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丁淦林教授在丛书《新闻案例选》的点评中写道:《大公报》报道了沈荩遇害的全过程,有绝命词和幕后决策等细节,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为后人留下了可信的史料。
昨日的新闻,今天的历史。季羡林在给这套丛书的题词中说,《大公报》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这对《大公报》来说是一种赞誉。并不是所有的报纸上的新闻都是真实可信的。有些报纸的报道,歪曲事实,自毁声誉,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
按照周雨所著《大公报史》的分期,刊登上述报道的报纸,处于创始时期,即我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的英敛之担任总理兼撰述和编辑的时期。他总揽言论和经营的全权,以敢言著称,把那一时期的《大公报》办得有声有色。
1902年,英敛之三十五岁,东西南北奔走,艰辛地创办了《大公报》。在报纸创刊号上,作《大公报序》宣布:“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西欧学术,启我同胞聪明。”救国救民之情,跃然纸上。创刊弁言中更宣布要“以大公之心,发折中之论,献可替否,扬正抑邪”。
他不是口头革命派,创刊第五天发表“论说”(即“社论”),题为《论归政之利》,公然宣称要太后归政。说只要归政,就有八利。文中指名道姓地骂刚毅,批驳刚毅宁赠天下于朋友、不送与家奴的谬论。骂旧党,骂宫禁左右,只有对慈禧不作正面攻击。在当时,即使报纸办在天津租界内,也可以说是大胆已极。
清末官场乌烟瘴气,魑魅魍魉充斥其中。《大公报》把他们分为十派:冥顽派,威势派,牟利派,权诈派,排外派,媚外派,油滑派,奴隶派,假正直派,假振作派。又把他们比作九如:如虎之猛,如狐之媚,如蛇之狡,如虿之毒,如无知之偶,如钻泥之鳅,如黑暗之洞,如无底之渊,如毂木之蠹虫。指责吏治的腐败,痛快淋漓,鞭辟入里。
他在天津办报,却敢于捋坐镇天津的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虎须,和袁抗争了十年之久。
1905年,《大公报》支持反对虐待华工的反美运动,支持抵制美货,拒登美商广告,袁世凯下令禁邮禁阅《大公报》。英敛之针锋相对,发表“论说”,题为“说官”,矛头直指袁世凯。指出国家立宪维新,就应拔除凶邪,洗涤当权大官,否则改革无望。其后袁世凯几次企图对他施以收买,均被严辞拒绝。
英敛之虽然主张君主立宪,提倡变法维新,反对共和革命,但却公开反对清廷镇压革命党人,报纸揭发清廷杀害沈荩一事,已如上述。1907年,清廷先后杀害了革命党人徐锡麟和秋瑾,《大公报》发表论说《党祸株连实为促国之命脉》,坚决加以谴责。对于徐锡麟,文章说:“乃既杀而又剖其心,啖食其肉,此等野蛮凶残行径,不期见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对于秋瑾,文章说:“既无证据,又无口供,遽处斩刑,斯岂非野蛮已极,暗无天日之世界乎!”
英敛之对于中外报纸作过认真的研究,主张报纸要办成国民的喉舌。其职责一为国民之向导,一为政府之监督。强调报人要守正不阿,以身作则。
英敛之办《大公报》十年,颇多创新,成绩斐然,为当世所称颂。梁启超在所办的《新民丛报》上撰文说:“天津大公报有特色,有新论,实可称报纸进步之一级。”严复赠对联一幅:“能使荆棘化堂宇,下视官爵如泥沙。”历史学家陈垣称他为“豪杰之士”。
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他悄然离开了《大公报》。此后潜心宗教、教育和慈善事业。1925年参加创办了公教大学。1926年逝世。
英敛之为《大公报》的续办者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应该说也为后世的新闻工作者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编辑:独孤)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