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 杨景厚
英国《经济学人》最近发表了封面文章《龙长了新牙——对世界规模最大扩军内幕的管窥》,全面评述我国军力发展态势。现将其主要论点简介如下。
军费增长率居世界首位
中国现役人员230万,是世界最大的军队。近10年来,中国军费年增长率达12%,超过所有国家,每年约增加30亿美元。2012年为16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但还不到美国的1/4。美国计划今后10年削减军费5000亿美元,预计到2035年中美军费将持平。多年来中国军费仅略高于GDP的2%,与英、法等国相同,而美国的比例高达4.7%。
中国军队现代化
通过机械化与信息化并举实现
20世纪90年代初的伊拉克战争使中国军界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大力加强空、海军和二炮,确定以先进武器打赢局部战争为目标。从本世纪初开始明确军事建设要以信息化为导向,机械化与信息化并举,信息化带动机械化。这同西方军队先机械化后信息化不同。所谓信息化即美军术语C4SIR的同义语,C4代表指挥、控制、通信和计算机,ISR是指情报、监视和侦察,意即由计算机系统将各军兵种与各种武器系统一体化。中国在2010年已为军事现代化打下基础,2020年可实现两化相结合的目标。
战略思想和作战方针
中国自称是“和平崛起”,奉行积极防御战略,但在战术上并不排除先发制人。中国除了对南海岛屿提出领土主权诉求以外,他不是扩张主义者。美国军界将中国的作战方针概括为提高“反介入和区域拒止”(A2/AD)能力,意指“从远方以精准地面袭击、反舰导航、网络入侵、反卫星武器摧毁或瓦解敌方的军事资产”。这种作战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中国台湾出现危机时阻止美国的军事干预上。
美国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和兰德公司最近发表的联合研究报告认为,到2020年中国将获得A2/AD能力,届时美军航母及其航空兵大队将被拒于由北起阿留申群岛到台湾、菲律宾和波罗州组成的“第一岛链”之外,黄海、东海,甚至南海将被封锁。
以加强海军建设为重点
增强解决台海争端的能力,保护中国进口能源与原料的运输航道和日益增多的海外中国公民,以及执行国际维和任务,都需要海军来承担。中国将在5~10年内建造3艘小型航母,以遂行向外投放军力。其他各型作战舰艇也在加速建造中,尤其是常规与核动力潜艇。中国海军活动范围早已由近海扩向“绿水”(区域海洋),从2009年起扩向“蓝水”(远洋)。
不确定因素
中国与苏联不同,他同西方经济秩序有着共同利害关系,他无意输出意识形态。他信守实现繁荣的承诺,同西方搞冷战,有悖于这一目的。但是中国坚持以自己的条件与外国交往,尤其是随着实力的增长,他过分自信,并且有意拉拢东南亚国家将美国挤出西太平洋地区。他的战略意图缺乏透明度。CSBA认为“极权国家的意图可以朝令夕改”。中国军队是大国中惟一的不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他由党的军委领导,而不是国防部。
制约中国军事的因素
(一)国内困难增多。中国的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而且当前正处于下行,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国内大于外来,2011年“维稳”经费首超出军费。中国人口正在老化,医保经费将不断加大,他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面临“枪炮与手杖之间的选择”。
(二)缺少现代化战争的实际经验。中国已有30多年没有打仗了,而美军始终没有中断过在战争中学习。中国军队迄今没有经历过诸兵种联合作战的经验。
(三)中国军事技术受到西方遏制。中国深受西方军事禁运之害,西方军工公司认为这是他们不断遭到中国网络入侵的主要原因。中国军事工业分散而低效,过度依赖从俄罗斯进口。俄由于向中国、印度和越南销售同样的武器而洋洋自得。
(四)与邻国摩擦增多。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引起邻国的猜忌、不安,甚至是敌意。
新海陆格局下的中国实际主权维护
不战之战 和而不和
中国少将余爱水说:“观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战争属性的隐形战争出现了,这个全新的概念揭示:打是战争,不打也是战争”
■ 姚望
诗人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在2012的早春,当我们站在地缘政治的版图上“面朝大海”时,看到的却是冰封的寒意。
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我们将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实力。”这被看作是对中国崛起的遏制,也必然会助长这一地区中国和邻国关于主权和领土问题的争议。中国《和平与发展白皮书》所言“中国实行的是防御性国防政策”,希望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俄罗斯战略学者、前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前联邦安全会议秘书长科科申院士对主权做了深化,提出“实际主权”的概念。言下之意就是,主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主权需要实现,要以一定实力为基础。在科科申看来,中国是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实际主权的——比如,在中国经济明显增强的情况下,中国用航母下水表示了维护主权的意愿。
美国的太平洋锁链
在中国海岸线之外有一条锁住中国的链。
自冷战开始,美国就在西太平洋打造第一岛链遏制共产主义,位置从日本群岛开始,经过我国的钓鱼岛、中国台湾,至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至马六甲海峡。冷战结束后,第一岛链继续存在,在战略上围堵中国。近年来,中国和这些国家在主权和领土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争执。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科科申对此做出了客观评价:“很明显,对于中国领导人而言,不放弃使用武力的声明与政策,正是由于保卫对台湾主权的严峻情势,这也成为了影响中国与全球地缘局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心理影响元素。”
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东海争执以及中国南海问题上,利益争执点的另一方都是美国的盟友。这些地方,目前形成了某种僵持,且时不时会起一些冲突。比如最近日本要给钓鱼岛命名,中方严肃回应“不要一意孤行,不要试探中国维护主权的意志和决心。”美国加强亚太的军事存在,成为这些国家或地区和中国争执的砝码。同时这些事情也可能成为美军进一步干涉本地区局势的借口。当然这也和资源的争夺有关。尤其是海洋的资源。科科申说“在现代世界,发端于主权理论的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有特别的意义”
第二个威胁是对海路的控制。科科申说“领土的所有权(领土主权)明显的向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扩张了。”中国的进出口,尤其是能源等战略物资的输送主要都是通过海路。美国掌握着太平洋上的制海权。美国在太平洋的强势会使中国感到经济命脉被人掌握。
第三个就是主权和人权干涉。当最近阿拉伯国家政权纷纷更替的时候。这种话语又占上风。中国官方的立场是,不能干涉内政。而西方对外输出的立场是,人权高于主权。不可否认,在西方强势的话语体系所展示的软实力背后,有其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战略意图。俄罗斯就遭遇到了这样的例子。
苏联解体后,意识形态领域的开放并未能阻止其战略空间遭受的挤压。时任俄罗斯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的科科申十几年后感叹:“美国政治精英中不少人,在冷战关系消解,华约组织和苏联解体后,其主导思想仍是继续弱化俄罗斯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位势。这其中包括了北约东扩,积极反对后苏联空间的一体化政策等⋯⋯”
所以在“面向大海”的时候,对于中国政府而言,这仍然将是一个涉及意识形态的战争。当然,中国的境遇毕竟和中东国家不同。因为中国的实力不容忽视,这也是实际主权的体现。
潜在的战场,就分布在太平洋西部,就在直接面对海洋的东部沿海,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程度高,这是东部沿海的优势。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中国的经济命脉在东部沿海,这使得中国的海疆安全有一定的脆弱性。
所以科科申一语中的:“美国通过加强自身主权的政策,其中包括违反一些国际法标准,以便利用全球化的进程,限制其他国家的实际主权。”从历史上看,曾经历过塞防和海防之争的中国,虽然具有战略纵深,但也要尽量避免两线作战。
西北内陆的战略支撑
要对抗海上的威胁,防止腹背受敌,必须寻找战略支撑点。中国西北边疆构成了中国的战略纵深。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境内的新疆,一部分是境外的中亚五国以及俄罗斯。
蒙古长期是中国和俄罗斯间的缓冲区。冷战后,中亚国家独立,中国社科院专家邢广程的看法是:“中亚成了我国同俄罗斯的第二个战略缓冲区。”由于中国和俄罗斯直接接壤的地方大大收缩,中国在西部边境上的战略压力缓解。和东部海域的主权争议不同,中国和这些国家的领土问题基本上已解决。
中国西部虽然也面临着一些困扰,比如新疆受到三股势力侵扰。在这类问题上,科科申提出了虚假主权国的概念。他认为:“多民族主权国家的分离(采用了民族自决权),虚假主权国数量的增加,被认为是许多美国和西欧政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外国对于武力干涉中国内政还是抱着小心翼翼的态度。在东部沿海,外部竞争者都有着自己政治实体,美国可以更“名正言顺”地干预该地区。但新疆是中央政府早已治理的国土,在武力上有不对称性的特点,总体上能控制局势。
同时相对于西方阵营,中国内陆邻国的执政体制多数饱受西方批评。正如去年12月俄罗斯杜马选举之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带头批评该选举有问题,这引起了普京的强烈不满。而且在东西两部分,国家合作的体系不同。西部是上合组织,东部是东盟、美日同盟等,
这些都说明,在西北方,中国的战略压力没那么大。这个局面非常直接地显示了中国稳固的战略后方在哪里。但实现战略大后方的建设,还需要创造以下的条件。
两地矛盾的战略制衡
虽然东西两方具有不同性质的矛盾,但是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对中国战略环境造成危害。东西两边外力合围就意味着两线作战,中国便经历过同时和美、苏交恶的严峻时期。所以在对外交往方面,更需要有意识地避免两线压力:既要防止东部的威胁力量从后部形成战略合围,又要防止西北部的威胁和东部的结盟。
目前来看,中国西部东部的力量还可以产生均衡。在西部边疆以外,美国的力量已受到遏止: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仍保持了一定影响力,中亚五国则处于美俄实力的不均衡状态中。在俄罗斯主导下,中亚国家保持了对美国的距离。虽然美国在此设置军事基地,但对中国的威胁相对有限。当前俄罗斯走上普京继任总统的道路,这也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随着俄罗斯的重新崛起,近期俄、美都会存在类似矛盾。因此,形成完全战略合围的可能性不大。
对内而言,如果东部矛盾和西部矛盾同时出现,将会对中央政权的稳定造成威胁,所以中央对于西部会加强投入。西部土地不肥沃,但有丰富的资源,和东部形成理想的互补。所以继续加大西部的投入,通过富裕当地来稳固边疆,缓和民族矛盾,同时加强治安与管控,尽量缩小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将使西部成为东部的经济后院,为构建中国战略后院奠定基础。
东部的威胁不一定具体地指同时打几场战争,而是指在资源及经济方面的瓶颈博弈。中国西部在上个世纪多次发挥过战略纵深的作用:抗战时国民党政府退守重庆,同时从苏联获得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也曾背靠苏联和美国对抗;大三线建设,也是为了当东部出现战略问题时,可以撤退到后方纵深。这是中国的心理优势。
因此,在美国加大对亚太地区投入的时候,中国一方面会进一步加强和西部内陆邻国尤其中亚国家的合作;一方面,联合俄罗斯限制美国的影响力。
首先是在政治领域内产生合作,包括对部分世界热点问题发表看法,比如叙利亚问题;其次是加强和建立包括上海合作组织等和美国无涉的体系。通过这些体系,既稳定地区关系,又借此向西部邻国表达善意,形成一套能有效防止封锁的经济体系。例如目前正在建设的中亚石油管道,就将大大加强中国在能源领域内抵御风险的能力。
中国一直与西部邻国保持比较低调的态度,同时加强与东部邻国经济上的联系,并逐步加强自保的能力——首先加强沿海、近海防御。发展航母则被看作向更远的海域行动的能力。
不过需要认识到的是,西部对东部海洋战略的影响有限。中国无意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由于上海合作组织在东部遭遇的威胁没那么大,所以对于中国东部战略的作用有限;而且上合组织不是军事同盟,政治上一体化程度不高,在军事上也是形式大于现实。对此,科科申理解为中国地缘政治的问题:“没有把自己和世界政治的其他主体用联盟义务联系起来,这样的联盟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
中国少将余爱水认为,“观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战争属性的隐形战争出现了,这个全新的概念揭示:打是战争,不打也是战争”、“当前,中国面临的国家安全的威胁,就包括隐形战争在内的多种形态战争的威胁,对此,必须最大限度地运用隐形战争手段去应对。”
只有了解我们的优势与不足,妥善筹谋,针对不同地缘特点配置力量,才能体会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时自信地说“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背后的深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