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的罪与罚

2013年02月25日11:17  廉政瞭望

  文_本刊记者   刘兰

  罪:没有人是无辜的           

  重口味事件就像精神鸦片,悄然攻破中国人戒备森严的神经,渗透到五脏六腑,从里到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性和习性。曾经温润如玉的中国人如今变得重口味,而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

  恶补型:失去的美好

  学者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一千多年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让中国社会形成一种平和而不尖锐,稳重而不激进的精神气质。

  然而,审视当今,却惊觉重口味已氤氲弥漫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连代表社会精神坐标的知识精英也难独善其身。大学教授掌掴八旬老人,专家学者也如泼皮骂街,真的是“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吗?

  一般而言,重口味并不就是恶,喜欢围观重口味也只是一种个人的恶趣味。但满目重口味,却让人看到人性的疮痍。

  重口味的泛滥,源于社会伦理之堤的崩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遭遇千年之变,人心亦然。在风云激荡的百年时局变革大潮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几经扬弃,几番沉浮,在文革十年中被连根刨起。这当中,守护社会人心最后篱笆的人伦亲情,也被当作旧礼教踩在脚下。

  人心的野兽被释放出来,儿子殴打父亲、老婆揭发丈夫、朋友落井下石、人与人斗成一片……社会在流血,人心在流泪。整整一个时代,被打上了破坏的重口味标签;文革的精神后遗症,今天仍未消除。

  建设比破坏艰难百倍千倍。人们在精神上打破了神坛,却失去了信仰的支柱,开始解构一切,走入了文化荒漠。众声喧嚣之下,重口味趁机抢滩入驻。

  消费型:精装的纵欲

  商业文化让现代人进入一个刺激肾上腺素的时代。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把我们的文明称为“激发情欲的文明”。如今商业时代所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似乎佐证了这一点。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娱乐圈,总是刺激感官,重视官能享乐,诉求欲望本能,消费至上,娱乐至死,带有浓重的商业文化气息。

  充斥在荧屏上的电视剧,纷纷加入了“雷”、“虐”、“黄”等各种调剂,从情节到台词,口味都在持续加重。《新还珠格格》的台词、《新水浒传》的床戏,都是以重口味为噱头。甚至在今年春晚上,也出现了“找力宏”这样的疑似重口味。

  在唯利是图的刺激下,重口味似乎正成为名利双收的捷径。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如今创作者都倾向于给观众提供更大的刺激和快感,让观众的欲望不断膨胀。表象的背后,不过是一种“精装的纵欲”罢了。最后,商业文化营造出的重口味取向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心理写照。

  而人们就像那只青蛙一样,在商业文化营造出来的重口味环境中不断被“温水加热”,逐渐适应,渐入“+”境。中性早过时,伪娘昨日花,重口味1.0、2.0版本不断升级,变本加厉地袭击大众。

  泄愤型:以毒攻毒的狂欢

  “今天你鸭梨山大了吗?”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已经成为一句时尚问候语。

  现代人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时时被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问题困扰,被贫富差距所刺激,人们烦躁不堪,进而衍生出不安全感、无归属感,压力倍增。纾解压力的一种方式,是寻求重口味“以毒攻毒”,转移注意力。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上的重口味更加肆无忌惮,成为重口味最主要的集散地。2012年,中国网民达到5.64亿,据统计,其特点为3个60%:约60%未婚,约60%年龄在25岁以下,约60%月收入2000元以下。期待高学历低、想法多能力薄、年纪轻阅历浅,轻浮躁动,抑郁难伸,重口味成为他们情绪的一种宣泄排解。

  哲学家阿多诺说:“冲破文明外衣的社会资讯对于需要宣泄情绪的公众来说,永远就像公交司机的假日。”在没有现实约束的虚幻世界,人生失意的网民时刻怀有假日狂欢的热情,而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特征更容易营造猎奇、怪异、极端的重口味氛围。

  罚:我们都是受害者

  重口味事件层出不穷,貌似一出出滑稽剧目,日益挑战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套句网络用语,叫做“毁三观”。

  价值观扭曲

  长期重口味事件的熏染,难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尤其是青少年,缺乏辨别力和自制力,深受重口味危害,价值观极易被扭曲。

  现在的青少年是鼠标一代,他们是新技术时代的宠儿。伴随他们长大的是《杀手雷昂》、《碟血双雄》等血肉横飞的电影和《反恐精英》、《生化奇兵》等枪林弹雨的网络游戏,暴力美学被肆意宣扬。对于从小接触网络的年轻一代人来讲,往往容易迷失自我。

  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作案手段残忍。一些人作案之后语气镇定、表情冷漠,仿佛觉得别人的生命很轻贱,杀人或死人都不是残酷的事。

  有资料显示,中国的自杀率逐年递增,每两分钟就有9人自杀,成为全球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青少年自杀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的是因为没考好怕挨骂,有的是因为在学校挨了批评,轻易地选择跳楼。似乎那仅仅是轻轻一跳,而不是放弃自己生命的惨烈。

  对待生命如此,看待情感时亦然。

  传统社会,“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简单含蓄的思慕之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平实淳朴的相守之约;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是淡雅恒久的相处之道。

  在今天,为了一套房产,亲人对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富豪征婚如同选秀却应者如云;打着自由的旗号,一夜情者自我安慰性与爱可以分离……传统的价值观如同被蚜虫爬过的叶子,苍白的斑纹侵蚀着曾经的翠绿。

  正如鲍德里亚所说:“价值消失了,灯光消失了,我们处于生产的尽头,我们处于别人的舌尖。”

  是非观颠覆

  在这个重口味的时代,传统的是非观受到挑战。

  近来,重庆不雅视频案的剧情精彩不断,当赵红霞进入公众视野时,瞬间变成备受网民追捧的反腐奇女子。在网民的调侃中,嫌犯的“以睡反腐”俨然被描绘成了“荆轲刺秦”式的壮举。

  在全民狂欢的重口味时代,人们极易美丑不分、混淆是非。官员情色事件一曝光,网民搜出艳照,还要高呼敢不敢多露一点?苍井空也能引来万人追捧。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是非标准遭受严峻挑战,人们越来越举“重”若轻。

  如此而来,人们会自然而然地降低底线,有意无意地纵容为恶。好像没有酿成恶果,就不足以博取同情。没有兰考大火,唤不起对孤儿的关注;没有富士康十连跳,唤不起对工人境况的关心;没有雾满京华,唤不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没有艳照刺激,唤不起对贪腐官员的追究。

  如果一个社会失去底线,什么都会发生。没了底线,被禁止的毒奶粉会重出江湖,学者会弄虚作假,官员会贪赃枉法,医院会草菅人命,各种极端的重口味事件会层出不穷,加速社会分化,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碎片化。

  理性观蒙蔽

  重口味充满放纵的激情与膨胀的欲望,极易蒙蔽人的理性。

  梁漱溟曾说:“观察他人,或反省自家,当其心气和平,胸中空洞无事,听人说话最能听得入,两人彼此说话最容易说得通的时候,便是一个人有理性之时。”而在喧闹的重口味中,人们很难保持心气平和,更难以客观态度来认识、分析和判断。

  有人仇官,就把所有官员看成贪官污吏;有人仇富,就怀疑所有富人都为富不仁;有人受到一点不公,就认为这个世界一团黑暗……

  如今的网络反腐,也必须警惕陷入一种重口味的陷阱。过于劲爆的花絮,喧宾夺主,却掩盖了核心问题。任其放纵下去,网络反腐之路将会越走越窄。

  而在重口味的氛围中,意见会出现极化。狂热分子们以反日为名,打砸店铺,甚至伤害同胞;反对垃圾焚烧的骨干,一旦开始理性对待,就被指责为叛徒……重口味的倾向总是带来情绪化的表达,而情绪化无益于事件的解决和发展。理性才是王道,更是通往制度理性的必经之路。

  摩登时代的诗意栖居

  文_柒月

  200年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写出“人,充满劳绩,但仍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的诗句。拥趸者们纷纷紧随其后,竭力阐释属于自己年代的“诗意栖居”。200年后,我们的时代如此热衷于重口味,辛辣刺激、猛烈奇异、光怪陆离,全都生冷不忌,却将理想情怀、文明礼仪忽略一旁。在重口味的掩盖下,现代人的“诗意栖居”似乎遥不可及。

  被唾弃的不是“真善美”

  在今天,让一个人承认自己重口味比承认信仰“真善美”要容易太多了。微博上,随处可见80后们将自己描述成“生猛”、“神经质”、“强迫症患者”;90后们则顶着“暴力控”、“非主流”、“偏执狂”的头衔沾沾自喜;就连自恃持重的60、70后们,也不乏诸如“闷骚”、“腹黑”、“纠结”等新锐用语。这些看似贬义、略带重口味的关键词,被现代人奉为个性与新潮的风向标。

  这是一个热衷自嘲与调侃的时代,类似真善美这种仿佛来自远古、泛着“古董”味的词汇,早已不再受到大众的青睐。你可以恭维他人高富帅、白富美,也可以戏谑别人是男屌丝、女屌丝,甚至攻击人家矮穷挫、土肥圆;可你要是说别人真善美,就会卡在赞美和贬损之间尴尬着,顶多被当成一个冷笑话罢了。

  事实上,被现代人唾弃的并非真善美本身,只是这个带着“玛丽苏”光环的符号而已。说到真善美,你会想到什么?存在于历史中那些脸谱化的伟大人物?儿童读物里堆砌成山的王子和公主?狗血连续剧里被人出卖还帮着数钱的女主角?是的,真善美就是这样“沦落”的。我们鄙视的,不过是被标签化了的让人一联想到就顿生反感的一个个词句。

  你可能会在听到学习雷锋的号召时大呼老套,但是却在庸常的生活中无比自然地践行着:公车上让座、工作中拼命、生活很乐观、朋友常互助。一一比照下来,连你自己都会惊讶:我居然就是传说中的当代活雷锋?你也可能在听到“最美××”的时候大感无趣,但是如果换成了“××哥”、“××姐”的事迹,你就开始深受感动,乃至捐钱捐物。

  我们不喜欢将这个时代的美好细节和积极态度归纳为一个个僵化的标签,并不代表我们唾弃美好的事物。我们感到失望的,只是缺乏创意的称谓和表达。毕竟,我们早已不再是端坐在夫子的胡须前,遵从诗书礼记的“君子”,却是嬉笑怒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张扬文明的“好人”。

  精神感召大于个体关注

  常逛天涯(论坛)的人都知道,天涯er们大多是重口味。但是去年天涯回复最多的热帖,却是“抗癌漫画家”熊顿的故事。这个乐观到不可思议的姑娘,用充满正能量的漫画击败了各种标题党、吐槽文、曝光贴、愤青楼。

  这是否说明了,重口味只能风靡一时,积极的态度、向上的价值观才会“万载荣光”?

  当然,和熊顿一样偶然成名的“红人”还有很多,他们或机智或正义或感人或煽情,却都用正能量感染着无数“粉丝”。于是,我们知道了一个叫做吴恒的大学生,他一边读着食品安全事故的报道,一边着手建起“掷出窗外”的食品安全网站;我们认识了青岛姑娘潘琦,她因为可能失去自己热爱的一块公共草坪,就向政府的“增绿行动”宣战;甚至身为流浪汉的“微笑哥”,只是仰头45度看了看烟花,也成了我们心中幸福的化身。

  身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也许已经不再以光芒四射的个体为偶像,但平凡的人物、温暖的细节,却足以让我们铭记于心、感同身受。而一旦我们感知到了人性的温度,便会受到种种精神的感召,并在微博转发与情义相挺中将自己也默认为其中的一份子,把共同认可的文明细节放大并扩散。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中铁隧道逾百名员工打砸抢烧云南村庄
  • 体育欧联-切尔西绝杀惊险晋级 国米总分5-0
  • 娱乐郭晶晶素颜护肚显孕味 霍启刚护航(图)
  • 财经酒鬼酒塑化剂余波未平获省长质量奖遭疑
  • 科技谷歌发布高端触屏笔记本拟与苹果竞争
  • 博客北电艺考明星脸(图) 台湾看病经历(图)
  • 读书揭秘:民国被搅乱的春节吃不上汤圆
  • 教育吐槽90后女生恋爱起步价 你拖后腿了吗?
  • 育儿手掌大早产儿挑战极限已存活11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