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上午11时,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
在这里举行的两会人大首场记者发布会,人大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傅莹回答了18名中外记者的提问。
每年全国两会上,政协、人大、总理发布会等多场新闻发布会往往成为发布新闻、传递政治信号的重要方式。各家媒体新闻的记者是这一活动的主角之一。
两会人大首场发布会上,18名记者问了什么,为什么这么问?
“刘源师兄”如何获得回答机会?
“两会”引入新闻发布会形式是33年前,1983年两会邀请和欢迎港澳台和外国新闻机构派记者采会。
今年两会会期11天半,按照傅莹在发布会上介绍的,会议期间将在梅地亚中心举行15至16场记者会,邀请人大和国务院部门负责人出席。
包括总理记者会、外交部长记者会等等。在这些发布会上,记者们都会精心准备问题,政治、经济、民生、外交等多个方面的热点问题都会被提及。
本次两会,境内外5000余记者参与报道。这也意味着,并不是每一家媒体都有提问机会。
如何能被点到问题回答?
曾经有媒体揭秘,有记者通过穿鲜艳颜色的衣服吸引主持人的注意。
不过,据新京报的一篇报道,曾主持过记者会的一名负责人表示不会因穿着鲜艳而点某位记者,相反会尽力避开,以免有事先串通之嫌。点哪位记者提问,一般有三个原则,照顾分布平衡、男女平衡和中外平衡。如果前面女记者机会多了,接下来就要点一位男记者;还要给外国记者和港澳台记者提问机会。他所选定对象,可能没举手,这名负责人也表示自己没有刻意去照顾某家媒体。
人大首场记者发布会有18名中外记者提问,此次提问的外国媒体包括美国、德国、新加坡,而在之前举行的政协新闻发布会上,几乎没有西方国家的记者获得提问机会。
这两场发布会上,地方媒体暂时没有获得提问机会,提问的几家都市报都来自北京。
在成功吸引注意这一点上,不得不此次会上提获得最后一个提问的澳洲新快报(一家在悉尼创办的华文报纸)记者,根据现场直播视频,这位记者在多次高声呼喊“傅莹”后,成功吸引到了傅莹注意,获安排提问。
主持人说:下不为例,不要这么喊。
这名记者的提问,“刘源将军被任命为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而且宣誓就职是出于什么考虑”?提问时称刘源将军是其学弟。
“挖坑埋雷”,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有什么技巧?
记者提问也是一门技术活,要让被提问者被提问吸引,不对所被问及的内容过于反感。
此次发布会上,凤凰卫视和凤凰网记者从奥斯卡颁奖、“小李子陪跑梗”说到好莱坞软实力,再说到中国电影产业,绕了一大圈,最后提问落在今年将推出的《电影产业促进法》,以及电影审查制度和和人大代表提议涉黄涉毒演员禁演的问题上。
这个问题的背景应该是就在两会前,曾饰演“苏妲己”的知名女演员傅艺伟涉毒被捕,尿检呈冰毒阳性。就涉毒明星“禁演”问题,此次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提议视情节设禁演期“不能一棒子打死”。
在记者会上绕着圈“挖坑埋雷”的问题其实不在少数。
傅莹此次是第四次担任人大新闻发言人,作为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的一名外交官和中国首位人大新闻女发言人,面对记者的尖锐问题,傅莹都机智作答,还时不时说到诸如“心塞”这样的网络用语,在回答朝鲜问题时,用到了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的情节:里面描述了一个黑暗森林的状况,那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和信任的环境。她说,这个小说提醒我们不能让现实生活当中出现这种现象。国际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敏感词”问题不再是外国记者特权?
2014年两会期间,香港《南华早报》记者政协首次记者会上,询问周永康的问题,发言人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你懂得”。环球时报就此在一篇评论中抛出了这样的疑问:提敏感问题为何是境外记者的“特权”。
文章写道:有人说两会的记者会“好看”,就“好看”在境外记者的“胡乱问”上。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挑衅当然招人讨厌,但他们有时能突破一些中国国内的“禁忌”。
今年两会人大首场发布会上,有7位境外记者提问,主要提及的都是涉外政策方面的内容。
俄罗斯记者问到 “中美俄的三角关系” 。
德国世界报记者提问“有很多争议”的《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草案》,该记者表示“大家都关注这部新法将给予公安部门更多监管权力”。
此次记者会比较劲爆的问题可能要数“所谓维权律师被逮捕”,“王珉被查”了,这两个问题均由官方媒体提出。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的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西方媒体对于所谓维权律师被逮捕有很多报道,而且有评论认为这与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相矛盾的,我们想知道人大对此如何评价? ”
据环球时报今年初的一篇报道:“西方媒体援引北京锋锐律师事务所人士的消息报道,该律所7名“人权律师”或助理近日被正式逮捕,他们大多是去年7月被拘留的。这7人被指控犯有颠覆国家政权罪或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遭到前一指控的包括锋锐律所主任周世锋,遭后一指控的为4人,包括24岁的女助理赵威,她的网名叫‘考拉’。”
就在发布会之前,中纪委发布消息称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珉被查。
新华社记者在会上提问,“当前的反腐是否已经到了一个节点,就是进入了一个已经建章立制的阶段?”
外媒为何老问军费?
有一些问题时发布会的“高频问题“,几乎每年都少不了他们。
军费问题,从2005年到2013年的这九年全国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这一问题无一例外都被问到,而发问者也无一例外都是外国记者,2014是美国记者问的,2015年时英国路透社记者问的。此次提问军费的是美国CNN记者,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也提及了南海问题以及“军事化”的问题。
姜恩柱、李肇星、傅莹等历任新闻发言人也均以各自的方式就这一问题进行回应。
2015年时傅莹回答这一问题时说道:每次外媒都要问军费,据说我的前任也是如此,前任的前任也是如此,好像据说是外媒到我们这个发布会来,主要关心的就是军费。
当时傅莹还 “揭秘”,据说外媒只对这个感兴趣,据说记者都把稿子写好,就等我们数字一报,你们填上就发稿了。
人大质询权也是近几年两会常常被提出的问题。
中国日报社记者在此次发布会上人大在立法监督方面的问题,“人大的监督到底效果怎么样?是否会进一步通过质询来回应社会的关切?”
人大质询权又被称为一项“休眠”的监督权力。
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人大要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
此后,引发舆论界的关注,让公众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充满期待,更是被不少媒体视为人大摆脱相对弱势的一个重要表现。
据《人民代表报》的一篇《莫让人大质询权“休眠”》文章,人大质询权,作为人大对“一府两院”法定监督形式,载入宪法和法律条文已有 30多年的历史。
2015年时,人民日报也问道“2015年人大监督工作会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特别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质询等手段是否会启用?”,傅莹当时的回答是,如果工作需要,全国人大会启用质询手段。
记者提问获得多少干货?
立法机构的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的焦点也往往集中在公众关注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上。
通过这些问题,民众多少能获得一些法案的最新进展。
本次记者提问涉及政策包括:全面“两孩”政策,养老问题;引发舆论反响强烈的“街区制”;提请大会审议的慈善法草案 ;反家暴立法;雾霾问题等。
法制晚报提问民法典的编纂,“编纂民法典是否有些推进不下去了?人大有什么样的考虑?”,自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正式开始民法典的编撰工作,法律界就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涵盖范围极广。
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曾4次启动立法至今未完成。
傅莹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抛出了干货:编纂民法典工作启动,预计6月提请人大常委审议。
今天同样放出了干货的还有:税收立法已列入立法规划;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已进行过第一次审议。
(新闻极客 池远行 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张颖倩 SN191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