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我国与中亚国家合作日益加深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6日12:09  法律与生活

    中俄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人民币和卢布在两国挂牌交易,双边本币结算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中投公司对俄直接投资基金进行注资,将进一步拉动两国贸易和投资合作。

  在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不断深化的同时,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也日益加深。

  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实现双线通气并稳定运营,截至目前,已向我国供气185亿立方米。中哈原油管道一期稳定运营,截至目前,累计向我国输油超过4000万吨。中哈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二期项目已启动建设。中土签署土方向我国每年增供2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国家间协议。同时,我国与哈、乌等国还积极开展天然铀及其他清洁能源领域合作。

  此外,我国与中亚国家的非资源领域合作不断扩大。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于2011年12月2日启动。这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第一个跨境自由贸易区。此外,中哈阿斯塔纳—阿拉木图高铁、马伊纳克水电站、阿克套炼化厂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电力供应系统改造、塔吉克斯坦南北输变电等重大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2011年,我国举行首次中国—亚欧博览会和第十二届中国西部博览会,为我国西部及边疆省份与中亚等周边国家开展经贸交流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与中亚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取得新成果。中哈铁路在霍尔果斯成功对接,中吉乌公路、中吉乌铁路、塔乌公路、中塔公路等项目稳步推进,有力地推动了我与中亚国家的互利合作。

  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迅速推进。我已分别同哈、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正积极探讨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本币结算,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与蒙古的经贸合作也在快速发展,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蒙古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国,双方在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领域有很大合作潜力。

  四、 与南亚国家合作快速发展

  2011年1~10月,我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额达84.86亿美元。截至2011年10月,我国对巴直接投资累计14.5亿美元。

  中国与印度双边贸易增长迅速。2010年,中印贸易额617亿美元,同比增长43%。2011年,有望突破700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自2007年成为南盟峰会观察员后,中国与南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中国与南盟国家贸易额较10年前增长13倍,超过800亿美元。目前,我国与南盟各项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培训、扶贫减灾、经贸合作、新闻媒体等领域。2011年11月,我派团出席第17届南盟首脑会议。为支持南盟发展,中方再次向南盟发展基金捐款30万美元。 

  安全对话和合作稳步推进

  我国与东盟的军事与安全交流迈出新步伐。2011年,我国与东盟国家首次成功举办中国—东盟防长非正式会议,搭建起了双方防长交流的新平台。东盟地区论坛(ARF)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ARF合作,通过对话合作与地区国家应对共同挑战,推动地区和平稳定。2011年以来,我国与美国、新加坡在美国共同举办了ARF第三届防扩散与裁军会间会,并先后积极参加ARF外长会、高官会等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合作迈上新台阶。2011年是上合组织发展的第10个年头,也是组织发展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在中方的推动下,阿斯塔纳峰会全面总结了上合组织头10年的发展经验,对未来10年的发展作出战略规划。中方提出将2011—2012年确定为组织“睦邻友好年”的倡议,各方积极响应并表示将全力配合中方规划好有关活动。在中方的积极推动下,圣彼得堡总理会议就加强安全、经济、人文等合作达成广泛共识,取得丰硕成果。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互信”,两国领导人均高度重视中俄关系,视对方国家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和各自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中俄双方坚定支持对方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等核心利益的努力。俄在涉台、涉藏、涉疆、人权、“法轮功”等问题上是给予中国最有力、最明确、最坚定支持的世界大国,明确反对南海问题国际化、多边化。在国际形势复杂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俄两国元首签署并发表《中俄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在联合国、G20、APEC等多边框架内开展高效协作,在构建国际新秩序和重大热点问题上加大战略协作和协调配合。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中国发展振兴以及营造良好国际和周边环境的重大战略意义不断上升。

  积极推动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安全合作。湄公河水域枪杀案件发生后,为提升湄公河水上执法能力,专项整治湄公河流域治安问题,中国推动中老缅泰先后举行四国湄公河执法安全合作会议和联合巡逻执法部长级会议,成立联合巡逻执法指挥部。2011年12月9日,指挥部在云南西双版纳关累港码头揭牌,标志着中老缅泰四国执法警务合作的新平台正式建立。自2011年12月中旬开始,四国正式启动在湄公河开展联合巡逻执法的工作。

  中美在亚太保持着良性互动。2011年,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中美首次启动战略安全对话和亚太事务磋商,成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两大亮点。双方举行战略安全对话的目的是加强了解、增进互信、探讨合作、管控分歧,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重大的战略问题进行沟通,来避免对对方的战略意图误读误判,并寻求在一些领域进行沟通协调和互利合作的可能。亚太事务磋商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推动双方在亚太地区形成良性互动格局,服务中美伙伴关系的建设。2011年,中美还在ARF外长会上对外宣布了首批合作项目,双方同意在充分尊重亚太其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就粮食安全、城市搜索与救援、救灾能力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达成原则共识。中美还就朝鲜半岛、伊朗核、阿富汗等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保持有效的沟通协调。

  人员交往日益密切

  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周边对我国公民提供免签和落地签的国家越来越多,20多个周边国家与我国签署了互免签证协议。

  在中国同亚洲国家旅游经商人员往来人数再创新高的同时,中国与东盟的人员往来增长十分迅速。2010年,中日两国人员往来达487万人次;中韩每周有近10万人和830多个航班来往于两国之间;我国是越南、蒙古等国最大游客来源国,中蒙每年往来人员近100万人次。

  与此同时,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我国同周边多数国家签写了文化协定或文化合作备忘录,我国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1/3以上在周边国家实施,在亚洲30个国家建立了83所孔子学院和40个孔子课堂,我国派出了千余名汉语教师和万余名志愿者。中华文化品牌和精品项目不断增加,“感知中国”、“欢迎春节”、“青少年友好交流”等已成为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标志性人文交流项目和品牌。我国在周边的国际传播能力大幅提升,新华社、央视、国际台等主流媒体海外落地工作持续推进,驻外记者站、海外制作室数量和人员不断增加。

  中方积极推动和落实2020年将中国—东盟互派留学生规模都扩大到10万人的“双十万计划”。中俄人文合作也蓬勃开展,在“国家年”、“语言年”等活动的巨大推动作用下,两国教、文、卫、体、传媒等领域合作深入发展,形成互学互鉴、彼此交融的良好态势。中方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世界俄语大会,接待第二批俄500名中小学生来华参加夏令营。

  结语

  应对新挑战,该软还是该硬

  在周边关系改善的同时,我国的周边关系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对“如何应对这些新挑战”的问题,不少学者和公众认为,中国现在发展了、力量强大了,应该“硬一点儿”,对那些侵蚀和挑战我国利益的国家应果断“亮剑”;对国家现行的外交政策,有的人表示不理解,认为“太软了”。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我国的外交政策呢?

  对我国的外交政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量。

  第一,应客观地承认我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我们是世界大国中邻国最多的一个国家,又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直接过渡过来的,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很多,也很复杂。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又给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之争增添了新的复杂因素。中国周边环境的这一复杂性,是世界上其他大国所没有的。

  第二,抽刀砍水水更流。面对如此多而复杂的陆地和海上的权益之争,如果通过武力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来解决,可能会很解气;但是,结果不是和平,而是仇恨和复仇。中国如果与那么多邻国为敌,再强大也会被耗死。更何况,现在的中国并非特别强大,我们的综合国力与世界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反之,如果我们以整体实力的逐步增强做后盾,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谈判和对话)来解决分歧和矛盾,尽管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耐心,但一旦达成解决方案,将是坚实的、可行的。新中国的外交证明,“智慧比拳头更重要”。

  第三,发展仍然是中国的头等大事。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的“地沟油”问题还没有解决。对有些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台湾跑不了,南海诸岛跑不了,就如同香港和澳门没跑了一样。

  第四,和平发展是我们的国策。我们说中国现在不称霸,强大了也不称霸,我们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会走传统大国武力崛起的老路。这既是世界性的创新,也是为中华复兴减少外部阻力。但是,外部世界不怎么相信我们,总是以各种法子来牵制或试探中国。如果我们“一试就跳”,就中了别人的圈套。面对挑战甚至是挑衅,我们要冷静、冷静、再冷静。但是,我们维护权益的立场是坚定的。

  总之,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不能以“软”和“硬”来简单地衡量;应综合政治、经济、国防和文化的多种力量,通过整体的战略运筹来解决。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勇。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12年2月上半月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法律与生活

更多关于 外交 关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