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往事:她为徐悲鸿守候了半个世纪(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9 14:19 长沙晚报 | ||||||
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名字与艺术大师徐悲鸿紧紧连在一起,湖南浏阳人廖静文女士一生,构成了一个完美女性的代名词。她曾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位从湖南走出去的女子,一直为世人所关注。 日前,这位阔别家乡64载的游子,在霏霏细雨中再次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我来向我的父母亲道歉了!这是我几十年来第一次来到父母坟前扫墓。”说到这里,廖静文话语哽咽,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昨日,记者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走近了这位经历沧桑的老人。 半个多世纪回家4次 “我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一生遭遇的痛苦太多。11岁时母亲就死了,31岁又死了丈夫。母亲生下10个孩子,活下来的有8个,家庭一度很困难。内向、自卑、抑郁成了我的性格。”廖老说。 “由于工作很忙,我离家六十余载总共才回过4次家。我祖母、父母和大哥均葬在长沙县东乡的双江村。我于本月12日携儿子来到了亲人墓前,我是为了还债而来,我在墓前放声痛哭。回到宾馆后我一夜未眠,那一天相当于过了一年。” 廖静文告诉记者,自18岁离开家乡后的几次回乡,第一次是1959年回家埋葬父亲,当时她36岁;第二次是1994年浏阳社港建镇时她受邀回来;第三次是2001年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举办徐悲鸿画展;这次是参加齐白石艺术节而来。当记者问及下次什么时候再回湖南时,廖老充满感情地说:“人都是爱自己的故乡的。我虽然在北京,但我的心常常飞到了家乡的大山上。故土难离呀!但年纪大了,要回来很难哟!” 40多年守护悲鸿纪念馆 1953年9月,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将徐悲鸿的1200余件作品以及收集的唐代至今的1000余件美术作品、书籍、画册等贵重资料全部捐献给了国家。1973年,廖静文女士向毛主席提出了重建“徐悲鸿纪念馆”的请求,获得主席批准。纪念馆建成后,她天天到馆,风雨不误。馆里的大小事务她都亲自过问,中外来访的朋友和观众,她只要有时间,都会热情接待。她还在馆内建起了“徐悲鸿画室”,聘请美院教授执教,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此外,每年纪念馆都要挤些钱捐给“希望工程”,扶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当时不少好友劝她,儿女还小,应该考虑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问题,况且徐悲鸿在许多画里都写了“爱妻静文”的名字,应该为自己留下一部分,廖静文却说:“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 廖静文和徐悲鸿的两个孩子徐庆平和徐芳芳曾分别在法国和美国留学,一个学习艺术,一个学习管理。她说,因为自己没有任何积蓄,两个孩子在外读书十分辛苦,回来的时候,儿子的头发脱落了许多,女儿脸上的皱纹比她还多。想起这些,廖静文至今仍感觉很愧疚。 廖老说,她永远铭记徐悲鸿早年赠给她的一首小诗:“灯灰已入夜,无计细相思。魂已随君去,追随弗不离。”半个多世纪了,他们就是这样魂魄相守,不离不散,为艺术倾注了毕生心血。廖静文说:“我把整个生命都放在了纪念馆。从1957年徐悲鸿纪念馆建成,一直到今天,40多年一直没有离开过它。” 完成纪念馆扩建是最大的心愿 1953年,位于北京火车站附近的“徐悲鸿故居”作为徐悲鸿纪念馆对公众开放,后因修建地铁,徐悲鸿纪念馆迁址于新街口北大街。国家每年拨款100万元用于展馆的维护和设备更新。时下,马路西侧正在进行危房改造;东面鳞次栉比的时装店和快餐店证明着时代的变迁,而独有这座两层小楼一直在诉说着一位艺术家50年前的故事,和他的妻子长达半个世纪的守护。 保护徐悲鸿留下的作品和收藏被廖静文看作是自己的生命,在最困难的“文革”时期,徐悲鸿的作品要被销毁,廖静文说:“那时我也不想活了,若真那样,我对不起悲鸿。后来我找到周总理,总理想办法把馆里所有的收藏送到故宫太和殿旁的一个大殿里锁起来,一放就是13年。因为那里面太潮湿了,等再拿出来的时候几乎都发霉了,一些油画上的色块也掉了下来。”至今,廖静文还在为修复那些珍贵的油画而努力。她说,现在还有100多幅没有修好,因为请外国修画专家需要大量外汇。 时至今日,身为纪念馆馆长的廖静文还在四处奔波,只要是关于办徐悲鸿画展、出画册的事,或是为馆里募集资金,她都要亲自去。廖静文告诉记者,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完成纪念馆扩建工作。目前,北京市已经在纪念馆旁边新批了一块5000平方米的空地,但需要花费9000万元,因此这块地至今还没有买下。“还有1000多幅一级品叠压在柜子里,另外还有那么多古画和书籍,要是能把新馆建成,就能陈列悲鸿更多的作品。” 廖静文现在有一保姆为伴,住在北京西山附近。已经80岁高龄的她每天早上7时多起床,然后到纪念馆上班。 附:廖静文小传 廖静文1923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今浏阳市)社港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6岁时全家迁居长沙,先后在长沙市十一小学、周南女中读书,随后参加抗日文艺活动,193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管理员,1940年到重庆后,在院长办公室做助理。1943年考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文系,一年后辍学回到中央美术学院,继续协助徐悲鸿工作。 1946年1月,她与徐悲鸿结婚。1946年8月,徐悲鸿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偕她北上居住在北平。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患脑溢血病逝。为了感谢党和国家对徐悲鸿的关怀,她将徐悲鸿的全部遗作和藏画、文物都捐给了国家文化部,并捐出了北京的一套寓所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为了写好徐悲鸿传记,她再次进入大学读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1957年夏,她完成大学学业,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开始徐悲鸿传记撰写工作,并应聘到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中国文学史。1982年,一座崭新的徐悲鸿纪念馆在北京新街口北大街53号矗立起来。同年,她撰写的26万字的长篇传记《徐悲鸿的一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反响。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和徐悲鸿夫人,她还积极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到高校讲授徐悲鸿的艺术和生活道路,并进行书画艺术创作。
(编辑:燕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