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家吴俊:我更想要大幸福

2012年11月05日16:31  《小康》杂志

  做生意对于我来说是一件有意思和幸福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个群体其实是在逐步被边缘化。吴俊眼中的“幸福”有大小之分,而所谓的大幸福就是能够自由地呼吸

  文|《小康》记者 谈乐炎 江苏报道

  人物:吴俊

  职业:江苏日进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最幸福的事情:有一双健康活泼的儿女

  最不幸福的事情:很多时候不能自由地呼吸

  “当我们普遍谈论幸福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某些不幸福了”,这是吴俊接受我采访的开场白。

  吴俊身形健硕,气质儒雅,是苏南众多民营企业家里的一员,掌管着120多人的企业,可用他的话说:“我只是做做馒头磨磨豆腐的人家,小买卖。”

  吴俊有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家庭美满,开着名车,住在城市核心地段的大型公寓里,公司经营进入平稳期,父亲在十年前将企业交给了他。在此之前,他在广东闯荡,在一家大型的港资企业里,他初次接触到了企业管理。

  按常理,吴俊应该是幸福的。但他却用“马马虎虎”形容自己的幸福感受,因为“所谓的幸福是动态的,幸福和不幸福总是交叉的。”

  做企业对于吴俊来说,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也是他认为比较幸福的一点。“生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它确实带给我一定的压力,但也在不断改变我对事情的看法,更好地认识自己。”吴俊说。大幸福下,是苦乐参半,相对于身边的人,吴俊不菲的收入足以让他在县级市里过上高品质的生活,但是跟众多民营企业家一样,风险也如影随形,今年上半年以来外贸的严峻形势,使吴俊的企业也受到了一些冲击,几乎每天,他的心脏都被不断变化的汇率考验。

  “我们其实是个正在被边缘化的群体。”吴俊叹了一口气,“时代在变,市场竞争激烈,民营企业经历着不断洗牌、淘汰,国有企业在和我们竞争,民营企业生存的难度越来越大,十年前我一心想把企业做强做大,现在觉得只要维持现状就不错了。”

  作为一个商人,吴俊并没有想象中的诸多应酬,“我主要做出口,和客户联系基本是邮件。”他坦言自己的朋友并不多。

  一双儿女是吴俊感觉幸福的资本,虽然工作繁忙,他还是抽出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对于女儿的教育,他尤其重视,他经常和一个朋友在一起交流育女心得,他认为青春期的女孩需要更多更好的引导,但他从没想过让自己的儿女接班。“我不是很想让他们再做企业,不过这个也顺其自然吧。”吴俊说。

  吴俊喜欢看各种类型的书,并在书中找答案,在他眼里,幸福有大小之分,“小幸福”比较私人化和具象,比如有足够的财富、温馨的家庭,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业,而“大幸福”则是对社会环境的满意度。

  “我认为任何幸福的本质就是能够自由地呼吸。可是在现在这个社会,自由呼吸有些奢侈,比如舆论还是不够开放,企业不能自由发挥,这就让人不能自由呼吸,还有养老问题,在我们国家是个沉重的话题,所以我们很欠缺大的幸福感。”吴俊说。

  因为工作原因,吴俊经常去国外出差,在他印象中,法国是他认为呆着最舒服和最有幸福感的国家,人和人之间那种热情并不刻意和给人负担,是一种自然情绪的流露。“如果自由呼吸是一种常态的时候,就是幸福的最佳状态,而这种幸福不必被刻意提起。”吴俊说。

  (链接)

  健身教练郑雷雷:修行出的真谛

  瑜伽传授者郑雷雷从母亲的病中领悟出幸福的真谛——健康,在她看来,“人在去世的时候带不走的东西都不值得活着的时候去拼命”,她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运动来获得健康

  文|《小康》记者 鄂璠 摄影 |薛涛

  北京报道

  人物:郑雷雷

  职业:易城阳光健身会所操课部经理

  最幸福的事情:家人健康

  最不幸福的事情:失去

  尽管被拍摄也是一件辛苦的“体力活”,但镜头面前的她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在她参与设计和施工的高温瑜珈室内,她穿着精心挑选的瑜伽服,尽管她的形体早已“修炼”得柔如流水,但她依旧认真而投入地用瑜伽修炼者所能展示出的每一个最美的姿态,表达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拍摄间隙,她会和摄影师沟通,“是不是慵懒也是一种幸福?”她问。

  得到赞同的回答后,她端着一个重重的荷花纹白瓷花盆跑了出去,不久后,她抱着那个花盆回到了瑜伽室,花盆里面盛满了水,两朵荷花漂浮起来,格外动人。她轻轻地把花盆放在了地板中央,歪着头想了片刻,便来了个很有女人味的“侧卧休息式”瑜伽动作,而她低头赏花时,眼神中流露出来的尽是率直、温柔、善良、真性情……她已经完全沉浸在了瑜伽这种古老的灵修艺术中。

  室内的灯光被她设计得很柔和,墙面的壁纸上也是一片“荷塘秋色”,又一组“超乎想象”的拍摄完成后,她将自己的身体从休息术里轻柔地唤醒,缓缓地坐起来,对着那张足足占了几乎一个墙面的大镜子,捋了捋乌黑的秀发。

  几分钟后,她调整了几次呼吸、走到瑜伽垫的一端,这次她展示的是被喻为“瑜伽姿势之王”的“头倒立式”!

  她有个好听的名字——郑雷雷,今年28岁的她已经算是个健身行业中的“老教练”了,2004年她就开始学习并教授瑜伽,师从于印度著名瑜伽大师devananda giri,现在她是易城阳光健身会所的操课部经理,事业上颇有成就。

  郑雷雷的“老本行”是中长跑,从小学开始,她就喜欢跑在其他人前面的感觉。工作后,她学过健美操,但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这个项目的教练,便放弃了,之后她练瑜伽,又觉得比起中长跑,运动量太小了,还比较单一。当时对瑜伽的理解还“比较狭隘”的她开始尝试做私教,很快,就成为一家健身俱乐部的年度销售冠军。对她来说,赢得学员们的喜爱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在她的朋友圈里,很大一部分,便是她的学员。

  郑雷雷也是个营养师,每天清晨,她会在一杯温水和自己用豆浆机制作的“营养早餐”中寻找新一天的幸福。她承认自己是个幸福感比较高的女人,尤其是婚姻幸福感。她重视亲情,把家人的健康看得无比重要。

  瑜伽的修炼首先着眼于身体的强健,然后要求身心融合为一,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进入无上完美的境界。而让郑雷雷最终领悟到这一切的,却是母亲的一场大病,去年,母亲病重的那段日子,郑雷雷思考了很多问题。她不断地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

  那段日子像极了瑜伽的修炼——修持者逐渐深化自己的内在精神,从外到内,从感觉到精神、理性,而后到意识,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现在,母亲健康了,郑雷雷也更加成熟了,她刻意放慢了赚钱的脚步,给自己停了一年的课,去尝试一种新的“修行方式”——学中医。

  去年郑雷雷通过考试得到了在北京中医学院学习的机会,最近,她开始尝试将博大精深的中医与瑜伽运动相结合,由她亲自编排的经络瑜伽课程马上就要开课了,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中,作为瑜伽传授者,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瑜伽运动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得真正的幸福。

  城管队员马风慧:幸福来自儿子的崇拜

  每天傍晚,马风慧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四岁的儿子都会用崇拜的目光迎接身着制服的父亲,这是马风慧一天中最为幸福的时刻

  文|《小康》记者 谭畅 |摄影

  薛涛 北京报道

  人物:马风慧

  职业:北京西站城管分队队员

  最幸福的事情:自己有一个小家,有爱人,有孩子,老家的老人都很健康。虽然城管听起来不像公检法那样好听,干的活也很琐碎,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忠实地履行了我们的职责,感觉还是很欣慰的

  最不幸福的事情:执法过程中不被公众理解

  “地图地图,一块钱一张……”循着吆喝声,城管队员马风慧不疾不徐地走到北京西站北广场的公交站牌处,站定,一束炯炯有神的目光投过去,已过中年的小贩就羞答答地把一沓北京地图插进了黑色皮夹克里。“我们同他们天天打游击。”马风慧说。

  这位来自山东滨州的城管队员,正直、谦和、条理分明,这样的性格与他十几年的军人生活有很大关系。2006年,时年32岁的马风慧从部队转业,到北京西客站城管分队工作。

  在长达六年的城管工作中,马风慧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指路,“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北京西客站地形复杂、人流量大、流动人口多的特殊性决定了该区域城管队员接受问询的次数比其他分队多得多。马风慧和他的同事们曾经计算过,每位在岗的城管队员平均每分钟会接受三到六次的询问。

  由于西客站的客流多发往中西部地区,旅客的消费能力整体偏低,故小商小贩主要售卖盒饭凉皮、卤鸡腿鸡蛋、纪念品、地图等物品,他们没有固定的经营地点,也没有工商部门审批的营业执照。针对这样的商贩,马风慧就开始和他们“打游击”了。“前几次一般不没收他们所经营的物品,通常是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然后劝其离开。”

  当然,做城管的,不可能没有遭遇过暴力抗罚。马风慧的应对手段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今年春天,马风慧处罚了一个名叫郭三江的卖凉皮的东北小伙。起初,是郭三江的妈妈卖凉皮,儿子看到母亲挣钱了,也辞掉工作到西站来卖。在多次劝离未果的情况下,马风慧扣下了他的小摊。这时候,郭三江发横了,他拿起菜刀梆梆梆剁黄瓜向我示威,剁完了就冲着我要开始砍了。”马风慧说。

  “这时候我还真没胆怯。”马风慧说,“‘你现在是否非常激动?咱能不能平静一下?你多大了,告诉我。’——我要先让他降降温。接着我说,‘你年龄不大,父母养你不容易,你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吗?放下东西,我们先聊聊人生……’谈通了以后,我就狠批了,‘你还是个男人吗?这么点小事值得拿着菜刀挥舞吗?你对得起你母亲吗?冲动是魔鬼……’”最后,郭三江在马风慧的教育下认识到错误,愉快地接受处罚。

  不过,这样的冲突在西站毕竟少见,在动辄三四十万人流量的北京西站,疏导旅客,维护秩序才是西客站城管分队的主要工作内容。

  每天傍晚,马风慧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四岁的儿子都会用崇拜的目光迎接身着制服的父亲,这是马风慧一天中最为轻松幸福的时刻。虽然城管在罚没小贩不法商品的时候会被公众不理解,虽然在指路结束后常常会得到“谢谢警察同志”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回应,但是,马风慧认为,自己的价值已经实现了。

  摊主弓俊红:拥挤的日子最幸福

  一家五口挤在12平米地下室里的日子,是弓俊红这么多年来最幸福的时光。她期盼着,见识过“大世面”的孩子们,最终跟农村孩子不一样

  文|《小康》记者 谭畅 北京报道

  人物:弓俊红

  职业:北京东城区西罗园菜市场粮油摊主

  最幸福的事情:每个假期孩子们来北京,一家人挤在一起的日子吧

  最不幸福的事情:最不幸的肯定就是一家人分离了

  深秋的白天越来越短,下午六点天就黑了,喧嚣了一天的北京东城区西罗园菜市场慢慢安静下来。

  弓俊红和她不爱说话的丈夫老白开始收拾位于菜市场西南角的粮油摊位。他们一个清扫地下散落的米面,一个用硬纸壳把食用油和散装的米和面遮挡起来,不时,还有三两个相熟的顾客路过摊位,弓俊红笑着和他们讨价还价,最终都愉快地成交。

  六点五十,摊位刚刚收拾完毕,菜市场的灯就像约定好了一般,啪啪啪的熄灭了,小贩们相继拉下自家的门帘,刷刷刷一阵刺耳声过后,菜市场陷入了沉寂。这对夫妇默契地走出菜市场,家里,17岁的大女儿白雪已经做好了饭菜。

  这家人来自山西文水县,村庄曾经出过名震全国的刘胡兰。不过,这看起来与他们也没多大关系。夫妇俩1999年来北京打工,把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留在了老家。他们从最初的卖鸡蛋到现在卖米面油,卖的东西变了,但居住的地方却没有变,那是这座城市数百万外来人口的居所——地下室。

  他们住得离菜市场不远。小屋12平米,一家三口挤着。厕所和厨房都是公共的。每天晚上,弓俊红和白雪睡床,老白就把白天靠墙竖立的旧门板放平,睡在上面,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一年。一年前,在老家念书的白雪中考落榜,在爷爷奶奶的“读书无用”声中,白雪放弃了复读。“我觉得孩子怎么也得上完高中。你说我们当父母的,在外面挣钱受累,就是让他们学习的。”提起女儿退学的事,弓俊红脸上写满沮丧,“像我们农村人,想有个好出路,不就得靠读书吗?像我们这样卖苦力出来,这叫什么呀?”

  二女儿在县城初中数一数二的成绩,是寡言少语的老白跟邻居炫耀的唯一资本。

  在北京生活了十三年,他们也试图融入这座城市:每个假期都把儿女接过来一起生活,弓俊红认为,她那见识过“大世面”的孩子们跟农村孩子不一样,“大方并且有礼貌”;几年前,他们还动过把三个孩子接来北京上学的念头,一位老主顾曾答应帮他们联系东城区的一所学校,费用能够便宜些,但思来想去,弓俊红认为,三个孩子一起过来会吃不消,更重要的原因是,读完了中学,到了高考时还是得回到故乡。

  今年暑假,弓俊红的二女儿和小儿子再一次来到北京。白雪带着弟弟妹妹去清华和北大玩了一天,这个细节让夫妇俩的内心燃起希望:“只要他们愿意读,我们说什么也要供下去。”

  一家五口挤在12平米地下室里的日子,是弓俊红这么多年来最幸福的时光。这十三年,他们跟老家的亲友渐渐疏远,也没有和北京的邻里熟络起来;他们几乎没有社交圈子,只有老主顾能说几句话。他们夫妇内心也在盘算,再过一两年,钱挣得差不多了就回老家种地。“归根结底,这城市不是属于我们的。儿女不在身边,这日子没意思。”弓俊红说。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寒潮雨雪袭击北方多地 北京雨雪将持续
  • 体育NBA-霍华德28分科比15+8湖人首胜
  • 娱乐王宝强徐峥遭PS恶搞成雷人情侣(图)
  • 财经浙江楼市领跌全国 温州炒客被套转投实业
  • 科技WiFi逼停深圳地铁或因共用开放频段
  • 博客探访留守儿童陪读村 北京最美的银杏在哪
  • 读书惊艳:实拍新中国的首次选美(图)
  • 教育李亚鹏等谈商学院经历:同学豪车接送
  • 育儿女子因遭家暴闷死3岁儿子后欲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