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种菜只为自吃 急盼征地变现

0

【内蒙古】种菜只为自吃 急盼征地变现

第704期

2016年02月20日21:05我有话说(0人参与)
导读

“我爷爷说,农民还是不能没地”。李俊伟守着这句祖训,即便成年后学下木匠手艺在城里打工,每到秋收时节,都会回到地里。他不忍心看着土地被垃圾包围,变成荒地。

李俊伟在杏树地里。李俊伟在杏树地里。

  “我爷爷说,农民不能没地。”62岁的李俊伟说。

  “这些地,迟早也得没。”作为农民,李俊伟不愿失去长粮食的土地,但当土地上的吃食不能再变成经济收入后,他等待有一天,地能被征走、变现。

  正月初七,春寒未过,李俊伟站在长满杏树的地里。9亩长条地往南不到30米,紧挨着京藏高速。阴山脚下,他生活了半辈子的代州营村,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部。二环路将村子分成两个部分。南边是民居,这些年,村里盖起了6层甚至更高的楼房;北边仍是农村,敞阔的田地,低矮的平房。

  撕去地上的一块塑料地膜,今年春天,李俊伟打算留出一小片地,种上些黄瓜、豆角。不为了出售赚钱,他只为一家四口和亲朋能吃上些自己种的新鲜菜。

  “不说这些菜,连种的杏,都不是为了卖钱。”五六年前,在城里当木匠的李俊伟扔掉了手里的木工活,回到村里,买了5毛钱一苗的杏树,齐齐整整栽了9亩。他不忍心看着土地被垃圾包围,变成荒地。

  “我爷爷说,农民还是不能没地”。李俊伟守着这句祖训,即便成年后学下木匠手艺在城里打工,每到秋收时节,都会回到地里。李俊伟的印象里,几千斤粮食打下来,可以供弟兄三家10多口一年的生活。

  李俊伟说,李家本来有希望成为城里人的,解放前,他的爷爷在呼市回民区置下一处房产,后来在60年代被占。“所幸我爷爷没把村里的房和地撂下。”李家举家又搬回老家代州营村。

  李俊伟家的地被征时,已经到了2012年。村西头他家的地被征用了两亩多,“说是政府征地,后来建了个工厂,我家拿到十几万元的补偿”。

  这是李俊伟第一次失去土地。签完补偿协议后,李俊伟想起爷爷的话,“心里有点不好受”。但看着协议书上的钱数,还有好不容易培养出的大学生女儿,那些“不好受”又瞬间显得微不足道。

  之后,他从打工族的身份回归农民,在剩下的地里栽上了杏树。除了“守住这片仅有的土地”外,李俊伟还有另外的打算,“将来这片地要是被征了,除了地算钱,地上的作物也给钱”。他按现在的标准算了算,能有上百万。“我一个农民,靠种地,一辈子也挣不了这么多钱。”

代州营村,李俊伟住的楼房外,盖起了新楼。代州营村,李俊伟住的楼房外,盖起了新楼。

  几年前,李俊伟家从老宅搬进村里盖的新楼,但他仍心疼奋斗了半辈子盖起的院子,“全租给了外来人”。可他更心疼大学毕业的女儿,“孩子想住楼房”。

  起初,他不太适应楼房的生活,“种树用的锹、镐没地方放,腌点咸菜没几天就因为太热,全坏了。”大院里的土坯老房他没拆,那是父母留下的,他舍不得。

  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9亩地里。去年,村里有干部来家里商量征地,“各种协议上签了好几次字,最后也没明白这地到底谁征,征去干啥”。李俊伟索性再不签了。一来,他在等待征地用途和补偿的明朗;二来,这些地,他想守得更久一点。

  (王文刀)

责任编辑:王辉 SN193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