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总理给出门农民工送上“定心丸”
总理出面帮农民工讨工钱了。惟愿地方政府能够摆正位置,依法办事,在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锐意改革,创新制度,真正践行“放管服”,释放并激发社会的创造力。
节后“开工”第一天,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的一个重要主题仍是部署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
总理的一番话讲得实在:“春节刚过研究这件事,就是要对广大农民工发出强烈的信号:各级政府支持你们出去打工,并保证你们出得去、有所得。决不能让广大农民工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回报!”
立春伊始,按照往年的节奏,与家人团圆了一些时日的农民工,又将踏上外出务工的征途。他们中间,或许有人还没有拿回去年、前年乃至更早时候的血汗钱,而今年的情况如何也未可知,总理罕见地在正月里部署解决欠薪问题,不啻是吃下一颗“定心丸”,让农民工多了一份笃定。
若说“长效机制”,总理从岁尾到年初,念念不忘、一提再提、“反复抓、抓到底”本身,也是一种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长效机制。
很多人都对年前总理在云南鲁甸的“一怒”记忆犹新,当他听到龙头山镇甘家寨农民工甘永荣此前两年“还有5万块钱没有拿到”时,愤怒溢于言表:他是家中顶梁柱,伤害他就是伤害他全家。这既违背市场规则,更违背道德良心。
总理的愤怒其来有自,还是在2015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向代表们提及他在贵州考察时与农民工的对话:“我问他们在外地过得怎么样,他们当着我的面就流泪了。”原来,他们很难完全融入当地,很多待遇是不平等的,不只体现在社会公共服务,还有企业薪酬。所以,他们说,多数人想回家……
也难怪总理紧盯欠薪问题。积年累月、大范围的拖欠工资,不仅严重影响到农民工的生计与外出务工的热情,也极大败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损害了政府的权威与信用。若听之任之,小焉者,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将是一句空话;往大里说,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城乡融合、经济转型等等,都将无所依凭。
正因为“兹事体大”,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解决方略,除了以往多次提及的开展专项整治和督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建立拖欠工资“黑名单”制度等等之外,最大的亮点在于强调并明确了政府的责任。
一是问责,落实欠薪发生地省级政府负总责、市(地)县级政府具体负责的属地责任。何为属地责任?很简单,不管具体情由多么复杂,务工所在地政府责无旁贷,应该、也必须承担起兜底的责任,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脱搪塞,更不能以市场行为为由袖手旁观。在一个并不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环境中,揪住地方政府,就找到了破解欠薪的重要路径。
何况,细察很多农民工工资拖欠事件就会发现,不少案件欠薪的根源往往是政府大兴土木,先有拖欠工程款,继之才是承建方拖欠农民工工资。至于相关部门无视国家法律法规,默许或公然纵容层层转包、分包工程,从而导致市场失序,形成积欠、三角债、多头债,也屡见不鲜。明确问责,或可倒逼政府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减少拖欠冲动。
再是打通,即加快建立协调解决欠薪问题的地方政府横向网络。这一规定契合了当下经济活动的跨地区、跨行业特征,当单个政府已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联合,就显得格外重要。市场没有壁垒,政府之间也不应该崖岸高耸,采取关门主义,而是应该互相通气,协调行动,共同解决困扰农民工的薪酬问题。
比如,农民工务工的企业可能在不同地方有建设项目,这些地方的政府有协调联合的必要;而农民工流出地与流入地的政府亦有联合的必要,毕竟,政府以“公务”出面,总比单个的农民工“跪着”表达诉求更有效率。很多时候,欠薪之所以成为“顽疾”,并非完全无解,而主要还是因为政府监管不力,甚至是地方保护主义所致。
当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申,农民工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实,这句话同样可以理解为,农民工为欠薪发生地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三十多年来几代农民工的接茬努力,地方的繁荣则无从谈起,无论哪一种“模式”,都离不开农民工的“劳动力红利”。试想,一个短短的春节,农民工回乡过年都可以让城市停摆,遑论其他?
事实上,值此城市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当口,农民工的关切,已不仅仅是按时足额支付工资的眼前问题,更为严峻的是如何尽快融入城市的长远课题。能不能成为“新市民”,能不能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与公民权利,已经成为考验地方政府担当与智慧、责任与情怀的关键命题。
总理出面帮农民工讨工钱了。惟愿地方政府能够摆正位置,依法办事,在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锐意改革,创新制度,真正践行“放管服”,释放并激发社会的创造力。(胡印斌)
责任编辑:张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