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甲申一回眸:猴年见证中国社会变迁(组图)(2)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11 14:57 新京报 |
1956丙申猴年——积极稳健 黄金一年 1956年,春节之前,城市里敲锣打鼓、万众欢腾,庆祝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改造。而到了这一年年底,中国的农村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许多资本家做起了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扫盲、合作化运动在农村轰轰烈烈地开展着。 春天,报刊杂志上大张旗鼓鼓励妇女们穿上花衣服,夏天,全国统一发放货币工资,孩子们在自己的节日里多放了半天假,北京的孩子们观看了儿童剧《马兰花》……1956年2月12日,是农历丙申年春节,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春节前,国务院通过了有关推广普通话及汉字简化字方案。这年春节,大江南北的人们开始试着用普通话拜年,用简化字写春联。 天津杨柳青年画一直深受北方人的欢迎,除了年年有余等传统年画外,赞美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成了年画的新内容。 春节前,北京的红星集体农庄开通了有线广播。这一年,全国大部分县都建立了有线广播站,广播使许多目不识丁的农民也懂得了一些国家大事,还能欣赏到戏曲和相声等文艺节目。在没有广播的农村和一些工厂里,则有专门的读报员,为大家普及当前的国内外形势。 9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首次播出,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孩子们来说,从1956年开始,《小喇叭》广播成了他们童年记忆里每天不变的牵挂。 这时候,收音机还没有在家庭中普及,人们围在汽车旁边听收音机,在城市并不罕见。6月,在北京,第一批电子管顺利下线,当时,电子管是生产收音机的核心零件。电子管收音机是商场里的高档商品,它和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被老百姓并称为“四大件”。 中国乡村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阶段,掀起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浪潮。以苏联援助的156个大型项目为核心,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1956年,在看似平静的乡村,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到这一年年底,中国的农村已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不久,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原来只有30户农民的张庆村扩大到180户,大家牵着牲口、带着铁锹集中到合作社统一出工,收入统一分配。于是,一向单纯的农村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业:会计、记工员、保健站保健员、托儿所保育员、气象站技术员、图书室管理员。 年初,全国扫盲协会成立,提出要在5年或者7年内基本扫除全国文盲,要求农村文盲至少要学会本村本乡的人名、地名、合作社名、工具名等200到300个字。 上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上海,这个开埠100多年的城市,在1956年仍然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每一天,这里的工业品都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这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在中国也就有特殊的意义。 上海工商界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表示,要在6天内实现上海全行业公私合营。就在5天前,北京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宣布进入社会主义,并号召工商业者“放弃剥削,学会本领,争取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天津、广州、武汉,各个大中城市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的主要经济成分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生活多姿多彩的黄金一年 春暖花开的时候,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召开了一次研究妇女着装的座谈会,提倡妇女打扮得漂亮一些,衣服穿得美一些。《中国青年》也发表文章,号召:姑娘们,穿起花衣服来吧。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1956年是一个多彩的年份。1956年六一儿童节,刚刚落成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开始上演童话剧《马兰花》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型儿童剧,给一代人的童年生活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一年,严凤英、王少舫因为主演《天仙配》而名扬世界。在很多人的记忆里,1956年是上世纪50年代看电影最多的一年,新拍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上甘岭》、《祝福》、《家》等影片陆续上演,《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大批三四十年代的进步影片也重新在国内公映,轰动一时。 1956年7月14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1956年12月30日,全国所有县通了电报,95%以上的县通了电话…… 这一年高考的命题作文题目叫《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在一个大学生的日记里这样写道:1956年,这是黄金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