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报社论读懂中国课题:社论关键词成流行语

2012年11月05日10:17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第42期封面 瞭望东方周刊第42期封面

  读懂中国课题

  【编者按】

  未来中国发展的宏大课题将进一步向前铺展。

  10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课题,首先要读懂中国共产党。

  建党9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数十人党员的革命党,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在这一过程中,党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为解读中国道路的大课题留下了诸多的钥匙。

  透过近年来的一篇篇党报社论,中国共产党留下了解读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继往开来的改革发展蓝图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使命担当之窗口;

  17次修订的党章,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新境界的足迹;

  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机制始终与时俱进。而在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推动科学发展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定会进一步致力于实现决策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

  从党报社论读懂中国课题

  党报社论的另一项重要使命是就一个时期的全局性社会事件进行总结与阐述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海林、特约撰稿叶雨岑 | 北京报道

  “2012,是不同寻常的一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系列改革稳步推进,‘神九’飞天、‘蛟龙’探海等重大创新任务顺利完成……”2012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在名为《奋进在充满希望的中国道路上》的社论中写道。

  在上述社论中,2012年被称为中国十年发展历程的缩影,“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走过了很不寻常的道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必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及每年召开一次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是党和政府部署重要方针、政策和主张的重要时刻。而每次会议召开之后,《人民日报》往往第一时间发表相关主题侧重的社论,向全国和世界传达会议上理解中国发展理念与核心政策的权威观点。

  2002年十六大至今的《人民日报》社论,对党和政府在十年中所做出的重大决策以及关键的社会变革与事件等均有集中陈述。这些重要社论是读懂三次党代会间的国计民生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视角。

  社论关键词成流行语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首次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历史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十六大之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深入传达学习。

  党代会和全会上的新提法往往是党报社论集中阐述的重点,并能很快进入普通民众的流行语中,被长时间广为传述。2002年,“十六大”、“三个代表”和“短信”、“姚明”、“车市”、“世界杯”等一起成为年度流行语。

  而十六大上的另一个全新提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了2003年已经让普通中国人耳熟能详。

  2003年10月召开的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与10年前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遥相呼应,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人民日报》借此刊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证》的社论,就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这一年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那个曾经熟悉的词语“小康”被赋予“全面建设”之后的真正意义。也正是在这一年,党中央展现出的改善民生的坚定决心,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

  2004年,很多人的记忆词汇中除了雅典奥运会上的“翔飞人”,还有一个“执政能力”的概念。当年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专题研究执政能力建设的中央全会,会议通过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决定很快成为学者和普通百姓讨论的热点。

  对此,《人民日报》在社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中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深谋远虑的历史决策,是一项重大紧迫的战略任务。社论传递出的信息是,党明确地意识到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能只靠“打江山坐江山”,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长期执政的最终保证。

  2005年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十一五”规划、“节约型社会”,2006年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主创新”等都是当年全会上重点提及的概念。2007年一批被命名为“和谐号”的CRH动车组列车在中国大地上奔驰,更是让“和谐”和“回家”联系在一起,成为近十年来中国人记忆最深刻的词语。

  2007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针对十七大发表社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奋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最鲜明的词汇,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

  一篇社论一桩大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2006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在名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社论的末尾写道。

  这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随后《人民日报》社论第一时间对和谐社会的概念和原则做了阐述。

  每次全会一般会就重点讨论的一个方面颁布重要决定,重温《人民日报》有关社论,每次全会的核心信息亦跃然眼前。

  如,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每个决定都是党对现实问题准确诊断后深思熟虑的成果,并将对民众普及和深入推进,党报社论就是展开阐释和告知全民的一个重要渠道。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又专门就农村问题作出决定,可见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实现现代化的重视,这是对中国国情的实事求是的把握。”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祝彦说。当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掌握改革开放主动权 推动经济社会新发展》,阐述农村改革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社论与全会部署相辅相成,为铺开农村改革做了宣传前导。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现代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极大地束缚了农村的发展,过去一些政策的延续更无形中加重了农民负担。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将改革的注意力放在农村上,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清楚认识。”祝彦说,正是在此次部署之后,“取消农业税,废除各种乱收费,实行农业补贴,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等直接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仁政’逐步推出,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另一个在党的决议中逐步推进和不断重申的课题是党的建设,这也是《人民日报》社论中的一贯性内容,又在不同时期有新的提法和突破。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并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5年后,2009年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发表题为《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的社论,“一个执政党能不能科学总结实践经验,善不善于坚持和发展这些经验,关系这个执政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反复强调加强党的建设,一是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前所未闻的新事业,必须要求全党同志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二是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挑战,要求我们全党同志必须有清醒的头脑,认识自己;三是党内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腐败现象,暴露出我们党的队伍中存在弊病和不良现象,必须予以警惕与铲除。”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祝彦说。

  读懂不断被重申和强调的核心课题

  读懂党报社论,就能读懂正在中国不断被重申和强调的核心课题。比如2007年十七大上系统阐发的科学发展观,也是2010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再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反腐倡廉建设等相关论述在社论中出现的频率和密度,说明了党对这些议题的重视程度。

  除了新理念和核心任务布置,中央领导机构的人事变动也是社论的内容之一,此外还包括当年的重大社会事件、国内外形势等。

  200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在祝贺十六大胜利闭幕的题为《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社论中,提及“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而为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永葆生机,“一批担任中央领导职务、为党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同志退出了中央委员会,表现了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高风亮节和远见卓识。”

  2002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针对十六届一中全会发表题为《伟大的事业 美好的前程》社论,肯定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向退下来的领导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两年后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胡锦涛同志接任军委主席。全会一致认为,这有利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人民日报》在社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中对此作了专门表述。

  2007年十七届一中全会,胡锦涛同志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党中央领导人的新老更替,社论指出:“从党中央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和高风亮节,全党同志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党报社论的另一项重要使命是就一个时期的全局性社会事件进行总结与阐述。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报告提到,党中央一年多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集中精力办了几件大事喜事,妥善处置了一些急事难事”。对此,《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外媒往往对这样的社论给予高度关注,在外界看来,党报发声对引导中国全社会统一思想和树立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寒潮雨雪袭击北方多地 北京雨雪将持续
  • 体育阿尔滨确认3.2亿收购实德 保证无人失业
  • 娱乐王宝强徐峥遭PS恶搞成雷人情侣(图)
  • 财经浙江楼市领跌全国 温州炒客被套转投实业
  • 科技WiFi逼停深圳地铁或因共用开放频段
  • 博客探访留守儿童陪读村 北京最美的银杏在哪
  • 读书惊艳:实拍新中国的首次选美(图)
  • 教育李亚鹏等谈商学院经历:同学豪车接送
  • 育儿女子因遭家暴闷死3岁儿子后欲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