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北京晚报

评论:发展教育产业的思考(下)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6月11日 17:22 北京晚报

  据教育部有关人士透露,本月中旬,全国教育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此 次教育大会将以“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体制改革”为核心议题。如何 发展中国的教育,高层已经深入地思考并切切实实地行动起来。与此同时, 身处教育前沿的一些有识之士们正力图用他们艰辛的探索作出令人振奋的 回答

  一些学校先干起来在大海里学会了游泳应该看到,在现有教育体制下, 还是有一些学校作出了大胆尝试。

  北京师范大学:高校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从北京师范大学得知,国家每年为该校每个学生拨的教育经费不足实 际所需的50%。因此,校长助理姜璐认为:高等教育若不产业化,将无法 继续。“我们现在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高等教育该不该产业化的讨论上, 而是应该倡导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先干起来。”

  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是北师大走过的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它改变了以往 许多学校都走过的办商店、办旅馆、出租房屋的老路,探索出了校办产业 发展的三个方向:一是充分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科技产业,“ 不是要生产多少高科技产品,而是要把我校的医药产业、有机化工等方面 的科研成果推广出去。”二是文化产业,这是北师大最值得骄傲的一个产 业。据介绍,该校出版社编写的各类教材、教学参考书都是由有着丰富教 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所以市场销路极好,100余人的出版社年创利可达千 万元以上。第三是服务产业,“一方面,学校正在兴建学生公寓,为学生 住宿提供更多选择,将来学生可以花钱住条件更好的公寓。此外,学校的 伙食处正在尝试为中小学生做经济配餐。”姜教授认为,高校在市场竞争 中所具备的先天优势就是学校的名牌效应,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 是被广大群众认可的。

  教育产业化就要求把学校推入市场,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同时也是学 校的用户。上学时,学生应该有选择课程的自由,学生择业也面向市场, 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与此同时,学校也在接受社会的检验。

  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毕业生年年被“抢购一空”

  创办于1985年的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是中国最早创办的民办高校之 一,与国办高校不同,从成立之初,学校就已身处市场竞争中。回忆起1 5年来所走过的路,蒋淑云校长颇多感慨,“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没要 过国家一分钱,却在迅速地成长壮大。”

  在谈到如今的教育体制改革时,蒋校长很有见解,她说现阶段我国的 高教工作中有一些弊端:一、高等教育入学比例低,大量的有志有才的青 年难以获得深造机会;二、许多大专院校的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教学力量浪费闲置现象严重;三、所培养的学生知识水平较单一,通外语 的不懂科技,懂科技的却又不会管理,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因事设人,责 、权、利相结合,不养闲人。教师实行动态聘任制,目前,登记在册的教 师14000多名,每年从中择优聘用700到800名,在校学生连续三年突破80 00人。为此,《科技日报》曾报道说:“在众多毕业生手持名牌院校文凭 四处找工作时,这所至今国家没承认学历的民办学校的毕业生,每年都被 ‘抢购’一空,甚至被‘预定’一空。来自用人单位的反馈是,这所学校 盛产经理,毕业生务实、有用、前景好。”

  对学校的经费来源,他们提出了“以学养学”、“以企养学”、“产 学结合”的方针,开办了“科技开发公司”、“机电研究所”、“实用技 术研究所”、“服装研究部”等教科工贸一体化经济实体,建有“经贸实 习厅”、“参旅实习厅”、“烹饪实习厅”等基地,不仅为学生参与研究 开发和教学实习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办学增加了资金。

  北京市第25中学:6年创造了8000万元的效益

  1996年4月,北京市第25中学开始在经济上逐渐与教育财政脱钩,成 为北京学校中第一家实施教育产业化发展的试点。经过4年,校长刘志毅 称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25中从去年开始兴建一座6000平方米的图书、实 验大楼,以提高办学条件,刘校长说:“这座新楼的名字叫“民众楼”, 因为这些钱是全社会汇集来的。它的基本造价是2400万元,我们要拿6年 的时间积累起来。建成后,这个楼的资产将记在国家账上,由此看来,教 育走向产业化,国家、学校、学生各方都是受益的。”

  6年改革,一方面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另一方面又为国家创造了8000万元的经济效益,25中创造了一个双赢的局 面。为此,刘志毅说:“教育要大发展。怎么发展?政府是一方面,要逐 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投入,另一方面就是应该把教育逐步产业化。 汇集民间闲散资金、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办学,最后多方受益,在这方面, 25中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典范。”

  教育也是一种消费产业化发展谁受益?

  “尽管近些年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科教兴国,但是如果不把教育看 做一种消费,从消费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教育就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从 更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教育为社会提供服务、提供智力支持,应该得到社 会的回报,并用这种回报来进行自身的发展,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被 称为新型教育经济学家的刘志毅校长,用自己4年多的改革实践得出了一 个“教育产业化于国家、于学校、于学生都有利”的结论。

  教育产业化发展为国家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的节约。有资料表明,在 1994至1995学年度,仅外国留学生学费一项,对美国经济收入的贡献即达 70亿美元,另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外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学费以外的生活消 费约40亿美元。两项相加,外国留学生对美国经济贡献高达110亿美元。 如果说外国留学生对美国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美国人的收入乃至就业机会 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把流向境外的数百亿元截回,把要进 来的数十亿元请进门,还是扩大招生,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办学,教育产业 化发展能让国家最直接受益的无疑是资金的节约。

  省下来的钱干什么?“投到更急需的地方去,国家应该重点扶持的地 方,一个是贫困地区,一个是国家急需的一些教育项目,如师范类、军事 类专业等等。”刘志毅认为,教育产业化发展可能给义务教育赢得比现在 更多的资金投入。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蒋国华先生从来华留学教育的角度谈到:“来 华外国留学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国家间的交流,能为所在大学不 同程度上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刺激社会相关领域的消费。”

  读者陈先生认为,增加高等校的数量,扩大国内知名高校的招生规模, 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圆了大学梦,更重要的是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 高素质的人才,这是中国有资格参与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与对抗的坚实基础。

  家长就是消费者学生是学校的产品

  在刘志毅校长的概念里,家长就是消费者,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学费 是学校的营业额,而学校的一切软硬件设施则是可供消费者选择的投资环 境。他认为,按产业化的观念发展,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学校才能 走上一条自觉的健康发展的道路。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要有较高的教育水准,有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 有好的校风、学风,还要有美丽的校园环境,从经济角度讲,这叫做投资 环境,大到一个国家,要吸引别国来投资,必须有好的基础设施,有好的 投资政策等,一个学校也一样,你要吸引家长为学校投资,就必须能提供 令他们满意的软硬件设施,你的专业设置能满足一个企业或社区的需求, 他们才可能会投入资金。学校也就有了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经济运作。

  在本版首篇文章的报道中,所引有关资料关于中国高校师生比例为1 比3.7的数据,经与教育部人事司核实有出入。据1998年《中国教育事业 发展统计简况》公布的数字,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有在校生340.88万人, 研究生18万及成人教育各种形式学生161万人,有教职工102.96万人,其 中专任教师40.73万人。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生师比为11.2比1,学生与 教职工比为5.1比1。这一统计数字至少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事实:我 国高校在用人效益方面正在不断提高,甚至已经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有报道称世界各国的高校当中,生师比例大约是10比1)。对此,有关 人士持怀疑态度,一位多次出国访问的教育学博士说,美国高校生师比约 在16比1,在美国不存在教职工与学生比的概念,因为在那里,他看到的 是某一个院系可能只有一个系主任加两个助理,负责全部管理方面的工作, 而后勤问题是完全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一位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 了两年的日本留学生说,在中国学习感觉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的大学生多 住在学校的宿舍里,而日本的大学生多住在家里或自己租房子住,生活问 题全靠学生自己来解决。

  教育产业化发展最直接受益的是学生

  “如果我们国内可供选择的学校更多一些,如果学校的教学条件更好 一些,我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远渡重洋,去国外一个甚至不知名的学校受教 育。”一位把自己还在念中学的孩子送到加拿大读书的家长略带无奈地说: “其实,心里很是牵挂。”

  教育的发展让学生受益的不仅仅是正在求学的今天。教育的直接投入 会带来人才今后收入的高回报。刘志毅校长举了美国哈佛大学的例子,该 校一年的学费约为2万美元,但当它的毕业生就业时,美国社会各企业公 认如果聘用哈佛大学的学生,年薪不能低于10万美元。所以从一个家庭的 投入与产出角度来讲,很多家长愿意拿出很多钱来,哪怕是举债,也要为 子女选择一流的大学,因为他们知道这种投入是会得到回报的。

  相关报道:

评论:发展教育产业的思考(上)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