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届领导将筑中国梦四重奏:大国财富文化幸福

2012年11月13日10:2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第43期封面 瞭望东方周刊第43期封面

  中国梦 正能量

  编者按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有一个有别于‘美国梦’的‘中国梦’吗?因为,如果下一届政府带给中国正在兴起的中产阶层(3亿人,到2025年预计将增至8亿人)的憧憬与美国梦(大型汽车、大房子、大家都吃麦当劳的巨无霸)一样,那么人类将需要再有一个地球。”

  这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媒体人之一托马斯·弗里德曼不久前撰文时的发问。

  在未来20年里,3.5亿中国人将迁移到城市。中国将兴建5万栋新的摩天楼和170套新的公交系统。中国最终将有12个总人口超过6000万的超级大都市。这些数据让世界震撼,甚至恐慌。

  中国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未来,未来的中国人应该过上怎样的生活?

  看上去很美的“美国梦”背后是惊人的、不可复制的资源消耗,然而意识到“美国梦”存在危机的中国人就必须把舒适的住房、方便的交通以及其他种种人类普遍认为的享受从自己的未来中划掉吗?答案显然不是是非对立,非黑即白。

  实践中,“科学发展”这一蕴含中国智慧的战略思想已经成为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基于此,公平合理地分享增长成果是中国增长的应有之义,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尊严与幸福是中国社会的和谐前提,对资源取之有道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和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关键词,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基础深入这一代中国人的内心。

  人类文明史中将必定会有这样一个篇章,记载着融合人民致富憧憬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中国梦”,它是这一代中国人给子孙后代的宝贵传承,也是给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正能量。

  “中国梦”四重奏

  “在现代形式上,中国以其极显著的影响力开始变成一个很有能量的强国”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海林、特约撰稿何琴 | 北京报道

  2012年11月8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说,这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人民日报》就大会开幕发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社论,评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过去十年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精彩答卷,“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十八大将为未来十年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绘制一幅怎样的梦想蓝图?各界期待殷切。

  不久前,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就曾在报纸上撰文表达了对“中国梦”的期待。他写道,“在新一届领导人即将主政的十年里,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在他看来,新一届中国政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大规模的农村-城市移民、令人窒息的污染和环境破坏等,“调和这一切的唯一方式,就是推出一种新的‘中国梦 ’,融合人民的致富憧憬与更可持续的中国。”

  事实上,历经磨难的中国人从未失去梦想,过去十年的中国就是在不断地践行梦想的过程中发展至今的。

  而梦想背后是一个更复杂的中国。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到中国现状时说:“现在有三个中国。一个是数字中国:高速、高铁、高楼、GDP、国家实力、外汇储备和富豪榜;一个是网络中国:很多人不快乐,郁闷、愤怒、骂娘;还有一个是身边的中国:也就是每个人每天过的日子,相比从前,确实好些了。只有三个中国叠加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一个中国。”

  自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年间,中央针对现实问题又提出和完善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回眸十年,中国在国家梦想、百姓的社会梦想和个体的梦想上是如何对接的?展望十年,新一届政府将继续如何平衡不同层面的“中国梦”,以实现崭新十年的宏图伟业?

  大国梦,责任与担当

  19世纪的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曾说,中国人是一个“永远停滞的民族”。时至今日,这个不确切的判断早已被事实击碎。

  仅在2002年之后的10年里,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难以数清的梦想。“在现代形式上,中国以其极显著的影响力开始变成一个很有能量的强国。”著有《寻路中国》等当代中国三部曲的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这十年,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从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到第一艘航母交付海军,无数辉煌时刻已经被世界铭记。

  在何伟看来,在许多领域已经实现梦想的中国应该决定自己的未来定位,“除了富强人民和统一祖国等国家层面的考虑,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是应有之义。”何伟说,美国曾梦想致力于全球范围内的民主、自由和繁荣,“这样的美国梦带来了好的和不好的效果。二战后美国有了一个宏大的目标,重建欧洲,这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做法。但是伊拉克战争和越南战争又都是具有危害性的大错误。”

  中国在逐步实现强国之梦后的世界定位是很多国家十分在意的,西方对过去十年中国取得惊人成功的反应是混杂的,中国模式拯救论与中国威胁论相继被外界鼓吹和散布。

  据新华网2012年初报道,少数西方媒体发出一种论调,称“中国未来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地区安全问题而非经济层面”,中国的崛起可能会“造成地区和世界的不稳定”,比如美国智库、知名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就将中国列为2012年全球十大风险之一。

  中国不但不构成地区安全的风险,反而是促进地区稳定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在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的情况下,中国同周边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全面推进,在引领和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示范效应”,对抵御全球经济风险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不过更多人认为中国在国际上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法国人民运动联盟第一副书记、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今年10月份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对于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都有所期待,“中国在未来全球治理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随之中国拯救世界经济的期待成为世界舆论的重要话题。事实上,在外界对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复杂期待中,中国早已主动扮演着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角色。

  201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发表演讲中宣布,中国将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信托基金捐款600万美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项目和活动等;安排2亿元人民币开展为期3年的国际合作,帮助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等应对气候变化。

  伴随着强国之梦的实现,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认同感也在不断增强,随之夹杂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也时有浮现。

  2012年9月中旬,北京、广东、武汉等地出现反对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的民众抗议活动,其间出现的打砸等非理性抗议行为令国人开始痛思应该如何爱国。

  对此,何伟认为,对于美国来说,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风险,即民族主义在梦想中的分量,“现在有一种狭隘甚至有害的民族主义思想,而且还未完全认识到极端民族主义的危险性。”他认为,这个问题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也应注意。

  中国显然意识到了自身力量强大之后所引发的外界担虑,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在国防力量上的崛起。在十八大开幕式的报告中,胡锦涛明确表态,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胡锦涛表示,中国将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财富梦,实现与超越

  半个世纪前,中国提出“超英赶美”之梦,国际上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这个梦想在经济领域用数字铸成现实。

  2011年2月14日,中国以58786亿美元的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华尔街日报》用“一个时代的结束”作为文章标题,来形容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国内一系列数据也印证了《华尔街日报》的说法。2010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国家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外商直接投资世界第一。

  跨越实现的背后从来都是步步踏实。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1987年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战略部署,目标再次刷新。

  2007年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又赋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丰富的内涵,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意味着中央对于物质梦想的实现有了更深层的把握,即不能仅是单纯追求经济和财富量的增长和扩张,而是要使发展变得可持续。

  早在2004年12月3日,胡锦涛就已有相关表态:“多年来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消耗资源和增加污染的较大代价,这在某些方面已经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必须改变粗放型增长的路子。”

  由此,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加深,并最终在十七大上得到了系统阐发。十七大提出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等“三个转变”就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建设领域的一个体现。

  中国人的财富梦,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只能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去开辟新的路径。

  环境保护的议题也因此一再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是对于单纯的物质梦想的超越。2012年7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再次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之梦融入了中国“全面小康”的愿景里。

  文化梦,构筑与重建

  当美国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GDP超越日本是“全球经济的一座里程碑”时,中国政府和民间却表现淡定,甚至普遍认为这个比较“意义不大”,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中国在实现世界强国的梦想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网络上有人感慨道:“继续卖力地生长吧,离参天大树还远着呢”。

  冷静是理性的体现。如今的中国人愈发意识到,物质梦想的实现和超越之外,精神梦想的构筑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砝码。

  早在2004年9月19日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就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除了在经济上的要求,和谐社会对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定义。

  近年来各种令人震惊的道德滑坡事件不时出现,道德重建成为最引人关切的议题。从“小悦悦事件”到“扶不扶老人”的大讨论,多起公共事件引发中国人反省社会公德。与此同时,以公共卫生和安全事故为主的负面事件又不断冲击中国人的价值观。

  重建道德、重塑价值观是政府和民众都绕不开的焦点。就在“彭宇案”发生之前的一个月,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此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要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培育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正是在这次全会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被明确提出,且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2012年10月11日晚7时,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民网发文称:“这是慰藉,是证明,也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新起点的开始。”

  中国作家获奖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而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建设仍然是未来十年摆在新一届领导层面前的深度课题。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中国”的梦想将深入到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文明信念里。

  幸福梦,保障与实现

  “眼下中国人梦想的最主要部分仍是物质上的为主,而精神方面最重要的梦想我认为是教育。”何伟说,这是很自然的,在个人人生梦想的实现道路上,中国教育比美国教育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中国人对于教育有更高程度的认可和尊重。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这点。2011年4月29日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透露,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文盲率仅为4.06%,每10万居民中受过大学教育的有8900多人,而10年前只有3600多人。

  “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之后,中国人会更渴望对自己国家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一番评价。”何伟认为当人们生活得更加富有,也能够住在他们想居住的地方,做他们喜欢做的工作,和他们喜欢的人结婚,这种自由最后会关联到其他主题,“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人逐渐对政治参与和发表言论感兴趣。”

  对于群众在政治权利上日益高涨的诉求,政府早有坚决的表态。

  十七大报告中曾提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表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民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

  正在召开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在开幕式报告中指出,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除了“民主中国”的梦想,相比十年前,中国人在物质生活和各种社会保障方面均有了显著改善,更多的人离幸福梦想已近在咫尺。但正如2012年9月14日发布的中国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所指出的“中国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仍有一部分社会成员,未能同步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成果。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 “下一个十年改革的重点之一应是权力制约问题和社会分配问题。”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做蛋糕”与“分蛋糕”如何相辅相成,怎样能使老百姓更多地受益,“以及怎样制约权力,建设成熟的公民社会,都是新一届政府应着重考虑的。”

  胡锦涛在十八大开幕报告中提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未来十年,“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式的中国人的幸福之梦,已被郑重承诺。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住建部:房产调控还没想放松 十八大专题
  • 体育NBA-湖人弃禅师!4年合约签德安东尼
  • 娱乐郭晶晶大婚祈愿 银幕热吻 秀钻戒
  • 财经王石婚变爆料者曝光 称是为大家高兴高兴
  • 科技微软Windows业务主管离职
  • 博客钟楚红:封面写真(图) 吉林突遭暴雪(图)
  • 读书悄然隐身:历史上不为人知的女叛徒
  • 教育为当北大硕士连考9年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在职护士涉嫌非法进行节育手术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