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迷局:日本的厌华情绪和台湾情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3/29 16:38 《环球》杂志 | |
进入2005年,日本在与中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了一连串行动,使中日政治关系再度降温。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应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来把握中日关系的方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不断加强和深化各领域的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 为使读者能在错综复杂的各类事件中保持看待中日关系的冷静和客观,寻求正确处理中日关系的适当途径,《环球》杂志于2月28日组织了中日关系专家讨论会,来自国内数家研 究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和曾在日本工作过的民间人士,就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中日关系背后的美国因素以及在中日关系出现变化时如何应对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环球》杂志记者何德功和特约撰稿人李维朋也在东京就同样话题展开了调查访问。 《环球》杂志希望通过描绘全景式画面,撷萃不同观点的方式帮助读者了解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建立理性、客观的中日关系观念,并以此为契机改善两国关系,使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现在大家都说,目前中国和日本相差40年,这是一种误区。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有两个条件我们还不具备:第一是全部就业;第二几乎没有贫富悬差。现在的中国大体上相当于日本的20年代。……对待中日经贸往来必须记住一点:商场就是战场,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在商场讲友好是非常错误的。赚钱就是赚钱,赚完钱再讲友好。” ——王新生 两千年邻里 三十年巨变 《环球》杂志记者/卞卓丹 贺萌 蒋国鹏 中日文化差异 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盛唐时期。当时,日本先后19次派遣唐使赴中国,持续了两个半世纪,当时的日本社会完全模仿唐朝。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新生博士认为,日本文化虽然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但与中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有其自己的规律性。 王新生对《环球》杂志说,日本文化虽然表面上包括了儒家、道家或其他中国传统的东西在里面,但与中国文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即使在所谓日本全盘中化的时期,日本也有很多东西没有完全学习中国,例如没有接受中国的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应该说是中国古代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社会体制。这是因为日本当时是一个氏族贵族制度非常强的国家,世袭是传统制度,贵族特权不希望被别人打破,因此不可能接受科举制度。 另外,从唐朝开始,中国逐渐走上了“尚文”的道路,重文轻武;但日本恰恰相反,尚武轻文。近700年的幕府时期由武士掌权,是近代大规模对外扩张的传统背景。 在中国与日本长达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交织着友好、战争和冷漠。二战后,中日20几年没有外交关系,直到1972年才恢复两国邦交。王新生说,要走出对中日邦交历史的认识误区,中日交往史并不是一个完全友好的交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