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社会心态年度观察:抱怨失衡成负能量之最

2013年12月06日09:46  海外网

  2013社会心态年度观察

  抱怨失衡〈=负能量之最  正能量之最=〉养老抚幼

  2013年,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的中国人更多了,人们为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而振奋,为雾霾天气频发而忧虑;当工作遭遇不公平,人们容易心理失衡;当赡养老人、抚养子女、保护环境时,人们能够感受到正能量在传递……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这一年,中国公众会通过哪些渠道,去观察国家的“表情”?这一年,国家发生的哪些大事件,会被公众关注并记忆着?这一年,公众难以忘怀的事情中,哪些让他们或喜或忧?

  顺着这些线索,或能了解到国人在2013年是如何观察自己国家的。

  通过电视、网络“看天下”

  《新闻联播》收视率有提高

  电视媒体的公信力“最牛”,这是4个月前,“2013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之“媒体公信力调查”发布的结果。《小康》调查显示,在这个新媒体火速崛起的时代,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电视依旧排在了“公信力最强的媒体类型”排行榜的第一位;与去年报纸排名第二、网络排名第三不同的是,今年作为新媒体代表的网络反超报纸,排在了第二位,传统媒体报纸排名第三。

  在刚刚结束的“2013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同样印证了电视和网络媒体强大的公信力,在这一年里,中国公众主要通过电视和网络这两种渠道来观察国家、获取信息,并且《新闻联播》的收视率比去年有了大幅提高。

  “您每周会收看几次新闻联播?”去年年底,在做这项调查的时候,46.3%的公众坦承一次都不看;31.9%的公众表示每周会看1~2次;17.1%的公众表示每周会看3~4次;1.6%的公众表示每周会看5~6次;其余3.1%的人则十分关心天下大事,他们能够坚持每天都看。

  而在今年年底,我们再次做这项调查的时候,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的受访者占比提高到了26.9%;每周会看5~6次的受访者占比也提高到了16.2%;每周会看3~4次的人占比14.8%;每周会看1~2次的人占比28.1%;一次都不看的人少了很多,仅占比14.0%,比去年下降了32.3个百分点。

  在四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的受访者占比则更多,达到了29.7%,这是《小康》联合触动传媒在36000辆出租车上对87885人进行问卷调查后的发现。近几年《新闻联播》收视率的提高,与该节目的不断“变脸”不无关系,自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开播以来,在老百姓的眼中,它就代表着国家新闻大事的权威,给老百姓留下的印象也是严肃、正经。然而,自2011年以来,从主播变得“清新”、角标焕然一新、字幕也有了改变,到首次在节目中加入独立评论员环节、主持人首次拱手作揖向全国观众拜年、使用网络热词、推广官方微博,等等,一系列变化让《新闻联播》更接地气了,也更贴近老百姓了。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3年中央电视台智库论坛上,《满意度——另一种视角看电视》报告发布,其中关于2013年1~3季度全国观众对中央电视台节目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新闻联播》的满意度是最高的。

  为什么振奋?为什么忧虑?

  在2013年1至10月发生的大事件中,国人关注并记住了哪些?哪些事情让他们感到振奋?哪些事情又让他们感到忧虑?

  公众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以及或振奋、或忧虑的情感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产生于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主流心态和主导心态。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当然也包括政治方面,因此当前社会心态处于一种不太稳定的状态。”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副巡视员张青之认为,“在这个大背景下,各方对于不同的事件,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是思想认识上的,有的是情感行为上的,有的会变化为实际行动。因此,一些单一事件看似孤立,实际上其根基有着深厚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小康》调查显示,在“最让国人振奋的2013年大事件”排行榜上,排在首位的是“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其次是“国务院决定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次是“农村大病保障扩容”。

  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认为,这三大事件都可以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同时这种认同感的增加还会给公众带来尊严感和安全感,提升人们的信心,给人们以力量。

  张青之分析说,“如果说‘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能给予群众自豪感,那么‘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农村大病保障扩容’,是对广大弱势群体的强烈心理不平衡的再平衡,是一项基于大多数人利益的给予性保障,可以给予群众一种安全感。这是社会心态稳定中起作用的最基础部分,也是心理需求中最迫切的问题。”

  “农村大病保障扩容,之所以被看作是比较振奋的消息,是因为这样的制度满足了一些特殊人群的医疗需要。”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对这则关注度较高的事件评价道,“可以说基本保障解决了一般性疾病的费用问题,而大病保障才能解决重大疾病的医疗负担问题,前者解决起点公平,后者解决结果公平,两者互为补充,才能更好地解决医疗服务的公平问题。未来大病保障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潜力,科学合理地制定大病目录,开展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这样有利于使这项政策的效果充分显现,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更臻完善。”

  在“最让国人忧虑的2013年大事件”排行榜上,排在首位的是“雾霾天气频发”,其次是“山西男童被挖眼”,再次是“我国首度公布的官方基尼系数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是比较高的,收入差距问题相当严峻”。

  “前两件事涉及到我们的身体,贫富差距的增加涉及到我们的生存现状。这三件事情的共性是靠我们自身的力量难以驾驭、缓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我们的安全感。”傅春胜分析说。

  张青之则重点对后两个事件进行了解读,“我国首度公布官方基尼系数,显示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相当严峻,是政府对现实的正视,这是一种唯物主义态度。正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贫富差距缩小,尤其是让低收入者分享国家发展红利,应当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当前社会心态调整的根源。山西男童被挖眼事件是一件震撼人心的恶性事件,该案件初期的影响在于人们对当前社会‘人性’泯灭的悲痛,许多人对社会道德沦丧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悲伤。其实单一事件并不可怕,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有恶性案件,但是如果同质化案件高发,就非常可怕了,就不能不查找社会根源了。经济高速发展,对利益的追逐,必然会出现社会道德感下降,而这种下降不能突破底线、不能出现潮流、不能挖出深坑,更不能让社会无法前进。”

  工作上遭遇不公最易引发心理失衡

  对于中国公众而言,什么样的事情容易引发他们的心理失衡?

  参与“2013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普遍认为,“工作上遭受不公平待遇”最易引发心理失衡。此外,表示“买不起房”、“无法得到满意的收入”、“婚姻家庭生活不幸福”和“被人歧视或遭受侮辱”容易引发心理失衡的人也比较多。

  一旦遭遇了不公平待遇,50.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时会产生报复心理,但只有想法却无行动;15.4%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有时会产生报复心理,并且会付诸行动;10.5%的受访者承认自己一定会产生报复心理,但只有想法却无行动;6.1%的受访者确信自己一定会产生报复心理,并会付诸行动;其余17.3%的受访者则“阳光”地表示自己完全不会有报复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其实人人都有报复心理。”傅春胜介绍说,“报复心理不见得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件坏事情,报复心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自我的伤害,因为当人的自我利益被剥夺后,往往就会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来索取被剥夺走的利益或是等价的利益,这就是报复。无论是想象,还是行动,都是作为报复的一种攻击形式,通过想象的攻击能缓解自我的焦虑,用这种想法更好地保护自我,增强自我的安全感。”

  傅春胜也特意强调,当公众对不公平产生报复心理的时候,可以通过想象的形式缓解一下焦虑,尝试用一些方法让自己平静一下,莫不能把报复心理转换为行动。

  在张青之看来,这道调查题目考察的是社会信任和公众对社会修复系统的信赖,他告诉《小康》记者,正常人在遭遇到不公正对待时,心态上会有三种反应:一是坚持说理,与之协商解决,相信对方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对不合理的侵犯给予说明和补偿;二是伸冤、上访,寻求更高一级平台解决问题;第三种心态才是报复,这是一种极端心态,是受到忽视、蔑视后出现的心理压抑。“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50.7%的人有时会有报复心理,但不会行动,说明这部分受访者虽然心态不平衡,但没有丧失理智,对社会公平正义还没有丧失信心;10.5%的人一定会有报复心理,只有想法但无行动,这部分人的心理障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只是目前没有爆发而已;表示有时会有报复心理、并付诸行动的人和表示一定会有报复心理、并付诸行动的人相加,共占比21.5%,这部分人的心理障碍已经到了行为阶段,介于失控边缘,需要引起重视。”

  九成受访者对抱怨不陌生

  赡养老人最能传递正能量

  工作上遭遇不公不仅会引起心理失衡,还会引起抱怨。一项关于职场抱怨状态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5000余人中,65.7%的职场人表示自己一天抱怨次数在1~5次。

  然而,职场抱怨,只是生活抱怨中的“冰山一角”。有媒体形象地总结道,“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当今中国人的情绪,10年前大概还是‘失意’,10年后的今天,‘失意’已被‘抱怨’所替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抱怨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渐成一种全民心态”……

  去年从世界银行卸任回国的学者林毅夫在今年一次发言中,感慨回国后发现社会和舆论界不满的情绪比以前激增,焦点在于对“国进民退”的不满、对房价高涨、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的担忧与抱怨。

  “2013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同样印证了中国人爱抱怨的事实。44.7%的受访者经常会听到周围人的抱怨,54%的受访者偶尔会听到周围人的抱怨,只有1.3%的人没有听到过周围人的抱怨。

  “我觉得抱怨是一种愤怒情绪,一个人的负性情绪无法释放的时候,必须找一个合适的主体去倾诉。抱怨的人往往是无助的、无奈的,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通过倾诉来让别人理解他、认同他、尊重他。”每天都会听很多人抱怨的傅春胜说,当别人向他抱怨时,他会接纳、倾听,以尊重的心态去包容对方,并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倾诉。

  当我们的心里充满怨气的时候,自己是否也可以调整?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张青之向《小康》记者介绍了几种有效的调节方法:一是正视现实,二是相信正义,三是走正常渠道,保持理性理智。而公众对于心中怨气的缓解模式则更加“生活化”,他们在受访时表示,最常用的缓解方式是自我疏导、转移注意力、参加运动唱歌等休闲活动、找亲朋倾诉等等。

  《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中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如果我们避免了抱怨,把用于抱怨的时间节省下来,不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我们发自内心愿意主动去做的事情了吗?而这样的生活,才更会充满正能量。

  在国人看来,哪些事情最能传递中国梦和正能量呢?《小康》调查显示,六成人选择了赡养长辈,在“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的2013年,国人的孝心已经化作了爱的正能量,被放大着、传递着。同样体现了“爱的正能量”的抚养儿女,则得到了五成人的认可。此外,保护环境、关心国家大事、为灾区捐款、参加公益活动、对生活有困难的人进行帮助等,也被很多中国人认为是能够传递中国梦和正能量的事情,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主动去做这样的事情。

  最让国人振奋的2013年大事件

  1、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国务院决定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3、农村大病保障扩容

  4、“宽带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5、我国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到2020年全面建成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6、薄熙来案一审,济南中院采用了微博直播庭审的方式

  7、中宣部等五部门提倡节俭办晚会

  8、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和非洲三国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开局

  9、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

  10、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网上投诉全面放开

  最让国人忧虑的2013年大事件

  1、雾霾天气频发

  2、山西男童被挖眼

  3、我国首度公布的官方基尼系数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是比较高的,收入差距问题相当严峻

  4、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发生严重暴力恐怖袭击案件,造成24人死亡

  5、新西兰恒天然乳粉被曝三聚氰胺污染

  6、农业部又批准进口三种转基因大豆

  7、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发布,我国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

  8、中国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9、厦门公交车起火造成47死34伤

  10、北京大兴摔婴案

上一页123下一页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曼德拉病逝享年95岁 生平 生前影像
  • 体育图解看死亡之组怎诞生 曼德拉的足球恋
  • 娱乐《私人订制》未过审查 或将调整范伟台词
  • 财经人民日报谈不动产登记:难挑降房价大梁
  • 科技中移动否认与苹果达成协议 称仍在谈判
  • 博客郑州热力管道爆裂(图) 上海雾霾前后照片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禁说汉语食堂大妈拼音报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