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2012台湾选举复盘:两岸议题成马英九真正的赢面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8日19:24  南方周末
2012年1月23日,台北,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为民众送上包含有新年祝福和一台币的红包。当天是农历新年——龙年的开始。   2012年1月23日,台北,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为民众送上包含有新年祝福和一台币的红包。当天是农历新年——龙年的开始。

2012年1月13日,在民进党籍嘉义市选区立委候人李俊俋的竞选总部,蔡英文的“三只小猪”等竞选商品吸引了香港观选团成员。   2012年1月13日,在民进党籍嘉义市选区立委候人李俊俋的竞选总部,蔡英文的“三只小猪”等竞选商品吸引了香港观选团成员。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邹振东

  编者按:2012年伊始,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早早便尘埃落定。每一次台湾“大选”,传统上我们都会给读者奉上一道“复盘”大餐。就像下围棋,复盘总是能让人看得更透,想得更明白一点。同2004年、2008年一样,我们今次依然邀请长期关注台湾的厦门卫视总监邹振东来做这一复盘。

  挥舞的旗帜、嘶哑的喉咙、扫街和造势……接踵而至的农历新年将这所有的选举相关都涤荡一空。不过,人们仍会不免想回头,追问刚刚过去的那场选举。选举前,人们最关心的是:谁会赢?选举后,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谁为什么会输?

  井喷式的众多分析之中,“风水决定论”颇具台湾特色。比如就有观点认为蔡英文输就输在选了姓苏的副手,“蔡苏,蔡苏,蔡一定会输”。如果有人反诘“马吴配”也不好,“马吴,马吴,不就是马肯定无吗?”等着他的就是,如果讲闽南语,“吴”就是“有”,“马吴”就是“马有”!

  升斗小民流传的“风水说”当然不靠谱,但专家们也未必可信。比如那个专家版的“历史决定论”。讲什么“历史潮流,莫之能御”的民意,正义、和平、安定等等,早就决定了选举的胜败。这种说法简直就是妄顾2012年正负不到四十万张选票的选举结果,因为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导致翻盘。且不说2004年的“两颗子弹”,光是航班如果不能让台商如期回乡,就足够让某个阵营出一身冷汗的了。在选情胶着之际,一只蝴蝶扇下翅膀就可能引发一场飓风。如果都是历史的必然,竞选人不如躺在床上,等1月14日一觉醒来就是了。问题是,有这么好掉的馅饼吗?

  选战是一种复杂的政治博弈,涉及文宣、舆论、包装、策略、技巧等诸多环节。从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战争。回顾一场战争看的不外乎战场、战器、战法和战将,它们分别对应于在哪里打、用什么打、怎么打和谁来打。

  【战场篇】

  选择什么议题,就是选择什么战场

  战场的选择关乎全局。人们熟知的诺曼底登陆和敌后根据地都是因为开辟了新的战场,从而改变了战争的格局。2012年台湾“大选”,同样开辟了新的战场。

  舆论战的战场就是对舆论议题的选择,选择什么议题就是选择什么战场。2012年“大选”,马蔡主要在三个战场上交锋:两岸议题、民生议题和竞选人形象议题。

  竞选人形象议题,马蔡各有输赢,例如马英九部下屡屡出错和蔡英文副手农舍风波,马阵营攻击蔡英文“宇昌案”,以及蔡英文攻击马英九富邦案和陈盈助事件。从民调来看,特别是后期,负面攻击的效果往往是杀敌一万,自伤八千,甚至偷鸡不成蚀把米。

  在民生议题上,马英九则实处下风。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数字上很漂亮,但在转化成民生观时感则遇到了麻烦。投票前一两天,台湾中天电视的政论节目请了一位观光车司机,“中天电视”、“观光车司机”仅看这两点,原以为十之八九是为两岸和平红利提供支持案例,没想变成了司机大倒苦水:观光客是多了,司机累死了,收到的钱是多了,可最后落到他们手上的没多少,一句话:对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无感”。“无感”两字道尽了底层的无奈。大陆的善意、两岸的和平红利在企业主那里非常有感,但是传递到底层民众的过程却慢半拍。以至于蔡英文一次又一次喊话:“台湾人民,这四年你们过得好吗?过得不好的人请投蔡英文一票”,如果底层民众人人都尝到甜头,蔡英文这样喊话岂非找死?

  马英九真正有赢面的是两岸议题。台湾名嘴李永平曾一语道出个中关键。马英九两岸政策对台湾的好,国民党没讲透,民进党更不会回应,因为没有焦点,也就没有热点,老百姓自然就会对它无感。

  选举中期,蔡英文主打民生,硬是靠三只小猪等议题把与马英九的民调差距拉平,选举后期,马团队一度胶着于竞选人形象议题,对民进党进行一波又一波的负面攻击,但终于没能一剑封喉,甚至出现民调不升反降。幸运的是,最后关键时刻,主战场终于回到两岸议题。

  善于提出选择题

  更幸运的是蔡英文也随风起舞把队伍开到了两岸议题主战场。两军摆开,一个是确定的“九二共识”,已经看到效果,即使局部无感,但继续下去一定看得到曙光;一个是不确定的台湾共识,重新折腾一次,谁都受不了。

  这让马团队有机会将这一次选举定位于选择“九二共识”还是不选择“九二共识”,要两岸和平还是不要两岸和平,要台湾稳定发展还是不要台湾稳定发展的决战。

  在选举的绝大部分时间,可以开辟无数战场,缠斗无数议题,但是到选举的最后关头,最能让民众注意力集中的非“选择题”莫属,而且一定是二元单项选择题。2000年“大选”,李远哲对陈水扁的最大帮助不是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身份为陈水扁背书,而是为陈水扁的选战提供了一个选择题:“是提升还是沉沦?”

  这一次,马团队反过来也提供了一个选择题,让台湾人民一下子明白:选别人其实就是选自己。特别是对于无感族——观光客来这么多,你可能无感,但如果大陆观光客不来了,你还能无感吗?企业主得利,你可能暂时无感,可是如果企业主发不出工资,你还能无感吗?现在有那么好的经济数据,你可能无感,但往前走,就有可能有预感,往后退,就一定是痛感。

  拥有,可能无感;失去,才会珍惜。马英九的选择题终于惊醒企业主与无感族这些梦中人。当原本喜欢左右逢源、总是两边压注、因为害怕报复所以害怕选边的企业主一个个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时,马英九已经赢了!

  当然,马英九的胜利,功劳还是要记上蔡英文一笔的。蔡英文先是宣称自己没有财团,只有小猪,从而把企业主逼到马英九一边;然后又说财团发声是阿共的威逼利诱,迫使企业主一个个表态完全是自己的想法;最后又说,财团支持马英九,他们的员工会支持蔡英文,又迫使员工开始思考自己和企业的命运……

  【战器篇】

  统独议题是舆论的核武器

  既然两岸议题有利于马英九,那么,如何解释马英九将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写入“黄金十年”远景规划之中,在岛内遭遇民进党和民意阻击,被迫步步退让,导致民调大跌呢?

  这就要从舆论的战器分类进行分析。舆论议题是战场,但具体论述则为战器。战器自然有轻重之分,抑或有常规武器与核武器之别。

  在台湾,两岸议题中的“统独”议题高居所有议题之首,远非经济、民生议题可比,有的论述甚至属于核武器级别。李登辉的“两国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民进党的“公投绑大选”,就属于核武器,足以震撼世界。而民生议题,诸如工程缓建、老农津贴、隧道通车,问题一解决,这些议题就不再发酵。“统独”议题注定在台湾政治中会不时发炎,在国家统一之前,一直是永久的痛。

  马英九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就其实质而言,还不算是“统独”议题,但是因为涉及到变更两岸现状,仍然接近“统独”议题的舆论当量。

  马英九抛出这个议题的时机,正是民进党为苏嘉全农舍而焦头烂额,正苦于没法转换焦点之际。马英九的民调此刻领先蔡英文十个点。有见过正把对手打个落花流水,却放过对手,重辟战场并变更武器、战法这样的主帅吗?再正确的想法只要在错误的时机抛出,就是错误的议题。

  从舆论议题的当量看,农舍风波与和平协议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果然苏嘉全从被动挨打、几无还手之力中解套,而马英九的民调则下滑五个百分点,这样打舆论战如果不是马英九亲口说出,真的会让人以为马英九团队混进了民进党的卧底。要知道2006年陈水扁身陷贪腐危机,正是通过台独议题转移焦点,一声“修宪”,让媒体版面应声从贪腐议题转走。

  在坐拥压倒优势的情况下,突然抛出具有强烈争议性的议题造成社会波动,随后出尔反尔引发中间选民不安,接下来消毒用力过猛又导致深蓝支持者失望,而突然加速又急速转弯则让国际舆论困惑,马英九的民调不掉那才怪呢!

  舆论武器的当量不可不察,舆论议题的转换时机更要三思。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一次选举是否和平理性,往往和竞选人选择什么样的舆论武器有关。武器的选择,和竞选人的人格和党派的品格密切相关。因此,舆论武器是我们评价一次选战到底属于什么品格的最重要的观察点。

  选战,常常因为难以避免的互相攻击而被人诟病。但即便攻击甚猛,甚至放些冷枪暗箭,也有底线。最基本的如不触及生理,不波及无辜。

  2005年民进党阵营公布胡志强病例,拿人家的身体打选战,遭到台湾全社会的谴责。2008年,庄国荣辱骂马英九的父亲,令谢长廷的民调下滑,相当于丢失一百万张选票,这就是报应。

  触及生理的舆论武器好比喂毒暗器,大量波及无辜的舆论武器恐怕就够得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

  2012年的选战之所以被评价为台湾历史上最理性平和的选战,三位候选人赢得了包括不支持他们的媒体与名嘴的交口称赞,就是候选人对竞争对手的攻击,大致围绕在决斗般的手枪点杀,他们几乎都没有使用或者过度使用舆论的喂毒暗器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12年选举被称为让人“松了一口气”的选战。为什么大家会精神紧绷憋了一口气?因为前车之鉴就在不远。

  过去的选举,民进党总会把几个人、几个党派的权力之争弄成“本省vs外省”、“中国vs台湾”之间的大决战,一次次撕裂台湾。“两颗子弹”后的舆论发酵就是最典型的政治操弄。这一次的选举,虽然也有制造企业主和员工的对立,但是没有像以前那样大面积地操作类似“台湾人选台湾人自己的总统”这样的族群分裂。

  中国的统一,必须警惕任何制造中国人分裂的大规模杀伤性舆论武器,在中国大陆的一些舆论事件中,我们已经看到滥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端倪。一些人不惜把个人的恩怨、好恶甚至情绪上升到民族仇恨的境地,不是一对一地就事论事地解决分歧,而是刻意划分族群、迫使原本跟事件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无数无辜者进行选边站,不同意他的言行,不接受他的情绪,就十恶不赦,就要煽动民族仇、阶级恨对之同仇敌忾。如果说恶语相向、煽动暴力,还只是点对点的小型舆论武器,充其量还只是下三滥的喂毒暗器;但是制造阶级矛盾和族群对立,就是舆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有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一切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都是从制造分裂开始的,中国未来最应该警惕的就是这种制造中国人分裂的大规模杀伤性舆论武器。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5)

> 相关专题:

 

更多关于 台湾 选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