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法学教授谈公务员财产公开:还是有信心

2014年01月22日10:13  南方人物周刊

   “变成一个正常人”

  出生在大饥荒年代的范忠信,一直被饥饿感控制着。从前是生理上,后来是精神上。

  家住大别山区深处,从小看着千万担粮食挑出大山运往外地,自己和乡亲都饿得眼冒金星,范忠信很苦闷,问父母:“为什么我们这么穷,这么饿,还要把粮食送出去?”

  身为村干部的父母告诉他:“全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没有解放,他们需要中国人民的支持。我们饿一点,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他也曾以同样的问题问老师,老师说:“再饿也要觉得光荣。”脑海中闪现的其他念头,令其被老师“斗私批修”为“思想觉悟不高”。

  1976年,范忠信初中毕业回乡成为村里的民办教师。有学生问他:“清朝以后是什么朝?”他答复:“有一个短命的‘蒋家王朝’。”

  范忠信谨遵父训:“上大学好呀,将来头顶乌纱管万民;一定要好好学!”1980年,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乡亲问他:“大学生算是秀才还是举人?”他费了一番考证后回答:“相当于秀才或举人。”

  第一个寒假回家,乡亲问他在大学里学什么,他脱口而出:“学的是政法,就是专管坏人的王法。毕业后当法官,专门惩治坏蛋!”

  大学并未如其所料地教给他“王法”,而是将他“脱胎换骨”成公民。1988年,范忠信参加《瞭望》周刊“我与这十年”征文,以一篇《从“臣民”到公民》获奖。

  范忠信的大学,正值思想大解放。一年级,有同学写了《略论“文革”》、《回到马克思》的数万字长文,漂亮的钢笔手抄体贴在学校食堂门口板报栏。文章反思“文化大革命”,批评毛泽东的错误,重提青年马克思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忠信和学校的大多数同学一样被深深吸引。

  范忠信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文章批判、反省的“忠君”状态。“文章贴出后,校园里爆发了激烈争论。许多同学怒不可遏,对作者口诛笔伐、愤怒声讨。”范忠信也是其中之一。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反对他们的观点。我可能有一些‘忠君思想’,但是,发自心底的对人民之君的爱,有什么不好?”

  自此,范忠信开始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论民主、法治、权利的著作,大量阅读西方法学名著。“我发现自己的思想竟如此狭隘、陈腐。

  他开始接触从前看来“大逆不道”的观念: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原则”,洛克的“人生而平等”,孟德斯鸠的“没有制约的王权产生腐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及首脑必须守法”、“只有人民有立法权”……“读着这些‘新说’,我就像梁启超先生当年读《天演论》一样‘若受电然’。”

  梁启超《自由书》、《新民说》,严复《法意》按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一连串民国思想者的名字在范忠信脑海点亮。他发现:“不久前我拥有并引以为豪的观念,正是启蒙思想家们致力于消除的封建臣民观念。我深感自卑和痛苦。”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范忠信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百家争鸣”时代:春秋战国,五四运动,改革开放。“我们就在这时候长大。”

  人生观大讨论,人治与法治大讨论,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大讨论,回到马克思大讨论,反对封建特权大讨论,还有中西文化的讨论……无数重建思想意识领域的讨论,从社会、媒体到学校,对范忠信形成了巨大冲击波。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范忠信每读这些报纸,都觉得思想跟不上。读一篇文章就是一种思想震撼,然后暗自对自己说:我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然就跟不上形势发展。每次读报,都觉得我的思想保守了,报纸上进步太快。

  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潮流中,范忠信被击中了:“像一个人之前的精神病突然好了,从精神魔障里解放出来,变成了一个正常人。”

  另一种“逃离”

  范忠信是少有的不兼职做律师业务的法学教授之一。

  “我受不了那份尊严失落的感觉。”1984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入读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师从杨鹤皋、曾宪义,他的同学大多在公检法机关任职。“律师同学告诉我,和昔日同学聚餐,只要你是律师,总好像有求于他们。我不当律师,就自由多了。”

  受曾宪义老师影响,范忠信也“把体制内指标性的工作做到极致”。范忠信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12年,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各种形式要件做了很多工作,创建了硕士点、博士点、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国家课题……

  “不然,我可能会把这些看得更淡,不会积极参与。那我可能更多是个闲散自在的学者,写点自己喜欢的文章,朋友们的评价也会更好。毕竟那些东西需要专心经营、组织编写、组织填表,甚至游说公关……”

  但是,他还是选择“逃离”。2010年,他写下一篇《逃离,也算是一种劝谏》,离开工作12年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此表达对高校行政化、官僚化的怀疑。

  这不是范忠信的第一次逃离。

  写《从“臣民”到公民》的时候,范忠信是中央直属机关工作人员。研究生毕业,作为班级党支部书记的范忠信,家庭背景“又红又专”,顺利通过中直机关政审,而他更想解决与妻子的两地分居问题。

  他的工作就是每日阅读各种境外报章,撰写摘要综述。“每天浏览境外报刊。我自己负责每天看的有三十多种,看完后要写一个摘要综述,交给领导。”

  在中直机关那5年,期间的工作模式和行为表达模式,让范忠信觉得不应久留。“我在那里不可能心情舒畅,也不可能有什么仕途。”

  1992年,苏州大学到京招聘,一位老师推荐了苦闷中的范忠信。由此他转入相对自由的学术领域。“在公共问题上表达,也是逼出来的。受了这么多年教育,有表达的义务,不然不就是一条寄生虫吗?”  

  “公务员财产公开”的可能性

  人物周刊:赌输后,您说如果放宽时限,三五年内还是有望实现公务员财产公开。这次信心有多大?

  范忠信:我还是有信心的。我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解读是:一方面要强化中央权力,强化党和政府权威,包括成立国安委和改革领导小组,是要把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现在讲两个“不能否定”,是想两边都统合起来,把毛和邓的路线整合起来。

  另一方面,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改革加快中国进步。

  所以我相信在这方面有实质性改革。过去觉得很大的举措,报告都提到,还涉及了具体方案,力度有的甚至超出我们的想象。比如法院垂直管理,一说收,马上就能做。比如废除劳教,原来我们认为可能完成不的,也写进去了。

  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设,不仅仅是内部制度,肯定会变成立法的,公示出来让民间可以查阅。这样才能跟国际接轨,光是内部文件有什么了不起?我相信会在党内把这当一个重要问题狠抓,才能更好地站稳脚跟,发挥优势。

  我的判断更基于之前收到的一份中央规划,关于领导干部个人事项申报,关于政府廉政建设,中间提到财产公示,但没说范围和时间。我相信未来可能会在县乡级公务员财产申报方面有实质性进展。

  人物周刊:这次的打赌,你会在给党政干部讲课时提到么?

  范忠信:我会讲外国廉政制度建设经验与教训,包括台港澳廉政建设经验。但这些毕竟只作为讲课内容。听课的人是一些中高层干部,他听得懂,也觉得好。但难以直接形成实践,只是一种间接的、委婉的启蒙。

  我也发表一些相关的学术文章,包括台湾的公务员财产申报法。但其实学术文章,也没几个人看,时间久了更没人看。我也参加过一些官方组织的学术讨论会和专家征求意见会,在会上你也可以讲,他们也会有记录,但这种会更多是形式,讲完就讲完了。

  最好方式是提法律建议草案。比如人大代表提出修复立法议案。

  人物周刊:为什么特别选择公务员财产公开这一点下注,而不是别的政治体制改革切入点?

  范忠信:基于两个理由。第一,公务员财产申报公示是廉政建设法制化、反腐败法制化最关键的环节。我们现在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提高中国法制化程度最重要的地方在反腐败,让公务员的活动更加廉洁,有效率,从而取得人民信任。这方面的法治建设,是所有法治建设最重要的一点,牵一发动全身。这个判断一是来自他本身有这么重要,也来源于世界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

  第二方面,公务员财产公开是最有社会共识的事。老百姓不管哪一阶层,都有最大限度的共识。谁都不会反对,谁都觉得这事该做。既然它最重要,那我们抓住这个话题来推进,不是力量更大么?阻力小,推动力大。

  为什么它这么重要?第一,大家都认为知道他的财产,就能知道他是不是腐败。还有一个比较阴暗的原因,中国人从来不愿别人比我更富,他干嘛比我钱多,那我就要先知道。这种不好的仇富心理在这里就成了正面力量。因此这个切入点社会共识最大,合力最大。

  人物周刊:在您研究的领域内,公务员财产公开问题是怎样的状况?

  范忠信:民国时并未实施普遍的财产公示,只实施过局部。如果你要竞选地方委员,就要登记家庭状况,有多少房子,有多少存款,老婆孩子在干什么事……财产只是其中一项。

  国民党到台湾后几十年也只有候选人登记,高级干部登记以后,也不会对社会查阅。他们叫正风系统,内部查阅不对外。台湾真正开始搞公务员财产申报法是在1994年。那年台湾开始全面登记,登记扩大到所有公务员,公示也扩大到所有的委任级公务员以上,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副科级以上公务员。其他没有什么行政权的不算。

  大面积的公务员财产登记和公示,让公民拿着身份证去查阅,大概是1987年、1988年开始的。蒋经国去世后,国民党搞了党务革新,那时并没有立法,各个单位系统自己先做,直到1994年。

  人物周刊:在给公务员讲课时,他们会跟你争论这个问题吗?

  范忠信:确实有争论。有些公务员讲,你说的道理我赞成,公务员既然是公仆,人民是国家主人,仆人应该向主人交底,道理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中国国情复杂特殊,做起来很艰难,你们把事情想得简单了。

  人物周刊:若有豁免原则可行吗?

  范忠信:至少你要做好这个准备。但是豁免哪一些人呢?

  如果豁免原罪的方式不好办的话,还有一个办法: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所有原来岗位上职务不变的人,不登记不公示;所有要改换新职务的人,包括平行改换,从这个岗位到那个岗位,从下面到上面,还包括本岗位续任,所有这些情况都叫新任岗位。所有新任岗位的人都要登记、要公示。这样的办法或许能够更好地排除阻力。只要你不想担任新职务,不想公示,那就不往上爬了。

  现在全国县乡两级干部财产申报试点可能有十几个地方了,而且多数比较成功,没有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上一页12下一页

(编辑:SN086)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我军大校:冲击驻港部队系挑战中央可抓捕
  • 体育澳网-小德无缘4强 联赛杯曼城9-0进决赛
  • 娱乐17年前华仔踢坏直升机 近日判赔267万
  • 财经我国23年移民近千万人 转移资产2.8万亿
  • 科技全国域名解析首遭大规模污染
  • 博客对话成都的哥:开车20小时只为活着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大学生吃遍学校33家食堂绘吃货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