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院副院长谈小康社会关键:让农民普遍富裕

2014年02月17日18:37  《小康》杂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

  在第八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发表了主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的演讲,他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二是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三是怎样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

  文|李培林

  我讲三个问题,一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二是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三是怎样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

  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

  “小康社会”现在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中国话语体系”,世界舆论界都知道这是中国到2020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曾谈到:“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这是1979年12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这对你们来说也还是低水平,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和十三次代表大会,把邓小平提出的这个战略设想确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奋斗目标: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全会决议指出:“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些都是带有阶段性、根本性的变化。从新世纪开始,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需要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殷实。从此,在2000年中国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到2020年要实现的宏伟蓝图。这一宏伟蓝图一经提出,立即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关注,并迅速转化为推动我国全面发展的行动纲领。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标志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

  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最大的一个瓶颈就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到2012年,在GDP当中,农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已经不到10%,但农业劳动力在全国从业人员中的比例还有36%,居住在乡村的农民还有48%。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将成为今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主题。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差距还是太大,城乡之间平均收入差距相差3倍,但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背后,是更加悬殊的福利差距。据测算,城乡之间在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福利差距,高达十几倍。除了收入和福利差距,还有对于人的发展更加重要的机会差距。正是由于各种发展机会集中在城市,所以从乡村进入城市如同跳过龙门。

  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像一些拉美国家和韩国那样,把70%的人口都集中到大城市。目前我国的1.6亿外出农民工,60%以上集中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但目前大城市已经普遍出现空气严重污染、交通极为拥挤等“城市病”。现在我国农业人口6.7亿,按未来我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较快速度计算,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约60%,那也还有约5.5亿人生活在农村。其实城市化率也非越高越好,很多发达国家还有20%的人居住在乡村,但是依靠农业生活的人不到3%,而且城乡生活水平没有太大差别。

  我国农民之所以难以普遍富裕起来,主要还是因为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农民在狭小的土地上耕作,虽然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难以解决富裕起来的问题。从理论上说,我国还有3.8亿农业劳动力,按照现有土地耕作的需要,还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可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工作。但实际上,现在能够外出打工的,多数是农村的青年人,一旦上了年纪,外出打工就受到种种限制。我们现在到农村里去看看,能够外出打工的已经都走了。农民富裕起来的问题,在我国恐怕难以普遍走土地规模经营的路子和单纯依靠外出打工的路子,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我国目前有约60万个行政村,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家里还没有抽水马桶,有无抽水马桶有时是比人均收入更有用的衡量生活状况的标准。就是小城镇,生活设施与大中城市也有很大差距。到2012年,我国还有20%的小城镇无集中供水,86%的小城镇无污水处理设施,小城镇的人均市政公用设施投入仅为城市的20%。可以说,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体制上的城乡一体化,将是改革开放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城镇和乡村工业发展、取消农业税和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之后,在农村进行的第四次大变革。

  如何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

  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我谈四条比较重要的。

  第一,实现农民的普遍兼业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指标,但比较难以实现的一个指标,就是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从全国来看,很多社会阶层富裕起来了,但务农的农民作为一个整体还没有普遍富裕起来,如果中国的农民普遍富裕起来了,中国才真正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了现代化。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多地少,全国平均每个农户不到半公顷土地,是欧洲发达国家平均每个农户拥有土地的1/60到1/80。农民不可能完全靠土地耕作富裕起来,能够实行规模经营的,也只是极少数农民。绝大多数农民要富裕起来,必须兼业,也就是从事二、三产业,或者说主要的收入不依靠农业。如何在农村为农民创造增加收入的机会,使农村聚居点繁荣起来,是全国在城市化过程中要高度关注的大问题。正如有的农业专家所指出的,在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农村的凋敝、农业的衰败和农民的被边缘化。从2010年到201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连续四年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还是靠兼业收入的大幅度增加,要把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势头保持下去。

  第二,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经济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近30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形成全世界最庞大的流动人口。能否顺利地使这些农民工市民化,应当成为衡量我国城市化道路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实际上,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减少农业人口方面还是有差距的,日本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65%;美国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72%,我国从1980到2010年,尽管乡村人口的比例数从80%下降到约50%,但乡村人口的绝对数仅下降了15%。我国应制定明确可操作的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市民化规划,争取从2010年到2030年,用20年的时间,解决3亿农民工及其家庭在户籍、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市民化问题,每年市民化1500万人。

  第三,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很多人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法不切实际,过于理想,根本办不到。但我觉得,这个提法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少有这样一个目标要求,一年做不到,十年做不到,总不能永远做不到。公共服务涉及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这是更深层的城乡差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这些都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要求,总不能在城市中再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和制度。

  第四,实现扶贫对象的大幅度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的贫困标准也在不断调整,到2011年则大幅度提高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这大体相当于每人每天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美元的中等国际贫困标准。按这个标准计算,2011年我国农村还有1.22亿扶贫对象。2012年扶贫对象减少到9899万人,但仍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0.2%。按照国际减贫经验,贫困率下降到10%的时候,会遇到减贫的门槛,进一步减贫会变得更加困难。中国目前农村的扶贫对象大部分分布在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这些地区或者干旱缺水,或是高寒阴冷,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灾害频繁。其中最典型的区域是中国西南部的喀斯特地貌区和西北部的“三西”地区。这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往往是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我们要下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减贫措施,争取从现在到2020年每年仍能减少扶贫对象2000万人,让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能够惠及所有的人,特别是生活困苦的人。

  李培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抽文)

  我国目前有约60万个行政村,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家里还没有抽水马桶,有无抽水马桶有时是比人均收入更有用的衡量生活状况的标准。

(编辑:SN094)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河南省人大代表遭“情妇”发照片举报
  • 体育318分创纪录!全明星东部胜西部 欧文MVP
  • 娱乐曝柴静美国产女 抱孩子回国被目击
  • 财经兵工物资总公司高管挪用公款称为报恩
  • 科技揭秘抢票软件黄牛链条:批量卖12306账号
  • 博客马未都:乾隆皇帝是个超强记忆力天才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吐槽开学魔咒:老妈比老师狠 考研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