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前校长张信刚:在香港当校长,校长不是“官”

0

城大前校长张信刚:在香港当校长,校长不是“官”

第762期

2016年03月11日12:23我有话说(0人参与)
导读

中国高校也需要供给侧改革。关于高校转型,担任香港城市大学11年校长的张信刚分享其个人见解,教师晋升如何规范透明,什么样的人适合当校长,教授如何治校……

  中国高校也需要供给侧改革。在3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同质化严重。转型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

  今年已75岁的张信刚,曾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11年。应聘成为城大校长前,当时已是教授的他认为“校长是一个成功的表现”,但他也坦言称,“自己没有校长是官的概念”。

  关于高校转型,新浪《新闻极客》最近多次采访张信刚,教师晋升如何规范透明,什么样的人适合当校长,教授如何治校……张信刚的回答体现了一名观察者的精准以及研究者的严谨。

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张信刚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张信刚

【老师如何做老师】不理解一些老师明明有钱做学问为何还去跑政府拉关系

   不理解一些老师明明有钱做学问为何还去跑政府拉关系

  《新闻极客》:中山大学学者甘阳被青年教师打引发热议。一种说法是因为晋升纠纷引发,你怎么看?

  张信刚:作为读书人和知识分子,你受到再大的不公和委屈,也应该找一个渠道去理论,用不着打人一巴掌。一打人,你再有理也就理屈了。

  那之前,什么引导他不顾一切去打人,是不是有个人冲突或是制度上的缺陷,我不敢说。

  《新闻极客》:那一名普通老师的晋升通道应是什么样的?院长校长能起多大作用?

  张信刚:正常情况下,没有一个学校的校长、院长或是系主任能够答应一个教员在什么时间里一定可以升级,他们没这个权力。(虽然)他可以发挥影响,但程序上没办法一个人独断。

  在北美和香港,通常每几年系里教员会选出一个晋升委员会。一般由资深、受尊重和信任的人组成的。候选人要就自己的学术成就、教学成绩和对学校社会的贡献等提交资料。

  系里的晋升委员会会邀请专家匿名评议。委员会讨论投票后,会把结果及依据呈给系主任,系主任加上意见,再转呈院长。

  院长将档案交院里的晋升委员会审议。之后,院长根据院级委员会的评述,再加上自己的意见,把档案呈交给主管学术的副校长或直接向校一级晋升委员会汇报。全校晋升委员综合院里和系里的意见,进行投票。

  校级晋升委员会一般不会对候选人的表现和潜力进行讨论,而是确认程序合乎大学章程,过程公正合理,并且对不同学院的晋升标准做出比较与平衡;之后由主持教研工作的学术副校长决定可否升等。最后,由校长具名正式通知候选人。

  如果有教员有异议,可以按照校内人事章程规定的手续进行投诉。

  《新闻极客》:内地有很多老师为评职称,需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会忽视教学,你怎么看?

  张信刚:如果你把指标决定权,交给教员和系主任话,会比较好。如果是上面硬性定指标,包括各部分权重,这样的就不太好。

  对教师的成长,有不同的期望。研究型的大学,基本上不会要只教书不做研究的教员,除非是专聘的计算机、语言类或是体育教员。

  一个教员的晋升不应该只靠过去的成绩,还要根据过往的表现来预估候选人未来的发展和贡献。晋升不只是奖励,更重要是看中一个人日后的发展潜力。

  《新闻极客》:可老师要把科研和教学都兼顾,并不容易吧。

  张信刚:一旦定了规则,大家就会按这规则玩。我在美国做系主任和院长时,不少人也是这样;因为你要发展科研,那么拿科研经费多的人就吃香,只教书的人就显得差些,因此容易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偶尔也出现教授到处开会讲学而让助教代课的情况。

  很多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为了管理者方便,而不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定了之后,真正受影响的是学生。什么叫官僚主义?这种情况就是。

张信刚,在香港有“文化校长”之称。他涉猎历史、文化和宗教等领域,目前专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融。  张信刚,在香港有“文化校长”之称。他涉猎历史、文化和宗教等领域,目前专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融。

【校长如何做校长】不会空降一个没有长期学术历练的人做校长

  不会空降一个没有长期学术历练的人做校长

  《新闻极客》:你在香港城大当校长时,最看重的是什么?

  张信刚:学术价值和学术表现是一个学校基本的价值观。尊重学术:学术是探求“真理”和传播“真理”。学术标准不能以次充好,不能滥竽充数。

  现在我不愿意承认一个事情,内地大学的一些老师明明有条件终生钻研学问,社会和政府已经给你钱让你做学问,多好呀,但有些人还整天去跑政府、找关系,想做学术之外的事情,我认为这就是违背了学术和教育的基本意义。

  有些老师为了自己的升等,对学生不够关心,比如学生敲门来问,你爱理不理的,把学生的学习和前途不放在心上,这就不是一个好老师。

  《新闻极客》:香港高校一般怎么选校长?其中,教授又是如何治校的?

  张信刚:校长一般要有相当的学术成就,对于学术价值、学术方向要能做判断,有坚持;对于领导艺术要有历练,对财务和管理也要有些经验。另外,在社会上要能拿得出去,言行都能代表大学。所以,不会空降一个没有长期学术历练的人做校长。

  对“教授治校”这四字的理解,大家有不同。在西方国家,教授是通过不同的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并不是校政方针,甚至预算这些大事都由教授投票决定。这些是由专职的校长根据校董会的指引,在副校长(有管教学的,有管研究的,有管人事的,有管财政的,有管校产的,有管对外联系的)的协助下和由资深教授组成的学术参议会(Academic Senate)的配合下做出的。这些人都要有专业能力和经验,一般不是政府官员出身;但除了校长和负责教学、研究的副校长之外,也不必一定是教授出身。

  《新闻极客》:怎么看待官员空降到高校当校长的现象?

  张信刚:你要改变职业当然没有问题。不少教授当选国会议员,任内阁部长,甚至有当总统的。从官员转任大学校长的很少,但也有。艾森豪威尔以五星上将官阶退休后,受聘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再从这个位置当选总统。

  《新闻极客》:那这跟中国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有什么不一样?

  张信刚:内地很多人,学生、教员、家长、包括学校的领导,都认为学校领导也是官,甚至有处级、厅局级、副部级的概念,这在欧美以及香港并不存在。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情怀。科举制度是一个创造,它有很多好处,早在公元六七世纪中国的平民子弟就可以参与管理国家大事。而同一时期,欧洲是封建贵族统治,都是靠血统。1000多年下来,现在还有人,连升教授都说是升官了。

  《新闻极客》:香港有这种情况吗?

  张信刚:香港还是中国社会,也有。香港高中毕业考,有“十科状元”、“九科状元”等名号。

  《新闻极客》:那你去城大当校长,当时也会认为校长是一个“官”吗?

  张信刚:我个人没有教授或者校长是官的概念。当一个大学的校长出缺,会有很多教授去竞争,必然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升级。我心中也是这样想的,因为它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确实有所不同。

  在西方,大学的教授是知识分子,是受到尊重的;一般不是公众人物,也不会被认为是社会领袖。而校长在一般人的心中,是社会的上层人物,也是公众人物,是社会精英的一份子。

  教授做校长,也会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表现。

  《新闻极客》:如果一些好老师想从政,会觉得这是他学术上的损失吗?别人会认为他高升了吗?

  张信刚:这个情况也有,是个人的选择。应该不是说高升,因为教授的工资、社会地位也很高。大学讲座教授的工资和社会地位,并不比政府高级官员差。这两套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

  《新闻极客》:这些转任的老师,是否会影响到学生的科研热情?

  张信刚:很难一概而论。我所知道的是,能够转任的还是极少数,而且管科研都不一定是科研特好的人,而是他们有过科研经验,又有行政能力的人,才会做这种事情。没有听说哪个诺贝尔奖得主,去当科研处处长的。

退休后,张信刚常到内地讲学。退休后,张信刚常到内地讲学。

【师生如何做师生】遇到哪种情况,学生可以举报老师

  遇到哪种情况,学生可以举报老师

  《新闻极客》:你怎么看高校里有学生举报老师讲课有“不当言论”是情况?

  张信刚:任何社会的管治系统里,都对言论有一定的限制。至于什么是“不当”,就要看“不当”的定义了。

  《新闻极客》:在香港城市大学,学生可以这么做吗?

  张信刚: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讲话侮辱到某些人,涉及淫秽,或是与社会的道德标准相违背,学生可以向校内或是媒体投诉。但我在香港做了4年(工学院)院长和11年校长,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新闻极客》:前些时候,有学生评价本领域的前辈,导师觉得不好,还要与学生脱离关系。你怎么看?

  张信刚:“师道尊严”这四个字,在中国社会很重要。我们往往不但提倡“师道尊严”,还要“为尊者讳”,这是中国文化里糟粕的部分。

  还有学校评选好老师,选出的比较年轻。有人就说,他的老师还没得过,怎么给他呢? “尊老敬贤”有时过了分,这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否认。

  《新闻极客》:理想中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信刚:理想的关系,当然是老师帮助年轻人发展个人的知识、志向,奠定事业的基础。可是老师与学生,既不是君臣,也不一定是平等协商的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一个混合的关系。

  但理想状态是一回事,实际状态都是因各个社会的风气和习俗决定的。

  在北美,学生往往认为他是顾客,老师提供服务,这种看法很不好。在中国,老师为尊。过去读书人少,老师的地位很高。

  《新闻极客》:老师高于学生的这种师生关系,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张信刚:如果学生不超过老师的程度,那么,这个社会是不会进步的。

  创新很重要,与很多因素有关。儒家传统过分保守,不太鼓励创新。社会风气里,失败的人受的歧视非常大,创新就很有风险。

  《新闻极客》:大陆部分高校开始按照章程办学。你说过创新,就是要跳出框框,请问高校自主办学如何跳出框框?

  张信刚: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自主的教育制度,有它的目标和管治系统,但管治通常是高层次的,如宏观目标的制订和资源的配置,不是具体的管理。宏观管治和具体管理属于两个层次。

  由少数政府官员来管控一切,是不可能成功的;什么事都管,等于什么事都管不好。由多数学校自立章程,应该是朝好的方向发展,但这不是成功的保障。随着学校跟整个社会文化和人员素质越来越提高,经济资源越来越充裕,人的意识经过一两代人会慢慢提高,这样就会有改观。章程就会订得好些,也比较会被大家遵守。

  《新闻极客》:退休后,你常来内地走动,你觉得有什么经验,可以帮助内地高校发展?

  张信刚:总体来说,可能是个人选择和运气吧。我教的几个学校,北大、清华、山大、上交大等都是一流学校,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用功程度比绝大多数美国学生要高多了,但是他们在这个社会,不免会对分数过分的重视,但我坚持即使本科生也应该写两三千字的学期论文,训练自己去选择做判断,适当地用推理和逻辑的方法去表达。

  《新闻极客》:如果倒退10年回到当时,你会做什么选择?

  张信刚:倒退10年,我还会做同样的事情,坚持不会在期满后续任校长。

  一定要解释的话,如同我自己对学术标准有要求。假如不能符合我自己的标准,我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新闻极客》:对内地高校校长来说,你最想跟他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张信刚: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没有那个资格,也没有那个身份。

  《新闻极客》:推荐你在2015年读过的一本书,理由是什么。

  张信刚:过去一年,我在准备写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书,看了许多材料,但真正看完的书不多。我喜欢的一本书叫《黑毡上的北魏皇帝》。这本书从一个具体而微的登基仪式折射出北方民族政权的文化连续性;他们之间的更迭替换和中原朝代的更迭很类似,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原华夏民族和内陆亚洲的北方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很有帮助。

  (新浪《新闻极客》 王辉 报道)

责任编辑:王辉 SN193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