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边缘化:鲁南突围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杨 敏 王运宝 徐浩程 付倩倩
做一期关于鲁南经济带的区域策划,是本刊编辑部早已有之的想法。2010年《苏北,苏北》、《突破皖北》先后刊出,就曾筹划过启动关于鲁南的选题。但苦于当时没有恰当的新闻由头,所以鲁南选题一直储备至今。
2012年新年伊始,山东省把首个重点区域战略放在菏泽,目标是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这一重大决策,再次搅动鲁苏豫皖4省的边界经济。
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四大经济板块,具有地缘上的相邻性和经济资源禀赋上的相似性。近10年来,4省相继出台了一整套政策体系,助推边缘经济提速,努力寻求一条新路来破解“行政区边缘经济”困境。
放在这样的视角下观察,“菏泽高地”战略就不仅仅是山东一省、菏泽一市的发展探索,更是在为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如何实现边缘突围进行探路。
那么,鲁南的实践,是否蕴涵着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赶超的新动向?又能否为广东、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某种借鉴或启示?
循着这样的思路,本刊记者走进鲁南。
突破菏泽,向高地进发
■本刊记者 王运宝 付倩倩
对菏泽而言,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就在本刊记者走进菏泽一个月前的2012年1月8日,山东省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座谈会在此召开。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往回看,改变菏泽的政策因素,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12月。5年后的2004年2月,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八年抗战”在菏泽打响,这项区域发展战略被冠以“突破菏泽”的名称。
眼下,最新版的“菏泽高地”战略刚刚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放在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的视角下观察,山东为什么要在鲁西南重点布局一个“科学发展高地”?与鲁南经济板块具有地缘相邻性和资源禀赋相似性的苏北、皖北、豫东3大经济板块,将会感受到什么样的冲击与搅动?“菏泽高地”发展战略的缘起又是什么?
第一张骨牌
“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就是一个‘微缩版的中国’,明显地呈现出东中西三个经济色块,发展水平自东向西逐次递减。因此,山东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解决东西部发展失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分析说,“山东的综合竞争力,不能仅仅由山东半岛都市群来体现。”
因此,观察“菏泽高地”的第一个视角,就是放在山东省域内来看。
早在酝酿“突破菏泽”战略的2003年,菏泽市当年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4;人均财政收入仅有180多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00多元。到2011年,菏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5亿元,也仅占全省的3.2%,而菏泽的总人口,却占到全省的10%。同年,荷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然是排名山东省倒数第一。
从菏泽所在的鲁南经济带来看,菏泽、济宁、枣庄、临沂、日照5市43县,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3210万,分别占全省的32.1%和34.5%,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但鲁南5市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39.5亿元,占山东全省的21.7%;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28.3亿元,仅占山东全省的18%。
同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65.6亿元,占山东全省的46.37%,是鲁南5市经济总量的2.14倍。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青岛、烟台、威海3市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33.38亿元,超过鲁南5市的总和;青烟威3市经济总量占山东省的30%,比鲁南5市高出近10个百分点。
菏泽不仅总量相对靠后,人均收入也是明显落后。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蓝色经济区的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东营5市都突破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均突破10000元;而同期菏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79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菏泽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了6000多元和1300元。
如果说鲁南是山东区域经济的短板,菏泽就是最短的那一块。因此,菏泽人曾这样自嘲:“之所以选择菏泽,因为菏泽是鲁西南欠发达里的欠发达。”
那么,这顶“欠发达”的帽子到底有多重?从山东全省的比较上看,或许会更清楚。
数据统计发现,包括京津沪直辖市在内的东部沿海11个省份中,2011年山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00亿元,位居第三位。但在人均GDP排序上,山东却以7273美元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河北、海南。原因之一就是鲁西南地区多个地市都在平均水平之下,拉低了整体的人均指标,其中菏泽最低,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3;菏泽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东营市相比,仅有东营的1/8。
再从与菏泽处于同一梯队的聊城、德州、滨州来看。2011年,聊城、德州两市的经济总量均超过菏泽500亿元,滨州超过300亿元。而且,在发展的战略平台上,菏泽也被拉开了距离。2007年12月,《济南都市圈规划》公布,以济南为中心的“1+6”都市圈包括德州、聊城在内,借助济南都市圈,聊城、德州获得新的发展支点;滨州则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地区。
这样一来,曾经的“西部兄弟”都有自己的战略平台了,菏泽怎么办?
“从本质上说,从‘突破菏泽’到‘菏泽高地’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无疑是核心因素。”山东省发改委地区处的马文杰分析说,菏泽能否隆起,关系到更深层次的全省发展大局。从这个意义上说,菏泽是山东西南部“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张骨牌,打造菏泽科学发展高地,影响的远不止菏泽一市,深意在整个山东西南部。
边界经济的压力与冲击
山东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越快,越发反衬出菏泽发展的焦灼。但菏泽所要面对的格局,不只是鲁南经济带,更有鲁苏豫皖4省交界地区争夺区域竞争主动权的压力,以及周边城市提速发展的冲击。
以鲁南苏北对标发展中的宿迁来说,2001年,江苏省明确提出允许宿迁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发展新路子,10年后的2011年,宿迁虽然经济总量还相差菏泽170亿元,但财政收入已反超菏泽。
本刊记者在两市实地采访后发现,宿迁的改变更加有目共睹,不管是中心城区规划还是组团发展的建设理念,以及湖滨新城的打造、软件产业集群,都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以沭阳为典范的县域经济,更是胜出菏泽所辖8县。在重点区域带动效应方面,江苏“突破宿迁”的搅动力,对整个苏北区域发挥出的乘数效应,也高于菏泽对鲁西南的搅动。
放在苏北经济板块来看,不管是中心城市还是县域经济,苏北全面领先鲁南、皖北、豫东三大板块。徐州作为苏北经济总量最大的市,高出菏泽2076.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高出菏泽206.9亿元。2011年,苏北5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28.3亿元,高于鲁南5市的9839.5亿元。
实际上,不仅是苏北,以菏泽为圆心,在周边4省交界区域,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早已经是风云际会。
从菏泽向西看,河南省的开封、新乡、濮阳等市,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发展的天时地利。在经济总量上,2011年新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1亿元,总量超过菏泽,而且,以14.9%的增速超过菏泽的14%。新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9.52亿元,同期菏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2.3亿元,新乡正好是菏泽的2倍。
商丘与菏泽同在“大京九经济带”上,2011年商丘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450亿元,菏泽仅仅高出商丘25亿元,不占绝对优势。同期,商丘、开封的固定资产投资均高于菏泽。在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现阶段,这一经济指标尤为关键。
在城市化方面,2011年菏泽市城镇化率为37.5%,而山东省已经超过了50%。与菏泽同处鲁南经济带的临沂,城镇化率略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已达49.6%。以菏泽为原点,南北相望的商丘和德州两地,分别是40.2%和47%,城市化率也都高于菏泽。
区域竞争,不进则退,在行政边界地区,尤其如此。在这种压力传导效应下,菏泽如果不能拓展经济增长点,就可能被吸聚,被挤压,甚至陷入萎缩。
因此,支持菏泽打造4省交界地区发展高地,是山东顺势而为的一种战略举措。
实际上,这一概念的最先提出,正是着眼于4省交界地区。时间是在2008年4月,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视察菏泽。当时,山东省已提出“率先发展”,但菏泽尚不具备率先发展的条件。然而,条件不能困住意识。姜异康提出,菏泽处于鲁苏豫皖4省交界地区的基础上,在这个区域发挥龙头作用,打造一个局部高地,菏泽的优势就有了周边支撑。
循着这条思路,菏泽开始积极筹划。
2008-2009年,菏泽市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调研,菏泽高地的战略构想初具雏形。2009年11月,在以“突破菏泽、打造高地”为主旨的加快菏泽发展论坛上,《将菏泽市建设成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的战略研究》新鲜出炉,获得广泛共识,并为战略实施做了良好的舆论准备。
随后,在山东省人大、省政协的共同努力下,菏泽的努力终于获得认可。山东省委书记和省长作出相关批示后,打造菏泽高地出现在山东省“十二五规划”中。
“产业链之争”
“目前,菏泽已进入由对口帮扶促进发展转向政策支持自主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在科学发展高地座谈会上,对菏泽总体特征做出的概括。其中,“自主发展”4个字引起各界强烈关注。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董彦岭告诉《决策》:“这次提出菏泽打造科学发展高地,实际上是在政策上寻求一种新的突破,任何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自主发展。在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上,要跳出资源定战略,立足资源创产业。”
“地上有粮,地下有煤”的资源优势,是对4省交界地区的最好形容。以菏泽为例,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117亿斤,森林覆盖率为33.6%。菏泽市加快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周广东介绍说,有一首当地的顺口溜这样形容菏泽“平原森林”的景象:“白天不见村庄,晚上不见灯光,小雨不湿衣裳,森林里有粮仓”。正是基于这样的林木资源,菏泽市形成了一条集木材生产、加工、贸易、物流为一体的林木产业链。每年的9月19日,中国林木交易会都会在菏泽召开。
这条产业链也给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留下深刻印象,“要从大农业体系中产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欠发达地区要想重新塑造一个产业难度很大,可以立足于当地资源基础,在产业链延伸的过程中,生出新的经济链条。”黄少安对《决策》分析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烟台鲁花集团落户菏泽定陶县,就是一个典型。
在东西对接中烟台市对口定陶县,恰在此时,鲁花集团做出开拓中原市场的战略决策,至于是落户河南还是安徽,或是菏泽,还未最终确定。于是,定陶县主动上门对接服务,最终花开定陶。
定陶支持了鲁花,鲁花带活了定陶,定陶县的花生种植由此走上了规模化、高效化、品牌化的道路。到2011年,菏泽花生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到700万亩,产业聚合效应正在形成。
鲁花的实践,对菏泽来说,也许是一条可复制的路径。
从菏泽向西298公里,可以到达三元、思念食品总部所在地郑州;再向南140公里,是双汇肉类加工基地漯河,三地同属中原经济区。董彦岭告诉《决策》:“现在有一个趋势,许多著名企业都在建设自己的生产基地,菏泽具有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这是新的发展契机,将菏泽的资源转化到工业体系中,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价值。”
由此,菏泽能否多造几个“鲁花”?
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就是产业链,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经济竞争已经进入到“产业链战争”的观点,引起巨大反响。在以菏泽为代表的鲁苏豫皖4省交界欠发达地区,产业链能否在当地扎根壮大至关重要。否则的话,这些地区永远都是先发地区的资源供应地、人力输出地,被锁定在价值曲线的最底端,突围变得遥遥无期。对此,董彦岭告诉《决策》:“任何一个地方,必须在产业链的分工体系中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只有积极加入到分工体系中,从移民就业转变到移企就业,才能实现经济隆起。”
不仅仅是菏泽,放大到鲁苏豫皖4省交界地区,“与菏泽具有相同资源禀赋的鲁南、豫东、皖北等经济板块内的市县,发挥自身最大优势,在现代高效农业上,能不能走出一条新路?”相关区域经济专家分析说。
教训比经验更有价值
2月20日,来自郓城当地的近百位工人,在一家名为东升钢球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忙碌着。在菏泽郓城县,目前已聚集钢球生产企业415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部分出口韩国、乌拉圭等国家和地区,郓城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钢球生产基地。这些普通工人大概不会想到,从他们手中生产出来的钢球,会安装在最新生产的波音飞机上;或许,某一天他们乘坐的汽车上,也有自己亲手打磨过的钢球。通过一个小小的钢球,郓城县把自身经济发展嵌入一条全球产业链条中。而在整个菏泽市,类似郓城钢球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越来越多。
对菏泽来说,这些细微改变,不仅仅是工业项目和工业园区。“这些好比是为菏泽发展揉入了一团‘酵母’。”周广东告诉《决策》,一方面改变了当地干部的观念思维,也教会了他们如何找项目办工业。
农历正月十三的成武县四大班子扩大会议上,多名领导干部请假缺席。他们正奋战在招商引资的战场上。整个春节期间,成武县共有200多名党员干部奔赴广东、厦门等地,拜会客商、洽谈项目。“干部观念已经发生深刻改变,菏泽发展的氛围形成,更有干劲,也更有底气。”菏泽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光炜分析说,“后发地区的发展,人是关键要素。”
如果站在2012年“菏泽高地”启动的时间节点上看突破菏泽“八年抗战”的具体实践,一个更重要的内容尤为值得关注,即“市场与市长”的关系如何处理。在中国目前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下,政策支持往往都会变成简单的“市长的手”,而忽视了“市场的手”的配置作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工业园,就很典型地反映出这种状况。在东西对接中,一共引进了22个项目落户,其中有10个项目是通过市场手段招商引资落户的,无论是生产效益还是企业发展前景都很好。同时有12个政府对接的项目,政府提供很多优惠政策,还修建了高标准的厂房,但只有4个正常生产,其余8个都变成半拉子工程。实践证明,行政拉郎配式的企业对接,一般都不会成功。
此外,在帮扶资金管理上,济南市对口成武县,建立起一整套项目化管理体制,被认为是一个成功典型。“回顾来看,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时候教训比经验更宝贵,更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周广东告诉《决策》。
由此可见,菏泽打造科学发展高地的路径探索,一方面将为“同病相怜”的兄弟城市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另一方面也能够发挥“鲶鱼效应”,触动周边城市的敏感神经,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塌陷区的上升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