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协商民主新进程
在对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度观察和审慎思考之下,中国选择了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2014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这一年,正是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以其为代表的中国协商民主好似一杯经年酿造的醇酒,历久弥香,它不断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拓展民主政治的深度和广度。
党的十八大,正式将“协商民主”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将“协商民主”定位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并要求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中国的协商民主发展由此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进程。
历史的选择
协商民主,是指参与协商的各相关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方式参与决策的过程。虽然这一概念引入中国为时不长,但是协商民主的实践早已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记录下一段段光辉岁月。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从建党那一天就开始了。
在寻求民族解放的战火硝烟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建立了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密切合作的亲密关系。这为中国的协商民主发展确定了基调、奠定了基石。
“协商民主不是新搞的一套东西,而是从过去几十年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春说,抗战时期的“三三制”民主政权、筹备建国时期召开的新政协、在建国初期发挥了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完善和发展,共同编织了协商民主在新时期实现新发展的历史纽带,其精神实质一脉相承。
时光荏苒,如今的协商民主已不仅仅限于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而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重要层次和不同领域都有所发展。涉及民主立法的开门立法、立法听证,涉及行政领域的价格听证会、专家咨询会、网络议政,涉及社会矛盾化解、实现基层民主自治的民主恳谈、社区议事会、人民大调解等协商形式,与政治协商、多党合作领域近年来不断创新的界别协商、专题协商等形式,一并勾勒出当前中国协商民主发展框架的细节与全貌。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协商民主拓展了发展空间。当今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各有关政党、阶层、团体、群众或个人等,就共同关心或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协商、讨论,形成各方均可接受的方案或决策,以实现和推动整体的和谐发展。
国情的选择
理性、平等、包容、妥协……协商民主所崇尚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今中国而言甚为宝贵。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剧烈转型,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一直在生长。特别是最近十余年,中国开始步入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新的社会分层日益加剧,新的利益群体不断聚合且诉求多元,群体性事件和社会极端事件多发高发,社会舆论倾向出现负面情绪,“网上对骂、网下约架”的社会心态焦虑浮躁。
“在这种情况下,协商民主实际上提供了化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紧张度、寻求社会良性互动的一个平台。民主恳谈、网络议政、立法听证、参与式预算、工资协商、社会大调解、人民陪审团,这些带有明显协商性质的民主形式,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从基层试点开始,逐步提升为重要的协商民主形式”。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说,“协商民主既关注决策的过程,也关注决策的执行,从而拓宽了民主的深度;既关注多数人的意见,也关注少数人的意见,从而拓宽了民主的广度。”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教授认为,协商民主所构建起的公共协商机制,能够协调政府、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偏好,使多元的社会利益以公共利益作为“最大值”,通过多方平等、自由的讨论、辩论和协商,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和利益实现。“这成为了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最重要目标和首选价值,也是协商民主的当代价值所在”。
“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效率、弥合社会分歧、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这些都是当今中国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等领域最为需要的”,长期致力于协商民主研究的中央编译局陈家刚研究员对《瞭望》新闻周刊说,实际上,中国是在对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度观察和审慎思考之下,选择了协商民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人民的选择
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呼唤多年的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已经出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现在该啃“硬骨头”了。深水区改革所引发的社会震动和利益分歧,首先须在各个层面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
与此同时,经济领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明显,社会领域各群体利益矛盾不断增加,反腐领域重拳出击“老虎”“苍蝇”一起抓,涉外领域国际和地区问题与国内形势的联动性增强,这些都展现出中国现阶段发展“关键时期”的内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
“协商民主发展方向的提出,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选择。”房宁认为,在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推动充分的协商民主可以缩小社会分歧,提高政治制度的承载能力”。房宁说,这对于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之上的中国以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竞争性选举能解决输赢,但在真正缓解矛盾方面功能不足。如果止步于票决,忽视民主的实质,缺少充分的协商、沟通过程,就有可能产生‘民主的暴政’。在社会阶层分化、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这在一些国家的骚乱中已有前车之鉴。”熊文钊说,重点发展协商民主,就是要更加注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协调性。在中国,这一点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得以彰显。
“历史和他国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民主政治重在追求民主的实质,而不拘泥于民主的形式;发展民主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想象与观念先行”,房宁说。
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秉承优良的历史传统,切合国情的现实需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前途命运负责的审慎态度,现阶段的中国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协商民主,这种植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民主形式,符合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潮流。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民主的广度和深度,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将是中国对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特殊贡献”,熊文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