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赓武:民族国家与天下观念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2日17:33  南方人物周刊

  “联合国的理念、新国际秩序的理念,还是希望全世界和平,国家之间互相照顾、互相支持,也是一种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秩序,跟古代中国向来有的天下观,有很多可以结合起来”

  本刊记者  施雨华  发自广州

  澳大利亚首任驻华大使费思棻曾半开玩笑地说,王赓武可以当好中国总理。历史学家唐德刚则可惜这位国立中央大学的学弟没能成为另一个顾维钧。王赓武自己却不觉得遗憾,“我很幸运,有机会一直呆在大学再好没有,最适合我性情的工作就是这个。”

  1930年,他出生在印尼泗水,之后在马来西亚小镇怡保成长。他父母原籍江苏,家里保持着中文语境,外面却是多民族共处的环境,因此自小就习惯接触各种语言:汉语、英语、马来语、印度语。

  在南京的中央大学读了一年书后,因为国共内战,王赓武转入新加坡马来亚大学。当时正是抗英反殖民运动时期,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党派和活动,连学生也每天都在谈论该怎么建国。因为大学毕业生很稀罕,许多同学读完本科就进政府了,他却应学校之邀留下当了助教,稍后又拿了奖学金去英国读博士。博士还没读完,学校说读完回来当讲师吧。之后就是高级讲师、教授、院长,水到渠成。

  1957年,就在王赓武回去的那个月,马来亚独立。当地华人面临选择:回到中国,还是留下入籍。他自己选择了留下,同时留心其他人的选择。“我已经做了决定,但我也要明白这个决定到底有什么影响,看看别人经验如何。”此后他兴趣越来越浓,又扩展到研究东南亚各地、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华人的历史。

  一个是成长的地方,一个是求知的地方,王赓武对马来亚和新加坡都有特殊感情。新、马最大区别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一个以马来人为主。1963年,马来亚联合新加坡等地组成马来西亚联邦,两年之后,新加坡被迫退出联邦。当时王赓武正从悉尼过境返国,在电视上看到了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落泪的一幕;隔天,他从新加坡转机回吉隆坡时,却看到机场有人燃放爆竹庆祝。

  在马来亚大学教书10年,1968年,王赓武转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立大学与国家图书馆同在堪培拉,这两个地方收藏的当代中国的材料非常丰富。他很快注意到“文革”,产生浓厚兴趣。1972年,澳大利亚与中国建交。因为刚建交中国特别客气,次年国立大学组织了代表团来华考察,结果正撞上“批林批孔”运动。

  王赓武费解的是:“批林批孔”要先讲一通“封建”的孔孟之道,一方面要批,一方面又使它广为人知。辛亥革命以后,国共内战以后,中国到底怎么样?中国的传统、思想与中国的当代史到底是什么关系?革命是否真把传统革掉了?他的结论正相反,中国人包括毛泽东在内,都逃不脱中国的传统。中国当代的发展,应该与它的传统结合起来理解。后来,一些中国学者告诉他,当时他们很高兴,要不是“批林批孔”就看不到那些东西。

  1986年,王赓武成为香港大学校长。当时香港尚未回归,大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资助。港府每年都会来查账,但完全不干涉校务。有传言说因为王校长实在忙得离谱,一位学生不得不抓住一同上洗手间的机会跟他谈论文进展。

  那10年,他得以近距离观察香港和中国。中英谈判结束之后,一些香港人开始离开,但人数不是很多。到1989年夏天,每个领事馆都排起了长龙。1992年后,不少人又回来了。有的是家在国外,自己拿着外国护照回香港工作;有的是上一代离开,下一代回来。有的人当年卖了房去加拿大住,冬天冷得根本住不惯,想要回来时加拿大的房不值钱,香港房产却日渐昂贵,再也买不起。

  1996年初,卸任港大校长次日,王赓武赴新加坡出任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次年研究所迁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更名东亚研究所。他当了10年所长,2007年改任主席。此外他还担任东南亚研究院主席(自2002年)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主席(自2005年)。

  今年10月,作为首届“陈寅恪学术讲座”主讲人,他在中山大学作了3场演讲,从题目就可以想见他对文化、民族、国家问题始终念念不忘——晚唐:天下文化;明清之际:文化民族;辛亥以后:民族国家、国家文化。

  作为海外华人研究的大家,他自己家庭几代人的流变也仿佛一部小小的华人史:他父母这一代,心怀故国,只是因为历史原因流寓海外;他这一代对中国的感情和父母那代人已经有分别,但仍然认同自己是华人;他孩子这一代还能讲中文,但可能更多把自己看作澳大利亚人;到孙子这一代,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了。

  天下观与民族观

  人物周刊:您在中山大学三次“陈寅恪学术讲座”总的题目是“文化、民族、国家”,这里文化、民族、国家三者是什么关系?

  王赓武:自商周以降,中国主导的思想,不管儒家也好,法家也好,多多少少有一种天下观念,而没有文化、民族、国家的观念,一直到唐末。这种天下观念是哲学家、思想家谈的一种价值观念,比较抽象比较理想,可以说是普世的,超越国界。但从宋朝到明清有很明显的趋势,就是渐渐有一种民族观念。我认为宋朝开始有了,宋朝要抵制外来侵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保护华夏文化,一般人发展出了一种民族感。元朝不同种族的人分等级,南宋的遗民“南人”等级最低,民族感更加凸显出来。为什么元朝时有宋朝遗民,许多人效忠宋朝不愿跟蒙古合作?以前没有,唐朝没有遗民。可以说一方面是效忠宋,一方面是民族感,你是蒙古人我是汉人。但士大夫、思想家的理念中仍旧维持着、发展着天下观。所以变成天下-民族两层。天下观可能影响了民族感的发展,限制它只能发展到某个程度。不过从那时候起,民族感也就很重要了。后来清朝时也有明朝的遗民。

  欧洲把天主教垄断势力打破后,民族感渐渐发达。荷兰是第一个民族国家,后来英国、法国……中国一直没有。满人是不是有民族感?我相信有。但他知道要管汉人的话不能用民族概念,用民族概念不利于他,满人少汉人多。他就借用汉人的天下观念。我们接受天下观,不讲民族也不讲国家,讲天子、天下。他就可以当汉人的皇帝了。但他对蒙古对藏族,又是另外一种处理,就是我信佛教。中国的佛教已经汉化,西藏跟蒙古接受的藏传佛教并没有。满人承认他们。

  人物周刊:满人把自己也说成藏传佛教体系的一部分?

  王赓武:他接受嘛。达赖、班禅到北京来,各方面都很好招待。这个跟汉人一点关系没有,完全另外一套。可见满人政治能力很强,康熙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他自己汉化到了相当程度,从他祖父起已经把汉人的东西学得很好。他明白怎么治汉人是一套,怎么治蒙古和西藏是另外一套。他利用两种天下观(汉人的天下观和藏佛的天下观)建立满清的正统地位。满人还保留了东北,两百年不让汉人进去。可以说他们有自己的民族、国家、文化,这是新的变化。我们过去不重视这点,因为满清的中文记录基本跟汉人写的东西没有不同,他用汉人来写。但他自己的满文档案写法不同,分析怎么治理汉族,怎么对付蒙族,有他自己的想法。

  人物周刊:西方的民族国家又如何?

  王赓武:西方把民族的概念发展到什么程度?民族的帝国。以前的帝国以国王为核心,多民族,什么民族都能当官,伊斯兰教帝国是如此,罗马帝国也是如此。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各种欧洲人都有,不在乎你是不是混血,不作辨别。18世纪后不同了,民族国家的观念越来越深,荷兰帝国的上层官员都是荷兰人,英国人建立帝国也是如此,上层完全是英国人。这是民族的帝国。印度这么大的国家,就几万英国人管理,所有重要位置都是英国人占了。其他地方,香港也是一样,新马也是一样。民族的观念很深。一直到纳粹之后,大家反感了,不讲了。

  天下观念更有包容性

  人物周刊:现代的民族主义是孙中山和梁启超引入中国的?

  王赓武:孙中山第一个用政治的方法把民族概念带到中国社会里头去,而且坚持谈这个问题。从反满起,他一直坚持民族主义——国家的建立以民族为基础这种概念。加上共和国、民权、民生等等,他介绍许多新的概念,而且把它们政治化,用于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天下观念就这么转变过来。中国人一般对宗教比较冷淡,科学、经济发展、工业革命这些世俗事物就可以接受。孙中山考虑,这些东西的基础是民族国家,要这些东西就要建立一个民族国家,他没什么天下观念。但知识分子尤其士大夫阶级不满意,觉得跟原有的天下观念距离太远了。换句话说,中国知识分子的头脑很能够接受天下观,好像超越文化、民族、国家的概念,比较有吸引力。这是一个传统。

  但民间社会在变化,民族概念越来越重要,辛亥以后,大家都讲民族主义。这个民族主义到底适不适合中国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采取苏联模式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很有意思,什么理由?有很多不同解释,我感觉有一部分是出于天下感。我们要把这些民族都看成兄弟,大家都是一样的,有一个共同的天下理想。但你中国到底是不是个民族国家呢?跟其他民族国家完全不同。现在联合国成员都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概念是每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国家,这跟天下观是矛盾的。中国传统上不承认这一点,现在还是基本不承认。

  人物周刊:所以在西方看来,南斯拉夫的分裂是合理的。

  王赓武:他们看当然是合理的,我就觉得非常不合理。好好一个国家,一下分裂成7个国家,什么道理?但这就是民族国家的概念。捷克斯洛伐克本来是一个国家,分成两个。现在比利时也有这危险,讲荷兰语的跟讲法语的不是一个民族。我到布鲁塞尔去的时候,排队买票,你到这个门口要讲荷兰语,到那个门口是讲法语。我是外国人无所谓,两边都可以去,但是本地人分得很清楚。

  所以,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国家问题很严重。民族、国家、文化的区别看得太认真,就走向互相残杀。欧洲人自己对南斯拉夫也矛盾,一方面同情每个小民族,一方面也知道各民族为这个问题残杀了多少人,太过分。但没办法,既然你承认这个原则。狭隘的民族国家概念非常危险,我很反感。我认为中国的天下观念有一套东西,概念、道理基本是对的,我们不应该放弃,可以利用它。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南方人物周刊

更多关于 民族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