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字幅“博爱”、叶挺将军曾用过的木床,从上世纪50年代起沿用至今的医学用柜……一批从未“曝光”、辗转数代的精品收藏,将于明、后两日分别在中大南校区、北校区(原中山医科大学)抖落尘封,与您亲密接触!
昨日,中大对由各地校友捐赠的2000多件珍贵文物、字画作展览前的最后梳理,我们趁机独家探营,读出“中大家珍”背后众多感人的故事。
|
中大医学博物馆为本月11日展出文物作最后准备。 |
一幅墨宝 孙中山手书“博爱”
在众多字画中,落款为“孙文”的“博爱”字幅特别突出,这幅墨宝是孙中山先生亲手题赠杨熙绩(字少炯)的手书。字幅上面并没有题书日期,不少人认为是中山先生的即兴之作。
今年6月,一直关心母校发展的中大65级校友杨祚强先生在得知学校要在庆祝80周年建校之际举办书画展览后,马上致信母校,表示愿意把这幅家中珍藏——孙中山先生题赠其祖父杨熙绩先生的手书提供给母校展出。他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山先生留下“博爱”给祖父,现在把它捐出参展,不仅表达他们一家对中大视如血缘的情感,更能身体力行先生的“博爱”,不辜负先祖的期望。
一张大床 原是叶挺将军“宝物”
在北校区,将建起中山大学医学博物馆,这是又一所藏于高校的博物馆,医博馆则将展出众多珍贵文物,如18世纪博济医院的地界石碑,“济医院”三个字仍依稀可辨;上世纪40年代的医学用具,如看上去十分简单的小铜罐,却一路跟随中大的研究者从城市漂流到农村,再从农村迁回城市;还有沿用至今的用具,如那个结实的红木大柜,打开一看,里面逐格贴着“胃液消毒器”、“小便标本储放”等繁体字小标签,是上世纪20年代起医学院师生就开始使用的医学用柜……林林总总,斑驳的痕迹,记录着久远年月中的一点一滴。
在零碎的小件中,有张大床和一个床头柜格外惹人注目。据了解,这对“宝物”是著名医学教育家、原中山医学院院长柯麟先生从结婚到去世一直使用的大床,跟着柯老辗转香港、澳门、广州,再到北京。当医博馆要筹建的时候,负责人马上与柯麟先生在北京的后人取得联系,希望能买下先生这对“宝物”。“谁知道,他们几乎想都没有想,任何要求都没有提,一分钱都没有要。”医博馆筹建办负责人之一的卢春宁对此非常感动。
为什么医博馆对这对“宝物”情有独钟?卢春宁笑说了一段小故事。原来,柯老在大革命前就加入了共产党,与叶挺、叶剑英跑到上海,3个人同住一处,接受党的考验,后3人分赴各地继续革命。分手的时候,叶挺将军对柯老说,今后不知还能不能见面,请他把自己的这张大床先保管好,等下次见面时再归还。后来,柯老就一直信守诺言,珍藏着这张大床,直到去世,所以,这对“宝物”特别有意义。
一个标本 钟院士“挖心掏肺”
现任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所长的钟世镇院士,在得悉母校80周年大庆筹建医博馆之后,亲手制作了人体的心、肺管道标本模型,寓意“挖心掏肺”,以表自己对学校的深厚感情。两个标本立于医学用具架上,做工十分精细,宛如艺术品,一尘不染。
钟世镇院士于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在他的带领下,已建成了一个享誉国际的“人体标本陈列馆”。两个月前,近80高龄的他就主动致电中大校友会和医博馆筹建办,允诺捐出亲手制作的心、肺标本,并一再强调要亲自送到医博馆并亲笔题字——“饮水思源、泽深恩重”,工作人员收到这个模型,眼睛都湿了。
一张照片 解密一段历史渊源
在一块老照片的展板上,我们觉得一张摄于1910年元旦的照片特别“眼熟”,突然想起这张老照片正是孙中山先生与广东医学界名士的合影,不正是那张放在中山纪念堂里的老照片吗?“其实这张照片的另一头也紧密地联系着中大。”看见我们困惑的表情,卢春宁说,照片上那32位当时广东医学界的名流,其中就有11位是光华医社的发起人,而光华医社就是中大医学院的前身之一。
“我们刚开始也根本不知道这张照片对于中大的历史意义,后来有热心人在其它资料文献中看到光华医社的第一任校长郑豪先生与中山先生合影,打电话到美国给他的后人,确认这张照片确实与中大有着很深的关系。”卢春宁颇有感触地说,“我们马上在网上挂起了相关信息,希望能找到关于这张照片的更多资料。没多久,远在美国的池耀廷之孙池元浩先生主动给我们发来了电子邮件,告诉其祖父就在照片中,他们家就珍藏着这张照片,并把照片扫描传了过来,并附上照片上的人物名单,这样,我们才‘对号入座’。”(作者: 谢苗枫 梅志清 李汉荣 何晓钟 陈健聪)
|
博济医院18世纪时的地界碑。 |
(责编:幽山)
点击查看文化每日超强人气排行榜,更多精彩尽在新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