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浦发银行

齐人治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3日13:55  《决策》杂志

  齐人治鲁

  ■本刊记者 杨敏

  2月23日上午,55岁的陈光在山东省政协闭幕会上,被补选为省政协副主席。这位与吕日周、仇和齐名的铁腕改革者,在这一天踏上仕途的最后一站。

  就像当初吕日周退居“二线”时一样,很多人对此安排唏嘘不已。山东一位观察家认为,陈光在菏泽任职十年,之所以“困”得太久,因其对诸城经验的复制并不成功。

  “泰山之阴”与“泰山之阳”,人们一直借此区分齐地和鲁地。那么,陈光在菏泽的十年,就可以视为一个齐人治鲁的十年。

  邹鲁之地,在自然地理上,指今山东南部偏西地区,有着深厚而绵长的区域文化,对于鲁南五市的主政者来说,能否驾驭这种区域特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任期内的治理绩效。

  鲁地多齐人

  “鲁地多齐人”,这是《决策》记者搜集整理完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日照五市书记、市长简历后的第一感觉。

  2000年以来,济宁四任市委书记,除了贾万志,都属“齐人”。孙守刚是利津人,张振川是烟台栖霞人,马平昌是淄博人。

  而临沂三任市委书记,李群、连承敏、张少军,分别是文登、临朐和荣成人,这三地都在胶东半岛,也是典型的“齐人”。

  现任五市书记、市长,除了菏泽市委书记赵润田、枣庄市委书记陈伟、日照市委书记杨军、济宁市市长梅永红为外省人,其它6位也都来自“齐地”。

  齐鲁文化中,邹鲁文化与齐文化是异同互见的两大文化系统。

  学者王钧林认为,从历史来看,齐文化和鲁文化在治国理政上的差异性表现在以下五点:齐注重“尊贤而尚功”,鲁注重“尊尊而亲亲”;齐人临海而居,多进取而少保守,鲁人据守内陆,多保守而少进取;齐国重视法治精神,鲁国重视德治精神;齐人以“富”讲道德,鲁人以“劳”讲道德;齐重武,鲁崇文。

  齐鲁之异,不仅在治国理念,还体现在行为特质上。早在西汉,司马迁就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作了以下描绘:齐人“宽缓阔达”、“足智,好议论”;而邹鲁人“好儒”、“俭啬”、“备于礼”。

  司马迁对齐人宽缓、阔达、足智的评价,放在陈光身上,样样吻合。2006年《决策》记者赴菏泽采访陈光时,他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就是,言行沉稳、从容不迫;胸有成竹、不被他人左右;足智多谋,故而睥睨一切。

  1997年6月,陈光顶着“陈卖光”的光环,来到山东经济排名倒数第一的菏泽。然而,足智的陈光,却怎么也没想到,同样是国企改革,在诸城可以赢在“卖光”,在菏泽却输在“送光”。对此,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董彦岭,在接受《决策》采访时一针见血,“陈光很想把诸城模式往菏泽移植,实际上不太成功”。

  在董彦岭看来,历史上属于齐地的诸城,是山东省商品经济相对活跃的地区,“历史上就有从商的传统,经济比较发达,有企业家方面的储备,一旦把当地的一些国有企业私营化,就会极大地促进它的活力”。

  但是,菏泽历史上重农轻商,相对比较保守,缺乏商品经济的土壤。“这种背景下,即便是把企业送出去,在缺乏企业家资源和商品经济背景的情况下,很难达到搞活企业的目的”。董彦岭分析说。

  主政菏泽十年,陈光也有其得意之笔,那就是用人上以齐文化的“尊贤尚功”,颠覆鲁文化的“尊尊亲亲”。两者区别在于,前者重事功,后者重关系。

  陈光在菏泽全市强力推行经济工作实绩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就是经济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并且将考核的结果直接与奖惩和升迁挂钩。

  “连续3年排在前3名的县委书记和前30名的乡镇党委书记都得到提拔了,这下大家看明白了,经济上不去,实绩干不好,想提拔,没门。”陈光说。

  十年时间,从“东西对接”到“突破菏泽”,陈光扮演了一个“搅动者”的角色,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因为对他来说,改变菏泽之路犹如“推石上山”,目标坚定而过程艰辛。

  接力棒文化

  齐人治鲁,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官员是原临沂市委书记、现任青岛市委书记李群。

  2月17日,《决策》记者在临沂采访,站在沂河边看着汤汤流水时突然意识到,李群离开临沂已经整整5年时间。但是,当地人一旦谈到临沂的变化,总不忘提及李群。

  2001年1月,在陈光担任菏泽市长的同时,李群走马上任临沂市市长,时年42岁。在美国担任过康州纽海文市市长助理的这段经历,曾让人们担心喝过“洋墨水”的他,主政邹鲁之地的沂蒙老区会不会水土不服。

  其他城市市长到任,一般首先走访的会是财政局、发改委等实权部门,他去的则是环保局、气象局和地震局;当党政领导干部将“包企业”当作“经验”介绍时,他叫停这项做法;当各个城市都在经营土地的时候,他捂着沂水两岸寸土寸金的土地,规定河岸1000米之内禁止建设。

  当时,很多临沂老干部觉得,这个年轻市长不想做事,不懂经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李群却用美国取回来的“经”,把事情办到了沂蒙人的心坎里。

  但李群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不是因为他主政临沂,而是因为一本书——《我在美国当市长助理》,出版于2004年5月。一时间,媒体记者纷纷奔赴临沂,冠以“临沂改革”标题的文章,出现在各大媒体上。

  在李群看来,主政者的使命是通过优化发展环境间接促进经济繁荣,而不是直接插手经济活动。所以他做了很多减法,撤并机构、减少审批、合并乡镇。

  李群的治理理念是典型的逆向选择和反向操作,这在恪守常规、遵循传统的鲁地来说,“反弹琵琶”需要更大的气魄。

  “如果做一件事情,没有任何阻力,没有任何困难,可能说明这件事情是没有必要做的,或者这件事情即使做了也是落后的”。李群说,“从临沂这几年的实践来看,也往往是这样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可能有骂娘的,随着事情的推进,有帮忙的了,到接近尾声或者完成的时候,大家又赞扬了。在干中凝聚人心,在干中解放思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是一句被人们普遍认同的说法,但是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主任刘峰则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领导干部作为管理者,关键是要创造一个环境,大家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件事。”在刘峰看来,“领导干部不应是创造财富的人,而是创造条件的人”。

  从本质上说,这就是齐人李群的治鲁经验之精髓所在。

  鲁南五城,临沂的发展活力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决策》记者发现,临沂政坛的“接力棒效应”,正是其发展保持动力不竭的核心要素之一。

  2002年12月到2007年3月,李群在临沂市委书记任上不足五年时间。但是,此后的历任书记,都是由市长升任的。前任书记连承敏、现任书记张少军都如此。

  “接力棒”效应,使得前后任之间,在发展理念上容易取得一种认同,避免人走政息。临沂的发展,正是得益于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相较于周边邻省城市,鲁南经济带的多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具备这种“接力棒效应”。

  2010年9月,安徽省皖北办赴鲁南五市考察,考察报告中的一句话给《决策》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发展战略布局一旦确定,就不断凝聚共识,坚定推进实施,决不搞根本转向、重新再来。这对一个地方的发展非常关键,需要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稳定和衔接,大力弘扬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接力棒文化”。

  “接力棒效应”的背后是一种“不折腾”的理念,这既是鲁文化稳健内敛的传统积淀,也是鲁南城市发展的现实选择。

  智商、情商与胆商

  地域文化长期积累,对领导干部的成长一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刘峰在接受《决策》记者采访时指出,湘文化,胆商比较高;吴越文化,情商比较高;齐鲁文化,智商比较高。

  那么,何谓“胆商”?胆商就是一个人胆量、胆识、胆略的度量,体现了一种冒险精神,所谓“湘官生猛”,便在情理之中。

  刘峰指出,越是基层领导越要提升“智商”;中层要提升“情商”;而高层应重在提升“胆商”。

  领导者要提高胆商,就是要锐意改革创新,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承担责任。这对“多保守而少进取”的鲁文化来说,区域文化的粘着性,会不会成为一种发展阻碍?

  《决策》记者为此对2005年以来历届“十大新锐人物”和“地方公共决策试验”评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四川、浙江、湖南、广东、江苏,是近7年来政府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版块,而入选“十大新锐人物”的官员,上述五省也较多。反观山东不多的入选案例中,鲜见鲁南五市的创新样本。

  尽管如此,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一些细微的变化,仍然值得关注。

  济宁,作为淮海经济区的经济翘楚,近年来连续被徐州赶超,被临沂逼近。在鲁南经济带各个城市中,济宁振衰起敝的决心和动力最大。市委书记张振川,也是齐人治鲁的代表人物,对外学苏北促跨越,对内整顿干部作风,可谓搅动一池春水。

  但是,有两件事一度让济宁走向风口浪尖。一是2008年以来推行的“十佳、十差干部”评选,二是作为效能济宁内容之一的“马上就办办公室”。

  媒体质疑,济宁这两项创新举措均有作秀之嫌。在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媒体追访张振川,张振川态度明确地回应说,“马上就办办公室”不是作秀,敢喊出这句话就是要兑现的。

  市长梅永红,作为由中组部集中选派到地方交流任职的66名中青年干部之一,去年1月履新之际,也力挺济宁“十佳、十差干部评选”。

  他说,“开展这项活动不是为了获得新闻噱头,制造轰动效应,而是为了不断改进机关作风,注意倾听百姓的呼声和感受。同时,也让老百姓知道我们的政府部门不是衙门,他们有监督的权力”。

  事实证明,所有突破常规的改革举措,都会面临舆论压力和政治风险,在坚守与放弃这两端,没有第三种选择。济宁决策层选择了坚守,这无疑也是一种高胆商的表现。

  与济宁同属邹鲁文化圈的枣庄,近年也因“市长+市场”模式强推枣庄“二日游”而备受关注。

  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跳出资源陷阱实现城市转型,是枣庄决策层牵肠挂肚的大事。2006年9月,陈伟从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岗位调任枣庄市长,瞄准了煤化工、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设,下决心打好“三大战役”。

  “我们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在陈伟看来,枣庄不缺旅游资源,“缺的是挖掘的视角、创意的水平和开发的能力”。

  于是,由市长任组长的“枣庄二日游活动领导小组”应运而生。市长亲自上阵抓“二日游”——决策层发出的这一明确而强烈的信号,给各责任单位带去了巨大紧迫感。

  让枣庄人诧异的是,无论是住建局、财政局,还是物价局、卫生局,这些平日与旅游并不沾边的部门,争先恐后当起了枣庄旅游的宣传员,南下北上、东进西出,搞推介、打广告,忙得不亦乐乎。

  2011年4月,《决策》记者赴皖北宿州采访,就曾偶遇前来推销“枣庄二日游”的地税局工作人员。

  “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就收手”,陈伟说,“枣庄二日游”营销模式是旅游业初级阶段采取的一种超常规方式,等渠道稳定了,就回归市场本位。”

  诚然,对于后发地区来说,“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作用同样重要。深谙此中要诀的陈伟,于2011年12月走上枣庄市委书记岗位。

  在枣庄,很多人对于5年前陈伟任职演说时借青檀抒怀,记忆深刻,他说,在枣庄的青檀寺,生长着一株株千年古檀,生性倔强,扎根石缝,攀岩而生。作为枣庄市的市长,就要像青檀树那样,经得起风霜的考验,岁月的洗礼……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