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和他的班底解析:新政“法”字当头

2013年03月22日09:51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第604期封面 中国新闻周刊第604期封面

  总理和他的班底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的“政治年”。继去年秋天中共十八大产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之后,今年初春的两会上,人大、政协、高检、高法领导层相继完成了新老交替,而行政体系中的国务院新班子也浮出水面。

  中国新的一轮权力更替,至此尘埃落定。

  作为中国领导层中排名第二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角色尤其令人关注。新科总理和他的班子,甫一亮相便体现出平实而鲜明的作风,且透露出强烈的改革意愿。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走到一个关键时刻。用学者郑永年的话来描述,中国的改革正在与社会的变化赛跑。言下之意,处在2012-2020战略机遇期最后7年的中国,改革难度加大。时间紧而任务重,这将是摆在新政府面前的最大难题。

  李克强说,改革进入深水区后,“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他也宣示,“再深的水我们也得,因为别无选择”。

  新总理亮相

  在全世界瞩目之下,新科总理在首场记者会上,以他“得体的表现”和“平实而真诚的言辞和气质”,赢得了普遍好感。李克强在记者会上提出政府减支、深化改革等具体措施,令人对新政怀有期待

  本刊记者/王全宝

  “在我个人的经历,在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面对全世界,作为中国国务院总理首次亮相的李克强如是诠释自己的人生感悟。

  3月17日上午10时30分,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后,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携四位副总理张高丽、刘延东、汪洋、马凯会见中外记者。

  前几任国务院总理首次中外记者招待会,几乎都是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

  有细心观察者发现,在大厅,地板与主席台之间是斜坡铺就而成的,这被解读为每届新任总理的“上坡路”,亦即要努力“爬坡”之意。

  “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

  “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没有过多的套话,李克强的开场白简单明了。

  观察人士分析称,在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说“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与同一天在人大会议闭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有呼应之意,预示依法治国理念高度一致。

  整个记者会上,李克强表现放松自如,语言朴实中不失幽默和机智。作为法律专业背景出身的官员,他多次运用法律术语,这一点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回答美联社记者有关“黑客攻击”有关问题时,李克强回应称,“刚才你说的话我怎么有‘有罪推定’的感觉啊?我想我们还是少一些没有根据的相互指责,多做一些维护网络安全的实事。”

  此外,在回答记者有关反腐问题时,李克强还提到了“公职”一词。

  “‘忠诚于宪法’‘对法律的敬畏’‘有罪推定’‘公职’等词从国家领导人口中说出,令人感觉很亲切,很职业。”一位观察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评价。

  李克强是第一位出生在1949年之后、并同时拥有经济学博士和法学学士学位的总理。过去5年间,作为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多有表现,其协调能力也受到各方认可。

  削权与改革

  “凡事想要做成的话,总是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作出可能的选择。”在被问及“这次改革是不是您理想的方案?”这一问题时,李克强如此回答。

  今年两会的重要议程之一,就是审议国家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也是李克强在记者招待会上被问及的第一个问题。

  去年十八大以后,李克强操刀的第一项重大改革就是行政体制改革。他也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文件起草组组长。李克强认为,这次改革方案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当然也是简政放权。“如果说机构改革是政府内部权力的优化配置,那么转变职能则是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机构改革不易,转变职能更难。李克强在地方调研的时候,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办个事、创个业要盖几十个公章,群众说恼火得很。”

  为此,他开出的药方是,“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改革要从自身做起,但“割自己的肉”谈何容易,以至于每一次机构改革都是一场艰苦的革命。而此次“削权”改革,也不例外。

  正像李克强所言,“要削权,要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

  尽管要政府主动放弃权力并非易事,“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李克强如此阐释新政府的决心。

  “自古有所谓‘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我们愿意接受全社会、接受媒体的监督。”在被问及反腐问题时,李克强表态说。

  反腐虽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记者会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克强的回答并不限于宣示决心,而且还具体谈及新政府反腐的措施。

  他表示,要把权力涂上防腐剂,只能为公,不能私用。要建立和完善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让腐败行为、腐败分子依法受到严惩,绝不手软。更重要的是,要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使人民能够更为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监督。

  同时李克强还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三条中央政府要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对于未来的施政方向,李克强的表态主要体现在“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以及“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

  观察人士认为,新政府意图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力推新型城镇化,试图解决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难题——农民问题以及城乡差距,并以此带动内需,进而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李克强坦承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已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

  “但再深的水我们也得,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这需要勇气、智慧、韧性。所幸的是,这些可以从我们的人民当中去汲取,来使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李克强说。

  记者招待会的次日,李克强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会议强调,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发展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的保障。

  传承与谋变

  如果从1993年算起,到今年,总理记者招待会已是连续20年举行,从未中断。回顾往届新任总理记者会,每一任总理的表现和言辞都有其个性和风格。

  十五年前,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朱基的首场记者见面会时,朱基被问道:“人们称您为‘经济沙皇’等,您对此有何感想?”

  朱基非常坦率地回答:“我不高兴。”他又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虽然很怕辜负人民的期望,但是很有信心。”

  十年前,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温家宝的首场记者见面会时,被问到及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风格。温家宝回答:“在我当总理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17日,李克强首任记者会上,在被问到“从政生涯一路走来,从最基层到最高层您个人的情怀”问题时,李克强说:“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这九个字不是什么典籍的原话,是我的心得。我坚信做人要正、办事要公,才能利国利民”。

  观察人士认为,李的个性语言平实且突出做人做事要遵循规则,亦透露出其个性和风格特点。

  此外,三任总理记者会上,“改革”总被多次提及。不同的是,前两任总理都曾被问及过政治体制改革或民主制度问题,而在李克强的记者会上,这些“敏感话题”没有被提及,于是有评论认为这是“媒体的失职”。

  据统计,李克强在记者会上提到“改革”的次数多达29次。此前两任总理的首场记者见面会,温家宝34次讲到改革,朱基讲改革有26次。

  尽管三任总理都谈改革,但是内容却不尽相同,对其进行梳理可呈现出中国15年来的改革轨迹。

  15年前,朱基被问得最多的是国企改革;10年前温家宝被问及较多的是金融体制改革;李克强的首场记者见面会,记者们关注的则是如何深化改革。

  显然,现在的改革已不是十年前或十五年前单兵突进的改革模式,新政府面临的是如何统筹谋划改革,这也将考验新政府在传承中如何寻机谋变。

  正如李克强在记者会上的表态:今后改革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协调。要推进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

  解析新班子

  以李克强为总理的新一届国务院班组搭建完毕,“50后”正式开始主导中国未来决策。新班子呈现出“知识化”“专业化”的特点,并释放出依法治国理念和强烈的改革意愿

  本刊记者/赵杰

  随着新总理李克强在中外记者会亮相,他身边的四位国务院副总理也一并登场:张高丽、刘延东、汪洋、马凯。未来协助李克强工作的,还有杨晶、常万全、杨洁篪、郭声琨和王勇5名国务委员。

  这10位高官,与同样由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所决定的25名国务院各部委“一把手”一道,构成中国新一届国务院班底。

  “50后”当家

  统揽本届政府班底成员履历,李克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位总理,以58岁的年龄成为改革开放以来5位总理中最年轻的一位。副总理中,曾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与李克强同岁,而另外三位分别为67岁(张高丽)、68岁(刘延东)和67岁(马凯)。

  5名国务委员中,除59岁的郭声琨和58岁的王勇,其他3位均年过60岁,其中,担任国务院秘书长的杨晶刚满60岁,常万全和杨洁篪则分别为64岁和63岁。由此,10个人中不满60岁者4人,其他6人又以65岁为界各占一半。以出生年代为界划分,则有6名“50后”占过半比重。

  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看来,这样一个年龄结构是一种“新老结合、注重稳妥搭配和过渡”的人事安排。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本届国务院领导班子整体特点在于“沉稳、稳妥”,体现出一种政策选择上的延续性。

  回溯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决定的国务院组成人员名单,除李克强这位时年53岁的副总理,其他9人均年过60岁。不过,后者中只有梁光烈和戴秉国两位超过65岁,分别为68岁和67岁。而在“胡温新政”正式拉开大幕的2003年,当届国务院领导班子中,只有时年59岁的副总理回良玉一位未满60岁,其他9人中,有4人同为65岁,曹刚川以68岁最为年长。

  本届政府人员构成主要以“50后”为主,而刚刚产生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样生于1953年,在竹立家看来,这意味着从此中国的决策将由“新生代领导人”主持。这一代人,青年时期都在改革开放后度过,因此,在改革路径选择上会更有决心和信心。

  “50后”在25名部委“一把手”中也居大多数,共有20名,占比80%。以年龄划分,60岁以上共16人,占64%。

  而2008年产生的国务院部委“一把手”27人名单中,未满60岁者以17人居多,约占63%,其中农业部长孙政才时年45岁,最为年轻,现在是重庆市委书记。2003年产生的当届此名单中,60岁以上者居多,共16人,占去28人中的约57%。

  如果以十年一期前后名单做对比,在每个执政周期更替时,国务院班子成员以60岁以上者居多。

  “为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一特点会在过渡期比较明显。”竹立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这一特点尤其明显。“这是因为现实中问题越来越多,要面对的矛盾越来越复杂,更需要保证政策的相对稳定。”

  高学历凸显

  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姜明安,是李克强的大学同学和故交。他对自己的老同学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姜明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李克强为法学科班出身且成绩优秀,此后还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对于经济运行规律熟稔于心。许多发达国家的领导人,都有法学和经济学的背景。

  本届35人整体班底中,除个别人无明确显示外,履历中有法学和经济学教育背景者共23人,占比约66%。“这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依法治国、科学治国理念渐次成熟。”竹立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李克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位博士总理。而这一高学历的特点,同样体现于其班组成员中:副总理中,刘延东为法学博士;汪洋和马凯则分别为工学硕士和经济学硕士。5位国务委员中,杨洁篪和郭声琨分别为历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王勇则为工学硕士。由此,在这10人领导班子中,博士占比40%,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70%。

  在25位部委“一把手”中,具有博士学位(历)者,共10名,占比40%。他们当中,文科教育背景凸显,占比逾70%。

  专业性同样得到体现。北师大前校长袁贵仁留任教育部部长,汽车领域专家万钢留任科技部长,具有财政学博士学位和高级审计师资格证的刘家义担任审计署审计长,同样为高级经济师的社会学博士高虎城担任商务部部长,有世界经济专业教育背景的苗圩为高级工程师,担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在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王军看来,在李克强的班子里,知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也是近年来中共干部任用的趋势。”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竹立家对此表示认同,“本届班底的知识化水平较高,这也是在当前全球化、知识化时代特色鲜明的背景下,中共所做的与时俱进的努力。”

  蕴含改革思路

  新组成的国务院班底中,有几位官员因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实施,而颇受关注。此番改革涉及到铁道部拆解、撤并,以及卫生、计生领域的合并,等等。而由此使得本有“小国务院”之称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再度扩权,也再度引发热议。

  相应地,这些部门的负责人也将成开启相应领域新时代的“拓疆者”。其中,原任国土资源部部长的徐绍史就任国家发改委主任,他在3月16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责任很大,压力也很大。”

  即将62岁的徐绍史易职,在一位国土资源部人士看来颇有“委以重任”之意,也蕴含着新领导层重要的改革思路——推进城镇化。过去五年间,徐在国土资源部的成绩可圈可点。在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过程中,徐推进实施耕地保护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问责制”,以解决日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问题,使得土地违法案逐年下降。由此可见,由他领导发改委,或将助推城镇化这一改革最大红利尽快彰显。

  而一度让中国受益甚巨的人口红利,用业内专家的话来说,“已经消失殆尽”。人口政策的调整,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再度成为热点议题。在“大部制”改革方案中,卫生部与计生委合二为一,成为“大卫生”格局启幕的标志。观察家由此推测,计划生育国策或将松动,医卫体制改革将强化。而这一改革的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部委的“新掌门”李斌。

  李斌此前曾任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并于2012年就任安徽省省长,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位女省长,期间领衔创造了享誉全国的安徽医改模式。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安徽成为唯一有两个国家试点联系城市的省份。至于相关改革,这位新主任上任伊始即表示,“将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至于“铁老大”谢幕,执掌“大交通”布局第一棒的杨传堂,“两会”期间已数度遭遇记者围堵。在被问及数年来困扰民众的“购票难”等问题,这位59岁的新任部长提出,将由多部门联手解决。至于“大交通”时代的综合运输体系,他表示“将掀开新的一页”,并认为挑战不大,对人员融合等工作均有信心。

  “国务院人事任用,必然要紧密结合中国未来发展的经济布局、工作重心、宏观目标等进行。”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王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根据目前布局,虽然副总理分管领域尚未公开,但是可以推测,李克强会围绕自己在记者见面会中所强调的三项任务布局: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

  新政“法”字当头

  在会见中外记者的开场白里,李克强提到“忠诚于宪法”“对法律的敬畏”。这在王军和姜明安看来,均体现着新一届政府“法”字当头的执政理念。

  “这应该说是中国多年来法治建设的进步。”王军认为,十八大之后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数度强调依宪治国理念,而李克强此番表述,更进一步体现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依据。本届全国两会虽为换届年,但议程中并无修宪事宜,这在王军看来,表明中国宪法已趋成熟,宪法的基本原则、规定已趋完备。李克强关于“忠诚于宪法”之说,是一种成熟的理念。

  在年逾八旬的北京大学政治学专家李景鹏看来,李克强此说“似乎是向宪政迈进了一步”,是依法治国理念的明确和强调。竹立家对此表示认同,并认为这是打造法治政府、有限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任何一项改革举措的凭据。

  李克强在提及中国改革进入深水期或攻坚期观点时,用语“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来描述改革将要触动的固有利益格局。“既得利益往往会阻碍改革,此前的讨论多在学者层面,如今李克强明确提及,表达的是一种攻坚克难的决心。”李景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利益是一种现实的诉求,灵魂是一种意识的升华。王军分析认为,李克强此观点旨在强调改革所遭遇的现实与意识之间的难题,前者由于更直接、更复杂,较之对于取得改革的共识更为艰巨。

  姜明安则倾向于从语义背景来解析,他认为,李克强一代年轻时经历过“文革”,之后也经历了改革开放,深知人与人之间触及灵魂之难。但是,要触及多年来发展所形成的固有利益格局核心,则“难上加难”。

  依据王军的观点,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无疑是要形成新格局,现在的困境就在于该形成路径很难推进。“新利益格局的形成,最难的是社会各种习惯的转变,也即专家口中探讨的公民社会的成熟、中介组织的培育等等,这需要的是政治体制改革,而非仅限于经济和行政领域。”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转变格局还要取决于中国现实承受代价的能力。

  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由此,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成为学者热议的中国第四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今,机遇期还剩下7年时间,而中国当前面临的现实是:人口红利消失殆尽,土地红利也空间几无,市场机制变形,财富分化加剧,这些问题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问题当前,时间紧而任务巨。

  对此,李克强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竹立家认为,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议题的转变。“未来5至10年,改革的中心议题必须围绕公平、公正,打造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领域,要保持既有成果,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与此同时,行政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配套推进。”(周瑶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页12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李克强:政府要说到做到不能“放空炮”
  • 体育卡马乔回击辞职提问 央视为国足弃播CBA
  • 娱乐传王大治设计董洁被拍 仍有离谱照未曝光
  • 财经京籍居民买房遇阻 欲查名下房产遭拒
  • 科技苹果防摔专利可控制iPhone着地位置
  • 博客我看于正被打事件 无耻君王拿姬妾当动物
  • 读书高饶事件诱因:毛泽东对周恩来工作不满
  • 教育铁腕外教遭全班学生弹劾皆因不让抄作业
  • 育儿无语凝噎:那些襁褓中被弃的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