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大满贯历时最短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 杜金城
拿下最后一分,张继科一声怒吼,狂奔向场边的挡板,一个箭步跨栏飞了过去,趴在领奖台上深情一吻。
伦敦时间8月2日,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张继科在乒乓球男单决赛中,以4:1击败队友王皓夺冠。张继科成为中国男乒历史上继刘国梁和孔令辉之后,获得世锦赛、世界杯和奥运会冠军的第三位大满贯选手,也是乒乓球历史上成就大满贯时间最短的运动员。
张继科是青岛人,1988年2月生。父亲张传铭曾在济南军区乒乓球队打球,复员后成为青岛体校教练。张传铭年轻时喜欢足球,尤其喜欢巴西球星济科,所以给儿子起名继科。在父亲调教下,幼小的张继科同时练习足球和乒乓球。1993年中国男足兵败也门,张传铭对中国足球失去了信心。“当时我就跟儿子说,咱不踢球了,只打乒乓球。”
白天,张继科跟着教练父亲在体校学习,晚上在自家简陋的乒乓球台上练习。“为了打球,继科没少挨他爸的揍。揍完了,还得继续蛙跳、单腿跳等基本功训练。”继科母亲抹着泪对记者说。
有了专业老爸的严格训练,张继科的球技突飞猛进。10岁那年,他已经能够打败教练老爸了。
1998年,张继科进入青岛市专业队。当时的教练申蓬华对张继科的印象仍然很深刻:“刚来的时候,瘦瘦小小的,和一般孩子没啥区别。”可教了没几天,申蓬华就发现,这个瘦小的孩子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每天的训练从来不用教练操心,自己还会主动加练。
2002年底,张继科进入国家队。2004年,他遭遇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道坎——因为违反队规,被国家队退回地方。“不打了!”张继科这样对父亲说。张传铭回忆:“我当时就问他,你干其他事能做到国家队这个高度吗?”
最终,张继科来到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巧合的是,这时曾在国家队带过他的尹霄教练被鲁能俱乐部聘为乒乓球总教练。尹霄用尽办法让低谷中的张继科重新振作起来。“什么方法都用了,劝过、骂过,最后我觉得还是给他找回自信最关键。”于是,尹霄带着弟子参加乒超联赛,在赛场上,张继科找回了感觉。2006年,尹霄带领鲁能参加全国锦标赛,张继科一鼓作气打进前八。当年年底,他重新回到了国家队。
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强大对手的衬托,王皓就是这样一位对手。初入国家队,张继科是王皓的陪练。在鲁能俱乐部的时候,恰好王皓作为引进人才来到鲁能,张继科得以与王皓搭档双打。那时的王皓已经是世界冠军,在打球技术上,甚至在生活中,给予了张继科很多指导。
在成就大满贯的路上,张继科都是战胜王皓夺得金牌。伦敦赛后,他这样表达对王皓的尊重:“皓哥真的很优秀,场上我们是对手,场下是兄弟!”
球迷们第一次记住这个小伙子是在鹿特丹世锦赛夺冠后撕破球衣那一幕。正如主教练刘国梁所说,张继科身上有“藏獒”的血性,球场上的他很像C罗(葡萄牙著名足球运动员罗纳尔多)。
曾是“插班生”,当过“林一轮”
林丹 魔鬼训练吓坏妻子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 王延辉
当地时间8月5日的伦敦温布利体育馆,马来西亚羽毛球选手李宗伟将最后一球打出底线后,林丹绕场飞奔、脱掉上衣、仰天怒吼、敬军礼,随后与落寞的李宗伟紧紧而温情地相拥,全场的气氛也在种种情绪的恣意宣泄中达到了顶点。这块场地,成就了“超级丹”奥运羽毛球男单卫冕第一人的传奇,这是他的第十七个世界冠军,他也成为羽毛球史上第一个拿到两轮大满贯的选手。
就在林丹夺冠后,他的自传《直到世界尽头》出版。在书中,林丹这样说道:“千万不要忘了,我只是个普通的小伙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可以做到让别人刮目相看的,我们都很平凡,但是我们可以做成一些不平凡的事。”
林丹1983年出生于福建龙岩一户普通的人家。5岁时,跟妈妈在羽毛球场打球的小林丹被体校老师发现,从此生命与羽毛球连接在了一起。12岁时,林丹叩开了八一队的大门,18岁时因为“很调皮、不好管”差一点被国家队拒之门外,在当时八一队高路江主任的努力下,才勉强成了国家队的“插班生”。
2004年对林丹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就在这一年,他体会到了从云端跌至谷底的痛苦。第94届全英公开赛上,林丹击败年少时的偶像——丹麦名将皮特·盖德夺冠。赛后,盖德赞赏林丹为“Supper Dan”,从此“超级丹”这个名字叫响了全世界。然而,在随后的雅典奥运会上,林丹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林一轮”成为他的梦魇。
雅典奥运后,林丹开始了魔鬼训练。妻子谢杏芳曾这样说:“看林丹训练,我都觉得有点恐怖,因为他太认真了,必须每天都当成奥运会那样训练。”随后的8年里,林丹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汤姆斯杯、苏迪曼杯、全英赛、亚锦赛、亚运会的冠军拿了个遍。
林丹将自传取名为《直到世界尽头》,纪念他和遇见的人一起走过的岁月。“即便多年后林丹这个名字已经模糊得像一个符号……那些共同的记忆还会延续下去,直到世界尽头。”在29岁职业生涯的尾声,林丹的人生正在开启另一扇门。他想做羽毛球的布道者,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而且,他还要践行一个男人的责任,他承诺伦敦奥运后给爱妻谢杏芳一个难忘的婚礼,“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不和别人比幸运,只和别人比坚持
邓琳琳 两届奥运稳军心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 黄滢
伦敦时间8月7日,奥运会体操女子平衡木决赛现场,中国女子体操队队长邓琳琳第三个出场。她带来了一套难度系数高达6.6的动作,完成过程清晰流畅,稳定性惊人,最终摘得金牌。看到邓琳琳完美的平衡木表现,负责解说的李小鹏情不自禁地夸奖道:“邓琳琳今天的表现和她的体操服一样,非常漂亮。”
关键时刻的金牌
邓琳琳的这枚金牌来的正是时候。此前,因裁判颇具争议的打分,中国体操队在伦敦奥运会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伦敦时间8月6日,先是在男子吊环决赛中,中国选手陈一冰完成了一套教科书般的完美动作,却以落后巴西选手0.1分的成绩屈居亚军。随后女子高低杠决赛中,第一个出场的中国选手何可欣选择了一套难度系数为7.1的动作,尽管完成流畅没有失误,依然以0.2分之差落后于难度比自己还低0.1个等级的俄罗斯选手。种种不公正的待遇,让国家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痛批裁判“明抢”金牌,并称这是“体操史上黑暗的一天”。
更重要的是,到了比赛日当天,中国女子体操队从团体到全能再到单项,还未收获一枚金牌,身为队长的邓琳琳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比完团体之后,两天睡得都不太好,虽然教练没给我们压力,但毕竟自己很想取得好成绩。”终于,在体操的最后一个比赛日,邓琳琳挺身而出,将强大的压力转化为赛场上完美的一跃。
决不放弃
邓琳琳1992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体育爱好者。1998年,邓琳琳和哥哥邓枭枭一起进入阜阳市体操队。虽然长得瘦小,“但琳琳性格比较好强,即使和男孩子比,也不愿认输。”邓琳琳的启蒙教练郭少华说。当时阜阳市体育学院训练条件很差,没有平衡木,就在地上画平衡木的线,后来条件好些就找到一块类似平衡木的木板离开地面几厘米,邓琳琳就是这样进行早期训练的。为了充分开发邓琳琳的爆发力,郭少华让邓琳琳和男孩子一起接受每天3个多小时的同等强度训练。郭少华回忆说:“当时我们在训练连续分腿慢起手倒立这个动作时,一般做10多个动作就算优秀了,琳琳的哥哥做了30多个,而琳琳怎么也不愿承认自己不如哥哥,硬是咬着牙做了40多个才肯罢休。在和她同龄的男孩子中,也很少有人能比得过她。”还有一次,平衡木训练课已经下课了,别人都走了她不走。父亲问她为什么不走,她告诉父亲说,没做好就必须做好。做了半小时后还是没做好,又继续,一直坚持了两个小时,直到把动作做完美了才停手。
2001年,邓琳琳和哥哥一起进入省队。有一次,因为连续发烧,邓琳琳训练不理想。教练说:“你先回家,好了之后再来。”倔强的邓琳琳说什么都不肯走,一个劲地喊:“我不回去,回去你们就不要我了!”后来有一次,邓琳琳的父亲来看两个孩子,发现女儿双手长满老茧,嘴角起了好几个水泡。他忍不住抱着邓琳琳哭着说:“走,跟爸爸回家,我们不练了。”可小姑娘却坚定地告诉父亲:“我不想放弃。”
“秤砣虽小压千斤”
身高140厘米、体重只有31公斤的邓琳琳,即便在体操队里也是娇小型的女孩。但“秤砣虽小压千斤”,她一直是中国体操女队中比赛能力最强、心理素质最好的队员之一。2004年,邓琳琳被国家队选中,但由于年龄太小,一直没能参加全国性的大型赛事。直到2008年,16岁的她以黑马姿态拿到北京奥运的最后一张门票。虽然没有任何大赛经验,但邓琳琳在赛场上表现出了难得的大将风度,并不负众望,成为女团夺冠的一大功臣。这是中国女子体操队奥运会历史上的首枚团体金牌。
梦圆北京之后,由于身体发育以及伤病,邓琳琳陷入了低谷,特别是2011年,在全国体操锦标赛、香港冠军赛的平衡木比赛中接连出现失误,在进入奥运会冬训之前,她甚至不在女团的主力范围之内。好在,在今年的全国锦标赛上,邓琳琳又杀回来了,她拿到了全锦赛的全能冠军,随后被任命为中国体操女队队长。出征伦敦奥运前,邓琳琳说:“我不和别人比幸运,只和别人比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