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对一切权威的都抱怀疑态度的老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2/16 17:15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江菲 毫不夸张地说,一套《自然科学通俗读本》,改变了整个人类对世界的看法。 1892年,一位电器商的儿子偶然读到了这套丛书。这个13岁的犹太男孩意识到,他原来从《圣经》上知道的那些故事是假的。后来,他写道:“这滋长了我对一切权威的怀疑 13年后,这个伯尔尼专利局的小职员,在《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一篇长达30页的论文。这便是他对“相对论”的最初思考。随后,他开创了理论物理学崭新的前景,从而结束了古典物理学的统治时代。爱因斯坦,成为集“天才”、“权威”和“偶像”于一体的符号。 为了纪念“相对论”发表100年,联合国将2005年命名为国际物理年,很多国家顺手改为“爱因斯坦年”。 爱因斯坦当然不会在乎这些。他总是报以孩子般的微笑。“在真理和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 16岁时,他便找借口离开了半军国主义教育的高中,一年后,主动放弃德国国籍。他回忆说:“依我看,学校若主要以恫吓、威胁和人为的权威教学,那是最坏的。这种教学方法摧残了学生们的健康感情、诚恳正直和自信心,培养出来是唯唯诺诺的庸碌之辈。” 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于是去了意大利,又到了瑞士,在那里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1902年,申请大学物理教职未果后,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谋得了一份三级技术鉴定员的工作。他很高兴,因为这使他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广义相对论”发表前一年(1914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份“德国文化界宣言”的出笼,将当时的德国皇帝吹捧为“世界和平的卫士”。共有93位文化名流签了名———但没有爱因斯坦。他分庭抗礼,与哲学家尼古拉共同起草了充满深切忧虑的《告欧洲人民书》,呼吁欧洲科学家竭尽全力,结束这场人类的大屠杀。 没有几个人签名,也找不到报纸发表。后来,在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写道:“似乎各国的科学家……都丧失了理性。” 1933年,他永远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接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职。在记者招待会上,他称法西斯纳粹为“命令主义的强权统治”,并公开揭露希特勒的暴行。而那时,世界各国还对和平抱有最后一丝幻想。纳粹党对敢于顶撞他们的这位学者恼怒至极,没收了他的别墅,冲进他在柏林城内的住宅,将所有值钱的东西卷走。 他本是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但形势使他改变了。1939年,他在一封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上签了名,建议盟国加快对原子核链式反应的实验———这正是他的“相对论”所揭示的质能关系的产物———以对抗德国对这项武器的研制。 这是他惟一一次为了对抗一个权威而求助于另一个权威,铸成“一生中最令人痛心的回忆”。 1948年,他在《致知识分子的信》中写道:“我们肩负着神圣义务,必须全力制止为残酷目的而发明的武器去用于残杀。” 1955年4月,老人76岁,住院了,休息片刻后,立刻叫人取来纸笔,继续起草他最关切的制止原子战争的文件。在那份未完的札记里,他满腹失望:“到处弥漫着的政治狂在寻求他们的牺牲者。” 面对人生的最后一刻,他很平静,早就立好了遗嘱:不进行任何悼念,不要祭辞,不立墓碑,骨灰随风撒在一片秘密的大地。 (编辑:思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