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法学教授不兼职做律师:受不了尊严失落

2014年01月22日10:13  南方人物周刊
漫画 漫画
2005年《中国法学名家》首发式范忠信 2005年《中国法学名家》首发式范忠信

  作者:赵佳月

  原标题:范忠信法学教授“爬行”谏言

  2014年第一天,杭州西郊余杭古镇,杨乃武小白菜冤案发生地百米外的南湖边,霜重道路,草木枯黄,举目无人。身着黑白相间运动服的范忠信默默爬行在湖滨草地上。黑色拉布拉多犬跟在后面大惑不解地看着主人,负责录像的妻子不时传来毫不留情的画外音:“继续!坚持!还有20米……10米。”

  这位法学教授多少有些怪诞的举动,源自一年前在网上打了一个赌。2013年元旦,他预言在年底前,中国将会实现县乡级公务员财产公示。结果,他输了,自罚爬行一公里。

  年过半百的范忠信,早已过了起哄、炒作或搞行为艺术的年纪;各种学术荣誉、头衔和权威,其实足以令他衣食无虞地度过余生。

  这一被有的网友视为“政治不成熟”的举动,饱含他54年人生感悟和对国是的关切:“改革开放作为新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把我从臣民变成公民。”

  孤独的“爬行者”

  元旦爬行后几天内,在媒体和公众高度关注之外,范忠信连续收到来自教育系统及省市有关方面“以朋友身份的”善意提醒。他开始谨慎应对媒体,尽可能谢绝面谈采访。“爬行的初衷,一方面是为践诺守信,另一方面也是想表达改革愿望。若引起大家对公务员财产公示问题进一步关注,就达到目的了,该适可而止了。如果采访多了,喋喋不休,就可能被视为炒作,那不是我的初衷。”范忠信说。

  杭州城西远郊的新校园内,学生们结束期末考试纷纷离校回家过年,校园略显凄清。法学院三楼一间办公室里,范忠信像孤独坚守的侠客,言谈无忌,语速极快,西式外套里露出唐装小夹袄。

  范忠信打赌之前挺乐观。”但输了就该认罚。不过,爬行千米,若事先不做沟通,会被有关部门以妨碍秩序制止。无法兑现诺言,网友会认为我投机取巧,找借口赖账。”

  范忠信提前发微博,承诺“到荒郊野外爬行,不邀任何人同爬”。出门前,他做好了最坏打算:一出门就被阻止。好在一路通畅。元旦上午,他没开微博就出了门,直到下午两点多回家,4点左右开始上传视频,晚上近11点才将视频传完。

  他说,偏僻处爬行,是为不影响秩序;视频传上网,是为让网友验收以示诚信。如果“爬行”能引起一定关注,造成些许影响,也在意料之内。“改革也许需要公众力量的倒逼。热议或可成舆论推动力。”

  视频上传后,影响超出他的预想。“要是事先想到有这么大反响,我还真有点不敢。一方面,作为学者我更希望成为比较纯粹规矩的人,不愿被看成公共知识分子。我研究的东西,法律史、法理学、中西法文化比较,本来就比较纯粹,跟炒作沾不上边。另一方面,我毕竟在体制内从事教育工作,有体制内的纪律和责任,若被看成有意让官方难堪,有违我的初衷。”

  他也想过暂不发视频,仅让身边朋友见证一下,再上网说明。又担心这样会引来怀疑,于是上传了一公里中三四百米那段视频。“这只是其中一段,我事先用步子量好距离,插上棍子或放上砖头石头作标记,往返爬行积累到千米为止。”

  “虽然这事看起来有些怪异,但做了承诺就要诚信兑现,顾不了颜面和苦累了。”连续一周的舆论,让他获得共鸣,“这其中潜藏了空前深厚的民意。多年来,公务员财产公示制度或廉政监督预防腐败的具体可操作制度,步伐缓慢,公众普遍不满。再怎么说国情特殊、条件不成熟,总得有个开始吧!”

  笃信“讲信用是美德”的妻子,是他爬行的支持者:“我不赞成打赌,也觉得大男人在地上狗爬不雅。但是,如果丢了男子汉的信用,比爬行丢面子更可怕。要是不兑现,将来人家说我老公是一个赖账的人,我都不好意思。”

  事前有学生问,“要不要身上挂个牌子,或者穿件白色衣服,上面写几个大字?”范忠信没有这样做:“那样的话,就成了抗议示威。”

  他觉得自己是宽容的,“有时也要理解党和政府改革的难处。改革需要公众力量倒逼,但也不是一味取闹,一味搞倒搞臭。该保持建言的分寸。”

  范忠信有意选择低调、温和的方式,以此保持尺度,避免扩大化,是因为他怀有希望:“用温和的建言方式,党和政府会把你往好处想,宽容度也大一些,对建言接受的可能性也大一些。”

  最终,范忠信的爬行被广泛解读为一种另类“谏言”。

  “双百”的主讲人

  范忠信有着看起来更为有效的谏言途径。

  作为中央政法委、中国法学会“双百”讲师团成员,浙江省、湖北省“双百”讲师,他的讲座就是一个良好的建言机会。“双百”,即“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是中央政法委2008年开始实施的一系列法制教育工程,听众主要是各级党政干部,尤以政法系统干部为多。多年来,在河南、湖南、湖北、浙江,范忠信做了二三十场这样的讲座。

  “双百讲师”身份确为谏言提供了方便。“给干部讲课,完全根据我的研究积累和现实关切来选题,比如宪法实施与监督的途径方式、人权司法保障与司法和审判独立、中国政法传统与当代司法、中西法制理念比较……”范忠信将这些内容做成正规讲稿和课件,不由自主贯彻着政府一贯宣示的另一个“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作为内部讲座,他一般事先会问主办方:“能不能放开讲?”当他被告知“学术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得知讲座内容不会报道宣传,“我一般真的会比较放开了讲。”

  讲完他问学员:“你们有没有感到紧张?有没有觉得不能讲?”回答是:“没有。感觉不错。个别问题,即使不同意,但也是在说理,不是叫骂,我们不反对。有些话,还就是得你们学者来讲。你这样古今中外串起来,道理一下子就清楚了。”

  经常,两三小时的讲座,官员们中途不休息,不打水喝,也很少接电话。他们告诉范忠信:“平时听领导报告,中间出去好多回。”

  讲课中,他常引用中外学术经典,指出中国现实弊端,分析弊端根源,探索改进之方。有时他也与听讲官员互动,“不过发言远远不及学校课堂上踊跃。他们平时习惯听领导报告,习惯单向理解贯彻执行,不习惯双向讨论质疑。”

  官办讲座中,范忠信讲过中国古代从严吏治、巡回监察、保障申控、注重基层自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纠纷解决等,也讲过西方的权力制衡、法律至上、地方和社会自治的经验与教训等,也学术性地阐释我国现行宪法法律的立法意图、理念和原则。“我一直争取保持一种客观、理性的学术立场,并没有一定要把谁说服的意图。”

  有时,听讲官员有疑惑:“你讲的都不错,但那都是顶层设计问题。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都是非常具体头疼的问题。你讲的那些在实践中行不通。我们头痛的问题,常常毫无办法:要么一筹莫展不了了之,要么得过且过。”

  范忠信于是跟他们讨论:法律是这样定的,实践中为什么行不通?障碍在哪?根据宪法法律应该怎么办?古代和外国有哪些经验?“这么一分析讨论,他们觉得很有意思。最后话题点明了,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010年,他受中央政法委指派主讲的“双百”讲题是《涉法涉诉信访的困境与对策》,到各大学演讲时题为《信访中国的法治忧思》。

  怀此忧思,范忠信觉得应该有所建言:“我们这些吃着纳税人粮饷,专职研究国家制度改良之方的学者,如果丝毫不表达意见,低下头只管自己吃喝,简直是犯罪。”

  范忠信常为国人权利意识淡薄而羞愧:“有作家揶揄国人:不侵犯自己利益,就光知道埋头赚钱,谁都跟咱没关系。一旦伤害到自己了,马上就惨叫哀嚎呼天抢地;这时若有个大白馒头扔过去,立马又蔫了;身边别人喊痛的时候,它依然埋头吧唧吧唧只管吃喝!然后还颇为自得地问别人:你那喊叫有用吗?能当饭吃吗?”

  治史者总是痛心当下,范忠信清楚“好的国民也是好政府的结果”:“政府有义务让人民更理智文明,而不是让他们永远处于乌合之众、鸡鸣狗盗状态。久而久之,这样的人民档次越来越低,越来越没出息,越来越容易成为愚民兼暴民。像家长觉得孩子长不大,不让他自行其是,孩子最后完全失去判断力和组织能力,无法生存。这种孩子不能健康成长,最容易成为寻求发泄机会动辄打砸抢的暴民。”

上一页12下一页

(编辑:SN086)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我军大校:冲击驻港部队系挑战中央可抓捕
  • 体育澳网-小德无缘4强 联赛杯曼城9-0进决赛
  • 娱乐17年前华仔踢坏直升机 近日判赔267万
  • 财经我国23年移民近千万人 转移资产2.8万亿
  • 科技全国域名解析首遭大规模污染
  • 博客对话成都的哥:开车20小时只为活着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大学生吃遍学校33家食堂绘吃货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