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丁

任何时代,人们都会期盼风调雨顺,但往往事与愿违。就全国来说,区域性气候异常很难避免,就像一个庞大肌体,每年体检时,总会出现一两项指标异常,或体现在皮肤,或作用于骨血。天灾就像泛起的阵痛,2013年,人们或许也能感受到,它的频率似乎在渐渐加快、严重程度也在加剧,气候极端化和环境恶化的影响已全方位、多尺度、多层次地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在这一年,雾霾成为最热关键词,几乎难有之一,全国雾霾天数为1961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高;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孕育出31个台风(学名热带气旋),为21世纪以来最多一年。西南地区连续5年干旱,而今夏南方被罕见高温炙烤,40℃变得稀疏平常。与此同时,全国洪涝灾害继续上演,甚至在广东汕头、浙江余姚、辽宁抚顺出现重大洪灾,伤亡惨重。人们在感叹百年不遇年年遇的同时,也不禁要问,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困顿。


咫尺天涯 雾锁重楼

http://slide.news.sina.com.cn/weather/slide_1_29155_39063.html#p=1
                             图集:2013年度天气视觉

曾几何时,“霾”还属生僻字,而在2013年,“雾霾”已成生活中的常见关键词之一,在香港它有一个更加诗情画意的名字:烟霞。

在大家过去的记忆中,雾天常有,霾天却似乎很陌生。但近年来,我国的雾天在减少,霾天却明显增多。这说明,空气中漂浮着的烟尘和污染物颗粒在增多,空气质量在严重下降。而这一切,其实早已经无需用数据来佐证,大多居民仅凭肉眼、鼻腔和咽喉,就能深切而直观地感受到。

2013年12月上旬,江苏、浙江、上海等华东省市相继遭遇持续性雾霾,为今年入冬后全国范围内最严重的一场雾霾灾害。南京拉响空气污染红色警报,紧急通知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上海AQI(空气质量指数)最高蹿至640,整个黄浦江如魔幻大片,近地面波涛汹涌!而一篇名为《西安空气质量将好转至重度污染》的报道,更是引来无数吐槽。

如果说,前几年对于雾霾的抱怨,还集中在京津冀一带,那么当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也紧随其后,甚至在今年一跃成为了雾霾天数增长最快的两片区域。空气优等生海南、西藏甚至也出现了严重污染,不禁让人感慨,我泱泱大国,还剩哪方净土。

尽管有人不乏浪漫地把雾霾中的城市形容成“云雾缭绕犹如仙境”,但是恐怕没有人真愿意就此羽化成仙。吐槽只是无奈之举,大家真正关心的,还是雾霾连年加剧的原因,以及政府将出台怎样的改善措施?

微博上对雾霾原因的讨论一直很热烈。姚晨曾经发微博说:“国庆长假期间,北京车辆稀少,市内交通通畅,呛人雾霾依旧,主要污染源是机动车的谣言不攻自破”;崔永元更直指环境监测部门的结论“纯属胡说八道”及“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北京城市雾霾的影响,就相当于一个居民在自己的小区里放了个屁。”

公众人物对雾霾原因的误解,或许也代表了一部分大众的思路。但事实上,很多研究结果都已经确证,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确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雾霾重灾区通常在经济发达的人口密集地区。北京长假期间,虽然市区内车辆稀少,但周边自驾游和探亲外出等的车辆却在大举增加;加上周边河北等地的污染物输送,北京纵使再是车马稀,也还是难逃雾霾笼罩的阴影。

这也提醒我们,空气毕竟是持续流动的,即使是有无数特供傍身的堂堂首都,我们也无法把它罩起来与周边污染物彻底隔绝。因此,对空气污染的防治,仅仅依靠某个城市的狠抓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机动车尾气以外,冬季采暖的能源消耗和工业区的排放,也在严重加剧雾霾灾害。对于这些大比例污染源的控制,毫无疑问,需要政府下大力气来整治。雾霾不是一天形成的,治理雾霾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洛杉矶为例,从1943年雾霾开始成为严重灾害,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终于出台,相隔了整整27年,其间遭遇了来自汽车公司、石油公司等的诸多阻力。近期,河北削减6000万吨钢铁产能,多座炼钢高炉被拆除,造成10万人失业,同样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可谓刚一开始就满头包,但还要负重前行。

当然,污染物产生后,借助外力进行远距离传输,比如冷空气扫清北方雾霾,但并没有使他们凭空消失,或入海或南下,所以南方城市会相继中招,这也是海口、拉萨等城市污染的主要原因。

今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也将陆续出台具体措施。10月22日,《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发布实施,当北京遭遇空气重污染二级(橙色)预警时,对相关工业企业提出停产或限产的要求、全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露天烧烤;而一级(红色)预警时,则实施单双号限行,并停驶30%的公务车辆。

这些措施都是在遏制污染源,是从本治理。虽然需要付出漫长时间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但总比一到雾霾天就只能仰着脖子等看老天爷脸色要靠谱多了。

如今,或许没有什么比“安全”问题更能牵动人心。从交通安全、药品安全、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安全问题的阈值似乎在不断挑战我们的极限,现在终于到了“空气安全”。曾有报告指出,雾霾比吸烟和二手烟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因为你可以有意识地拒绝吸烟和抵制二手烟,而当你置身于雾霾笼罩下的城市时,却无法拒绝呼吸。

2013年的雾霾记忆,在提醒着每一个人:无论如何,希望新鲜健康的空气不会在未来某一天,变成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奢侈品。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政府和每一个个体要有壮士断腕的觉悟。


旱涝并存 高温瞠目

比起洪涝那种顷刻间吞没生命的残酷冲击,干旱这种钝刀子割肉的灾害,似乎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当2009-2013年云南遭受五年持续性严重干旱时,新闻照片中那些龟裂干涸的土地和每天跋涉数小时去打水的村民,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异龙湖西部彻底干涸等,还是深深地震撼了人心。

今年,干旱形势扩大到了整个南方,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未能幸免,湖南、贵州、湖北、重庆、江西、浙江、安徽等7省市的生产生活亦受到严重影响。

除了受灾范围广以外,这次南方旱区的温度也异常飚高。一些受灾地区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和日平均气温都创造了历史同期最高记录。长沙、重庆高温天数超过60天(两个月),南京、长沙、福州、上海、杭州、重庆6大省会级城市突破40℃。这轮罕见高温始于6月下旬,一直到8月19日今年第12号台风“潭美”姗姗来迟,带来了大量降水和云区覆盖,才宣告结束。


                           2013年主要城市高温统计

比这些枯燥乏味但又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更受人关注的,或许就是那句常见的“为什么”。对此,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指出了成因:

首先,今年夏季的副热带高压格外执着,长时间盘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不像往年那样灵活地南北摆动。南方地区在高压长久控制下,好比头上顶着个大蒸笼,降水不多,闷热感强,蒸发加剧。

另外,今年夏季的台风也格外倦怠。热带风暴和台风共4个(登陆2个),低于一般平均记录的6个(登陆3个)。台风和热带风暴不仅数量少,登陆时间也比平均记录晚了近一个月,错过了向灾区输送雨水的时机。

在这个夏季,南方在无奈地忍受着干旱、期盼着甘霖,而西北的甘肃却在倾盆大雨中祈祷雨停。这边厢在抗旱,那边厢却在防洪——我国的幅员辽阔,除了能带给我们大国的自豪,也让我们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复杂与巨大差异。

今年7月,甘肃暴雨频繁,平均降水量高达156mm,比常年同期记录多一倍,降水的天数也是近34年来最多的一次。大强度的暴雨不仅造成了洪涝灾害,还引发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使得近百人伤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到98亿元。

不仅甘肃,今年北方多个地区的雨水都比常年偏多。以前大家都习惯说“南涝北旱”,可最近几年,本来干燥少雨的北方,雨越下越多,而本来湿润的南方,却常常干旱缺水,呈现“北涝南旱”的趋势,似乎是降雨带正在逐渐北移的节奏。一些气象学专家们正在尝试寻找答案:青藏高原的显著增温、中国东部雨带南北变化的周期等,都可能是原因。


秋台组团 后期发力


                           2013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路径

在今年夏季的炎炎烈日下,台风举步不前、姗姗来迟,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南方干旱;可进入秋季后,台风却突然焕然一新奋发图强,一波接一波向我国沿海挺进,创造了21世纪台风发生数量的新纪录。

今年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台风个数多达31个,比常年平均偏多7.5个,成为21世纪以来台风最多的一年,尤其是9月份以后秋季台风偏多,占到总数一半。这在近年来,台风数量普遍减少的大背景下,实属反常。根据气象学家的分析,这或许是因为今年海温持续偏暖,赤道辐合带这一台风孕育的温床对流活跃,有利于台风系统生成发展。

台风灾难过后,死伤众多、满目疮痍的场景令人既心碎又恐惧,遗憾的是,现在人类还没有直接有效的方式可以改变台风路径、阻止台风到来。然而,更加透明的信息发布与更加顺畅的信息传导,以及政府在预警和应对台风方面的进步,依然能在极大程度上减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每年因台风死亡的人数,从50年代的近千人,正在逐年减少,2001年已经降到374人。例如今年的“天兔”与2006年的“桑美”,在强度上不相上下,但伤亡人数却远远低于“桑美”所造成的500余人死亡失踪。


结语:

与2012年全球瞩目的“世界末日”相比,2013年或许显得太过平庸。在这个后工业时代中的普通一年里,诸如森林毁坏、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动植物种类减少等常见自然话题,已难以刺激到人类日益麻木的神经。可以预见的是,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匆匆脚步声,在明年依然会继续叩响每个人的心房。脆弱而沉默的自然系统,坚持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在向傲慢人类发出无声的警示。人类或许已经比一百年前更了解自己的处境,但同时也更沮丧地怀疑:自己是否还回得到过去?或者更甚一步说,哪怕连停在现在,也已经成了奢望?

好吧,无论如何,在这个即将迎来新一年的时刻,我们还是应该积极一些:过去的毕竟已经过去,可未来还要继续。在2014年,我们将以怎样的心态和举措,去面对那些未知的气候灾难,和已知的环境恶化?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