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青年眼中的中国
现代俄罗斯青年看到的是一个已经在经济上超越了俄罗斯的中国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特约撰稿吴铭 | 北京报道
在为期十天的中国之旅中,来自莫斯科大学的青年对中国印象如何?他们怎样看待中俄关系?《瞭望东方周刊》向此次赴华研修的部分莫斯科大学师生发放了以“俄罗斯青年如何看中国”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31份。
问卷调查的结果非常积极。中国在所有受访者头脑中的印象都是“好”。不过,相比两国接壤的数千公里边境,俄罗斯青年对中国的了解似乎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补足。
正在崛起的中国,正在重塑大国形象的俄罗斯,它们的未来属于青年。
所见改变想象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吴大辉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了几个影响俄罗斯青年形成中国印象的因素:
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成龙、李小龙等在电影中展示的中国功夫深得青年喜欢;
中国饮食---中国饮食在俄罗斯属于青年能够消费得起的中低档次;
在俄华人形象---好的印象是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不好的印象是不卫生、不守公共秩序;
中国产品---这是中国在俄罗斯的第一张名片,一些曾经劣质的中国产品让俄罗斯民众有些反感,现在销往俄罗斯的中国产品质量逐渐向质优价廉的方向发展,在青年中受众面很广。
“到过中国的俄罗斯青年几乎都会喜欢上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更具象更真实。”吴大辉说。
几天的行程过后,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觉得中国与他们过去的想象存在“一些差异”。31.29%的人认为存在“很大差异”。
吴大辉分析说:“和过去的了解相比,俄罗斯青年可能会发现,中国生活节奏更快、现代化水平更高、历史更悠久、文化更有吸引力,而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这主要是直接经验和间接认识的差距。”
让俄罗斯青年真正了解中国,正是此次行程的主要目的之一。
问卷中提到对中国感兴趣的事物,74.81%的受访者选择了文化(音乐、文学、艺术等),其次是科技46.56%、军事42.74%、历史41.22%、经济27.48%、体育15.26%、社会13.74%、其他7.63%。
俄罗斯青年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欧美国家青年一致。以中国功夫为代表的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充满神秘感,中国文化于是成为这些年轻人来到中国最想掀开的面纱。“俄罗斯青年都可以说出的两个中文词汇是‘长城’和‘功夫’。”吴大辉说。
除了关注中国文化,美日等国的青年往往将对中国军事的关注放在第二位,但俄罗斯青年对中国的关注中,排在第二位的是科技。
“中国层出不穷价格便宜的轻工产品,特别是新兴数码电子产品,中国载人航天的大步发展,使得俄罗斯青年对中国的科技感兴趣。”吴大辉说。
不过,与美国、中国和日本相比,俄罗斯青年最了解的还是欧洲大陆国家,如德国、法国、西班牙等。
吴大辉认为,“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俄罗斯人,特别是青年人,都认为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即便是西伯利亚人也认为自己是天然的欧洲人,在与人交谈时经常会说‘我们欧洲人如何如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一直把融入欧洲作为不变的外交目标。”
排在欧洲国家之后,受访者们最了解的国家,依次是中国31.29%、美国24.42%、日本10.68%和其他5.34%。
与世界上大多数青年一样,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可乐、牛仔裤和苹果产品,日本的漫画都是关注焦点。据吴大辉介绍,俄罗斯多数民众对美国有距离感,同时,由于领土争议,很多人对日本也心存芥蒂。
令人印象深刻的独舞女生
中外青年交流,彼此两国的关系是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几乎全部受访者都选择了“非常好”和“好”。
吴大辉解释影响中俄关系的几个因素时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俄罗斯可以依靠的外交资源,中俄关系结伴不结盟政策符合俄罗斯青年的外交价值判断。”
“那5.34%的‘不太好’,可能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快有所顾虑。”他分析说。
对比中国和俄罗斯的城市,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中国的城市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也有近43%的人保留了态度,选择“各有所长”。
根据例举,“各有所长”意味着:俄罗斯城市街道更宽、树木更多、更适合居住、交通状况好于中国、古代特色得以维系;中国城市高楼更多、车辆更拥堵、绿树较少、更适合工作但不适合居住。
四川云雾缭绕的青城山,锦里民俗文化街的蜀锦,川剧的变脸,亲眼看到中国国宝大熊猫以及地道的四川美食,都给研修团的俄罗斯青年留下了深刻印象。外国人来中国,更愿意单独行动“下基层”,了解真实的中国。研修团成员卡佳在四川就和志愿者一起下了饭馆,在北京还和几个同学自己坐地铁回到住宿地。
卡佳对比了成都和北京---虽然北京更像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但成都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宅街巷更能让她感受到中国与众不同的建筑文化。
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能否描述下此次研修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一位学习汉语的男生,在问卷空白处特别强调,四川大学一位女生的独舞让他很难忘,并且用汉字写上了独舞的配乐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超过十个学生还提及,受到中国副总理李克强的接见令人激动。
事实上,此次研修中设置的项目都被俄罗斯大学生反复提及。许多人还提到,整个活动的组织令人印象深刻。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吴大辉向《瞭望东方周刊》对比了五六十年代中苏青年交流与如今的不同特点:
第一,了解中国的手段不同。现在资讯发达,俄罗斯青年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是五六十年代无法相比的,那时他们了解中国的渠道有限且官方色彩浓重。
第二,中俄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现代俄罗斯青年看到的是一个已经在经济总量上超越了俄罗斯的中国,而五六十年代的苏联还是中国经济主要援助者的形象。
第三,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现代的中俄关系是新型的伙伴关系,而非五十年代的结盟关系。
“莫斯科大学研修团此次来华,是面向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未来的发展,开辟了中俄两国青年人文交流的新模式,有助于俄罗斯青年了解一个更真实、更具象的中国。”吴大辉这样总结。
俄罗斯青年在此次研修中对什么印象最深刻?
在成都一起开了一个音乐会,大家都各自表演了节目,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气氛;
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游览青城山;
中国的热情好客,中餐、长城;
中方的优秀组织,中国学生认真的态度;
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友好态度;
好的接待,优秀组织者的工作,安排的日程充实,中方安排的中国文化的课程;有时间在城市里自由游玩;也希望俄方能组织同样的活动,中国学生也能去俄罗斯;
在城市里自由游玩、散步,参观名胜古迹,以及和中国大学生交往;
参观成都科技馆,人民大会堂李克强副总理接见;
中国人如何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音乐、舞蹈以及道教的建筑;
参观城市夜景,参观熊猫基地以及中国人的慷慨善良、朋友的关心;
很好的住宿条件;
中国人民追求进一步发展;
川剧、变脸,舞蹈:川大一个女生的独舞“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地方居民的友好态度;
完全和俄罗斯不同的文化,以及和中国大学生的交往;
研修活动以及研修过程中讲到的古人的名言警句;
中国大学生的热情开朗,有组织性、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