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美国人在历史上的三次学用《孙子兵法》的热潮

http://www.sina.com.cn 2004/12/14 14:00   解放军报

  作者:黄正生

    美国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晚于英、日等国,但后来居上。他们不断将孙子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理论创新和军事斗争实践,数次掀起研究热潮,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从目前所见到的有关材料分析,美国对《孙子兵法》的学习与研究,非常注重实用。

  由于语言文字的不同,美国对《孙子兵法》的研究离不开英译本的支撑。上个世纪,在美国的《孙子兵法》英译本不断改进完善,先后出版发行的版本至少有七、八种之多。

  全美著名大学中,凡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的,无不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在哈佛大学,《孙子兵法》是研究生的必修课。美国西点陆军学院、印第安纳波列斯海军学院、科罗拉多空军学院、国防指挥参谋学院等著名军事院校的必修课程中,都列有《孙子兵法》。美军的最高学府———国防大学,更是将《孙子兵法》列为将官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位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之前。美国军校不仅把《孙子兵法》作为教科书来学习,而且,在推进新军事变革中,美国国防大学还开办了“孙子兵法与信息战”论坛,要求全军和地方学者就该主题发表文章,广泛讨论。美国人将对《孙子兵法》的理论研究与当时的军事斗争热点紧紧结合起来,先后出现过三次学用热潮,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理论成就和辉煌战果。

  第一次热潮源于美国军政各界运用《孙子兵法》对越战失败原因的分析,主要形成于战略决策界,在战略决策层面获益颇丰。继尼克松、《大战略》的作者约翰.柯林斯、侵越美军司令维斯特摩兰等,在分别引用孙子观点,总结越战教训,深入揭示美国失败的深层原因之后,美国的“孙子热”迅速升温,并在战略决策界掀起第一次研究高潮。“孙子的核战略”的提出,即为其硕果之一。

  第二次热潮源于美国陆军1982年版《作战纲要》的制定,主要集中在作战理论研究界,用于作战指导效果明显。美国人不仅在战略问题上求教于孙子,而且在常规战争理论上也以孙子思想为指导。在美军提出的“空地一体战”和《作战纲要》中,都赫然引用了孙子的名言。可以说,这一新的理论是融合克劳塞维茨与孙子思想精华的产物。1986年,时任美国防大学校长的劳伦斯中将来我国防大学作“空地一体战”演讲时,也明确指出,该理论所依据的就是孙子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1988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艾弗瑞.戈雷下令,重新编写陆战队的作战手册,要求以《孙子兵法》提出的快速机动为作战指导,把《孙子兵法》纳入到陆战队的谋划韬略之中。戈雷还于1989年发布训令,将《孙子兵法》列为1990年陆战队军官首本必读军事书。此后,在美军的作战条令和国防部重要文件中引用孙子格言,几乎成为固定格式沿用至今。

  研究理论,是为了适应现实战争的需要。美国的一些决策者经常把孙子思想直接用于现代战争作战指导。1983年美军入侵格林纳达行动,即明显运用了孙子“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示形惑敌之策。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出其不意的“左勾拳”行动,在科索沃战争中的避实击虚空袭战,都不难发现孙子思想的踪影。其中,海湾战争使美国的第二次孙子研究热潮达到顶点。有关参战美军官兵学用《孙子兵法》、携《孙子兵法》出征的报道充斥当时的媒体,就连老布什总统的案头也摆了一本《孙子兵法》,孙武也因此被称为参加该战的“唯一中国人”。美国防部报告《海湾战争》一书毫不隐晦地写道:“总之,多国联盟成功地实践了孙子所说的‘上兵伐谋’的战略思想。”

  第三次热潮源于“9.11”事件,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信息战领域,并渐显出对孙子谋略驾轻就熟的实战运用能力。“9.11”之后,美国内再次掀起学用《孙子兵法》的热潮。仅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英译本,一个月内就卖出16000多册,长期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二位。

  “9.11”后,五角大楼专门成立“战略信息办公室”,其任务之一就是制造散布假消息。这表明美国非常重视孙子的“诡道”思想,重视军事欺骗,重视舆论战、心理战。美国防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柯基斯少将在我国防大学演讲时曾说:“美国的信息战理论,其基础观点就来自中国的《孙子兵法》。”由此可见,美国的“孙子热”随时代发展开始转向信息战研究领域。同时,美军在对孙子谋略的实战运用上也显得相当熟练了。如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大量体现了孙子的作战思想。其共同之处表现在:战前“伐谋伐交”,先胜而后求战;战中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镒称铢”,力求速决。各自的亮点有:阿战之中的情报战臻于至致,对战争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如战役最高指挥官弗兰克斯将军在记者招待会上脱口而出的孙子名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孙子兵法》原文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弗兰克斯引述的英译是“Precise knowledge of self and precise knowledge of the threat leads to victory”。);伊战之中的“震慑战”夺气攻心,并极尽心战欺骗之能事,瓦解动摇敌军。此外,伊战中联军不以攻城掠地、消灭敌有生力量为目的,而是快速直取首都,也体现了孙子“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的思想。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