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对中国政治转型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3日15:19  南方人物周刊

  王绍光:关于怎么选代表有一系列理论,代表也有各种各样的代表。一种叫作descriptiverepresentative,就是选出一群人,这群人的特征跟全体人民的特征是一样的。比如人民里面有多少比例的工人农民,这群代表里就有多少比例的工人农民。要选出这种代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抽签。凡学过统计的人都知道做调查需要找有代表性的样本。样本怎么产生呢?就是随机抽签。第二种代表叫作symbolicrepresentative,象征性的,比如说教皇代表全世界的天主教徒。还有一种叫作procedural representative,程序上来讲是选出来的代表。这三种代表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一般人接受的是程序上的,你要是真正从民主理论上来讲,显然第一种最符合民主理论,他们的特征跟人民整体一样。

  当然精英分子会有疑问,抽签选出来的人里,可能有聪明的、能力强的,也有笨的、能力不强的。我去过工厂和农村,跟工人、农民接触过,也在世界一流大学工作过,我觉得人在知识上会有差别,在智力上并没有。我的判断是,一般人完全有能力把自己的观点、意愿表达出来。他们也不需要代表别人,因为作为descriptiverepresentative,把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整体上就能代表人民。全世界已经有一批人在推动产生这种抽签选出来的代理机构。

  人物周刊:这样选出来的人的确可以代表民意,但未必能做需要专业知识的工作。

  王绍光:有人问我:你到底主张什么?我说,主权在民,治权在贤。由人民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总的走向,这是主权在民的体现,老百姓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生活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假如“十二五”有一个中长期规划,他们的意愿应该在里面得到充分体现。假如他们觉得改善民生非常重要,改善民生就应该体现在国家的大政方针里面。

  但并不是什么事都要全体人民参与决定。有些事是属于私人空间的,还有一些技术上的、执行上的问题需要贤人。所谓贤人不光道德品质好,而且要有能力办好事情。很多人把我的观点说成是选什么人都是抽签,其实我只是说选代表时抽签是可行的。用抽签的方法是选不出贤人来的,选举也未必行。

  不认同竞争式选举的理由

  人物周刊:我知道你认为竞争式选举有利于在资源、知识上占优势的精英,不够公平,但选举仍有其价值,比如在很大程度上使政府具有合法性。

  王绍光:这么讲好了,只有3%、5%的人可以参加选举,只有有一定财产的人可以参加选举,跟所有成年人都可以参加选举相比,后面这种好一点,因为某种程度上让普通老百姓“可能”对政府和官员产生压力。我强调“可能”是因为在太多地方并没有产生压力,或者并没有产生这种压力希望带来的结果。

  人物周刊:但至少民众感觉他是有机会影响政府的。

  王绍光:对。我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有位老师写过一本书Consequences ofConsent(《同意的后果》)讲竞争式选举的后果,最重要的就是讲那种心理的东西,就是我一旦参加选举,就好像是做了主一样,有这种感觉。他的目的是说这种感觉是不好的,因为它使你欺骗自己,使政府可以将你影响政治的其他可能的方式遮蔽掉,比如说革命可能是一种方式,罢工可能是一种方式,在街上骚乱可能是一种方式。但选举让你感觉自己已经有一种所谓合法的方式,其他方式都是不好的。你感到满意,但那可能是虚幻的东西。

  人物周刊:有选举也许让人产生能影响政治的虚幻感觉,但相比没有选举所引发的不能影响政治的真实感觉,还是要好一些吧?

  王绍光:没有这种竞争式选举时,人会有一种虚幻的想法,就是我一旦有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至少大问题,腐败可以消除,社会不公可以减少。但如果他看看别的地方发生的事,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有时大家会犯一个统计学上的错误,说你看西方国家的政府都是以竞争式选举方式产生,所以西方社会就有这个好处那个好处。但他忘了还有很多地方也有竞争式选举,却并没有产生这个好处那个好处。比如说印度。一进印度机场你就看到“Welcometo the largest democracy”,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这个民主国家没有管理能力。我们一般以为非洲的饥饿问题是最严重的,实际上印度挨饿的人比整个非洲还要多。再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印度也非常靠后。印度的选举挺热闹,但不管是地方性的还是全国性的,选出来的官员很多有犯罪记录。

  人物周刊:我们就说竞争式选举民主,一般一个非民主国家向民主转型需要什么条件?

  王绍光:其实什么条件都不需要。我说什么条件都不需要,是指在什么条件下都可能出现竞争式选举的政体,但它要存活下来就有条件了。如果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竞争式选举的政体可能很快被唾弃。这种事情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有很多次。比如非洲、拉丁美洲某个地方出现竞争式选举,过几年大家觉得选举没带来任何好处,军事政变什么的就把它推翻了。所以竞争式选举的存活是有条件的。假设这个地方经济发展比较好,老百姓的生活有基本保障,生活里的恐惧感降到一定比重,引入竞争式选举虽然未必有明显的改善,但也没有使生活恶化。这时,这个政体可能可以存活下来。

  人物周刊:假设这种转型是由执政精英中的改革派发起的,冲突可能也会小一些,比如说缅甸那种,是不是比由外部革命建立起民主政权稳定性更好?

  王绍光:但没有外部压力,几乎不会有内部改革。所以有时候你不清楚它到底算哪一类。缅甸可能可以算。

  人物周刊:我们是否可以预期缅甸的情况会比利比亚、埃及的好一些?

  王绍光:更稳固几乎毫无疑义,因为它是一个被掌控的过程。“好”有几种可能性,一个是如果你把民主本身当作价值,它的民主成分是不是大幅度提高;另一个“好”是跟民主相关的各种工具性价值,经济发展、老百姓的福祉等。如果要用这两个标准,现在来判断缅甸的变化还太早。现在缅甸在民主方面没有太大变化,自由方面有一些变化,所以还不是民主改革,而是自由改革。

  对中国政治转型的思考

  人物周刊:去年国内有很多独立候选人参加人大代表选举,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王绍光:这是宪法所规定的权利。我们在北大的时候,1979年还是1980年,选海淀区人大代表,还有竞选,发表竞选宣言。按说,选海淀区人大代表,你不讲海淀区的事我就不应该选你,但北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没有人讲海淀区的事,都是讲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未来、整个中国该怎么治理。所以那时候就有选举,很多地方都有。

  人物周刊:你有一本书叫《安邦之道》,为什么是“安”邦之道而不是“兴”邦之道?你是不是特别看重社会稳定性?

  王绍光:确实这一直是我关心的问题。1993年出《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时,如果我没记错,腰封上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样几句话。因为当时确实很担心,如果没有一个正常运转的政治机制、财政机制,这个国家可能会出问题。中国古代的治国者从来都是以安邦为主线,兴邦当然最好不过,但最重要的还是安邦,这是每一代统治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人物周刊:你对中国政治转型的思路是“广泛的民主、公平的自由、有力的国家”。二十多年来一直是这个思路?

  王绍光:“有力的国家”是我早期就提出的。1990年代初讲有力的国家为什么是好的转型的必要条件;没有一个有力的国家,可能越转越糟糕。至于“民主”,如果真正的含义是由人民来统治的话,基本假定是平等,所有的人平等地参与、有平等的影响,获得大致平等的结果。西方的民主参与是不平等的,影响是不平等的,结果当然是不平等的。自由也是。自由主义者讲的自由是,你不管我我就自由了。但自由也是你能去做想做的事。政府不管了以后,很多人想做的事还是做不了,还是不自由,所以要追求公平的自由。

  人物周刊:但你认为自由、民主、平等这些价值之间可能是有冲突的。

  王绍光:对,有些自由派的人不清楚这一点,所有好东西都想要。白菜我也要吃,鲍鱼我也要吃,好像吃什么都没有成本,而且选择是无限的。十几年前有个学者在中国做调查,说中国人全部支持自由支持民主。我说你怎么调查的,他就说我做问卷哪,自由要不要?大家都要。民主要不要?都要。我说你这样问等于没问。你要问的是如果只能选一个,他选哪个。后来耶鲁几个学生跑到中国来跟北大的沈明明一起做调查,结果有60%中国人说社会秩序最重要,不乱最重要。强迫他做选择,你就可以知道他怎么排序的。他并不是不要民主不要自由,但是民主、自由跟社会秩序冲突的时候,他愿意牺牲前者。

  人物周刊:在你看来,民主能把人们引向幸福吗?

  王绍光:一方面我觉得有必要找一个能替代GDP的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另一方面幸福是主观的感觉,可能跟客观的东西有关,也可能跟客观的东西无关。有人说不丹人很幸福,但批评者会说不丹人的幸福跟客观的社会发展指标没有关系。在我看来首先要满足人们的客观需求,比如降低婴儿死亡率,提高受教育程度、人均GDP、人均预期寿命等等。

  人物周刊:也许在某些人看来这是个矛盾:你主张社会公平,而你自己可能过着超出一般水平的优越生活。

  王绍光:有这个问题。西方甚至有学者  (G.A。柯亨)写过一本书《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但我们关心的不是一对一的问题,不是我碰到一个乞丐,就放弃自己的利益,解决这个乞丐的困难,而是希望有一种制度或一整套政策是有利于改善大多数人状况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 南方人物周刊

更多关于 民主 好东西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