的北京,这里发生的一言一行,都牵动和刺激着全中国人的心;作为心脏的北京,她的每一次自我定位和自我实现,也都把握和影响着整个国家的运势。北京的每一次变迁,哪怕只是规划上的变迁,都足以影响几代人。

  蓦然回首,我们发现北京近30年的变迁是巨大的。1975年,北京城里还可以看到骆驼;1983年出台的规划中,提出了控制中心城区的“摊大饼”现象,但结果并不理想;20世纪90年代是北京城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这期间由于亚运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北京多年的均衡发展态势,形成“北重南轻”格局;2008年借奥运之势,北京提出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理念,强调国际、文化和宜居。

  “后奥运时代”的北京,又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更新目标。

  在未来,北京能像纽约、东京、伦敦、巴黎那样,成为“世界城市”吗?

  北京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的名片是什么?

  北京又如何在很多城市都泥足深陷的“大城市病”中自我免疫?

  除了富裕,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的北京还应该是什么样的?

  ……

  因为爱北京,所以我们乐于为她思考。

  因为爱北京,所以我们愿意与她一起创造幸福。

  北京的依托

  102国道上蜗行着“京”字头的私车和公车。放眼望去,不远处视线被体形庞大的930绿色公交挡住,车厢内塞满了早出晚归、揣着各种“北京梦”的年轻人。

  “前方300米右转,进入三河市。”导航提示930即将驶入与北京一衣带水的京东重镇——燕郊。

  “周五的晚高峰通常都是这么壮观,能从大望路坐上930就很不错了,到家要比平时晚1个小时。”今年24岁的黄欣就是燕郊人,现在北京上地一家网络公司做销售,每天5点半下班,到家基本上8点半。

  “每天从小区门口坐车到大望路得花40~50分钟,然后从大望路坐1号线地铁,再换2号线到海淀,也得半小时,而后从海淀到公司还得好几站,万一堵车就超过3个小时。一般上车就找个座位补觉。”黄欣就像说相声一样,对《环球》杂志记者比划着他的“上班一日游”。

  “准北京人”

  黄欣早已把自己划入了“准北京人”行列,“我们这里的口音和北京还是很像的,很多人在外面都会称自己是北京人,而不说自己是三河的。”

  十多年前,黄欣随父母定居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燕郊和北京的往来并不密切,没有步行街,没有商业区,也没有大型百货公司、麦当劳和肯德基,在北京上班的人也很少,主要是交通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京通快速、四环、五环都还没修起来。

  十年中,黄欣目睹了燕郊一天天的变化。现在,像物美、国美、苏宁、京客隆这样的连锁店在燕郊已有不少,生活便利多了,步行街旁就是两所大学。而且,从去年开始,燕郊的很多公司、超市的电话都用010号段了,有通信公司还办起了京津廊(廊坊)业务,在三地打电话都不算漫游,以前在北京工作的人都有两个手机号码,北京一个,燕郊一个,而现在已是一号通,“大家都感觉,被归入北京似乎指日可待了。”黄欣说。

  黄欣记得,小时候听到谁家的哥哥姐姐留到北京了,谁取得了北京户口,谁进了北京的大公司工作,都会羡慕不已。而现在,在京津冀“环首都经济圈”政策的带动下,燕郊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很多大企业入驻。

  “听说城铁马上就要修到燕郊了,到时候情况一定会比现在好很多,或许1个小时就能到公司了,就用不着攒钱在北京买房了。”黄欣说。

  对他来说,更好的希望是“环首都”能尽快变成真正的“大北京”——户籍制度放开,把燕郊并入大北京,看病就方便很多。“去年爷爷得了一场大病,让全家揪心不已,因为无法享受北京的医保,高额的医疗费着实让全家费了不少力。如果不久的将来能实现两地同城就医,户籍、升学一致,又有更多的大企业入驻,又有谁不愿意就在家门口创业呢?”

  比黄欣大三岁的姐姐黄莎曾经也在北京工作,现在长春的一所大学教书,工作稳定,生活安逸。虽然已经离开了北京,但黄莎的心里还是有一种无法名状的北京情结,“一到北京,心中就会有一种向上拔的感觉,每次过年回家看父母或走亲戚,都会在北京停留,重温那种奋斗的感觉,那种激情无法言喻。”

  一到周末,很多在北京租房上班、把家安在燕郊的人都回来了,小区停车场里几乎没有空位。而不远处的工地上,一幢幢新楼盘正在拔地而起。

  首都经济圈

  北京的人口规模达到了2000万,三面环山,又严重缺水,资源环境压力非常大。河北一直是北京的“菜篮子”,也是防风治沙的前沿阵地。受访专家不约而同地对《环球》杂志表示,北京的发展必须与周边一体化,特别是与河北一些环北京城市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向世界推出。参会嘉宾普遍认为,首都经济圈是一个世界现象,也是一个世界规律。首都经济圈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特殊载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主席彼得·克拉索表示,北京作为一个首都城市,可以像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一样,实现共同城市圈的发展。

  然而目前京津冀三地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产业升级、人口增长、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等压力,怎样重构三地之间的协作功能,在搭建城市圈和经济圈骨架的同时,让内部链条融会贯通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曾指出,在建立城市群、构建区域一体化过程中,不单单要强调城市规划的统一和强调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强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规划。他说:“只有骨架,没有血脉,是不具有活力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对此,有专家建议三地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打破各种壁垒,让各种先进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起来,不走回头路,不关起门来,不设置障碍。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金营建议,建设一个环京津的平衡带,让北京对周边进行辐射。北京自发性的发展已达到相当规模,第三产业占比突破70%,如果继续单纯依靠自身的发展,已经面临一定难度。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刘铁忠认为,智力资源是未来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托。

  相较于较为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的劣势很明显。“十一五”规划曾提出要建“京津冀城市群”,但王金营认为,难点在于行政壁垒,缺少产业、人口、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的联动。

  “现在全国都在建城市群,像已成规模的‘长三角’‘珠三角’,都在交通、通讯、环保等产业合作及政策体制一体化上逐一推进,由易到难,自上而下,步步为营。东北地区也建立了省长联系机制。”在王金营看来,京津冀的城市群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发展思路上不够成熟,“河北也成立了一个‘环首都办’,说明河北是有心的,但关键是要建立一个高规格、超越现有机构的机制。北京更应该放下身段。”

  以人才要素为例,根据相关资料,在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分别为4974万、3390万、2950万;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分别为563万、190万、86万。长期以来,北京的人才单向流入最为明显。“这种流动特性表明京津冀之间尚未建立起更科学的资源配套、人才吸纳及产业分布一体化机制。”一位长期关注区域发展的专家说。

  目前,河北省已正式推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总体规划。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规划范围包括环绕北京的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4个设区市,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处于前沿地带的14个县(区、市),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

  专家指出,首都经济圈内面临的人口突破发展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过大等问题,应从建设环京津新型卫星城突破。新的卫星城将不同于北京传统的回龙观、天通苑等“睡城”模式,新型卫星城应以开发区为核心,以产城融合的模式吸引市区人口向卫星城转移,同时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有专家指出,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应在首都经济圈的新一轮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北京周边的河北固安工业园区、大厂潮白河工业园区等地,已从纯粹招商引资的产业园区,逐渐成为集工业与生活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在功能上融入城市发展的主流和主体,并成为城市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资料显示,建于2002年的固安工业园区是河北省级开发区。它在规划设计上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一城之隅,而是定位于大北京经济圈的重要位置、北京南扩的第一站、廊坊城市新格局的起步区。如今,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已拥有了“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和“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十大环保园区”的头衔,成为首都经济圈中不断增加活力的组成部分。

  来源:2011年11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城市 发展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