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全面小康社会”的方式?

2012年12月12日10:34  《小康》杂志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新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他率领新任政治局常委包括吴邦国、温家宝等八人与记者们见面。港澳媒体以“胡温新政”来称呼这届中央领导层,以至于连新华网、人民网的论坛上也都经常出现这样的字眼,人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观察着新任中央领导集体的表现。

  当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首次突破1000美元。事实上,像深圳、苏州这样的城市,在这一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4000美元。

  十六大报告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员令,事实上也把这一目标的实现时间锁定在20年。政治观察家们发现,在这个报告中首次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同“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为后来胡锦涛提出“和谐社会”埋下了足够的伏笔。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这一年年底却颇为忧虑地提醒到,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美元以后是一个关卡。他发现,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美元后,国家发展趋势会分化为两类:一类国家,如新加坡、韩国,人均1000美元后继续2000、4000往上发展;另一类,如拉美等地的国家,人均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就停滞不前。

  统计数据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迅猛发展的时候,同期世界上有16个国家的人均GDP曾跃上1000美元门槛,但到2002年时仍能成功地保持在1000美元以上的只有7个。

  城市建设、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社会建设、利益调配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都需要得到深入解决。正是看到了面对的巨大挑战,在2003年和2004年,胡锦涛在两次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两个重大思路,一为科学发展观,一为和谐社会。

  这两大理论创新随后也被有机融入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总体框架中去。

  这一年的年初,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开始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

  中央党史研究者们发现: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的动员讲话中,胡锦涛首次阐述了他的发展观:“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

  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科学发展观”全新亮相。

  这一决定,抓住了现实中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也重新校正了官员们的政绩观,以此全新驱动了此后十年中国增长模式的转变。显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因此,胡锦涛在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出“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同一年,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创办《小康》杂志。2005年,《小康》杂志联合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推出中国全面小康指数,逐月发布,从饮食、消费、公共服务、生命、生态、居住、平安、信用、教育、休闲、幸福、综合等12个方面全方位记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

  倒计时中的“小康国家”

  “穿着蓝西装系着红领带的胡锦涛,在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呼吁确保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惠及更多人。”美国《华盛顿邮报》如此描述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时的情形。

  2007年全国人均GDP达到了18934元,比2000年的7858元增长1.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5%。得益于东北振兴、西部开发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大幅提高。而广东、江苏等地的全面小康综合评价指数都已经接近90%,有望比全国提前七八年实现全面小康。

  在十五大报告中,“小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十六大报告时,“小三步”的第二步目标,被明确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在十七大上,胡锦涛为实现小康社会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目标、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些新的目标和要求,在2008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又被胡锦涛言简意赅地归纳为:“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布局,逐渐从原来的四个方面扩展为五个方面。这一战略调整在十八大上被进一步全面阐述,形成了 “五位一体”的新框架。

  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十五大、十六大以及十七大上都曾经提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此进入倒计时阶段。

  2010年中国GDP达5.9万亿美元左右,首次超过日本(约5.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期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而同年度日本人均GDP为42983美元,中国人均GDP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

  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明显。新的目标要求两个翻番,意味着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38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000元。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仅为71.4%,与东中部地区差距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面临诸多阻力和挑战。十八大报告并未讳言这一点,而是具体指出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6大困难和问题。

  通往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后一程该如何走?胡锦涛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个小康国家由远及近的过程,正是重新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过程。可预见的是,未来的十年,甚至未来的百年之中,在全面小康建成之后,我们还将赋予“小康”更多的内涵。而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现代化之路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古代“小康”概念

  小康概念,出自《礼记》礼运篇大同章(通常简称“礼运大同篇”及“小康篇”)。

  “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康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

  小康的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注:(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现代“小康” 历程

  1979年12月邓小平首次用“小康”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的发展前景,也是第一次用“小康”代替此前“四个现代化”的提法。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上,胡耀邦在报告中宣告: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把“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确定为九十年代的基本任务之一。

  1992年10月  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回顾了改革开放14年来取得的成绩,指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

  1991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把“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达到小康”作为1991~2000年发展总目标的重要内容。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2010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

  1997年11月中共十五大提出现代化建设“小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称

  “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2000年6月中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并强调这将成为第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做出结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01年7月建党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宣告:“十二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002年11月  中共十六大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召开,胡锦涛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胡锦涛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是迄今为止对全面小康社会描绘最为详尽的蓝图。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习近平: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 体育U22国足0-1韩国 中超-徐亮宣布加盟申花
  • 娱乐阿娇首谈韩国男友:他的真诚和风度吸引我
  • 财经茅台请求监管部门抽检塑化剂
  • 科技传工信部酝酿APP备案制 被指操作性不强
  • 博客民国一块大洋能买什么 抗战老兵嚎啕大哭
  • 读书莫言授奖词:他以俏皮口吻揭示阴暗面
  • 教育00后微博求爱惹争议 校规该不该禁早恋?
  • 育儿北京一计生办被问简化准生证:到这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