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文字 > 正文

中日关系迷局:日本的厌华情绪和台湾情结(2)

http://www.sina.com.cn 2005/03/29 16:38   《环球》杂志

  双边关系背后的经济因素

  从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政经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友好到摩擦再到对立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双方的合作。而关系出现变化的背后原因也与经济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

  王新生把中日恢复邦交30年归纳为3个阶段。最初的10年是友好与合作的10年。当时的日本电影如《追捕》《望乡》、电视剧如《排球女将》《阿信》等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人。王新生认为,这背后隐藏着很多经济利益。因为当时的日本需要一个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来源地。而中国也需要打破孤立状态,希望在资本主义世界打开一个缺口,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又需要资金和技术。双方存在着友好的基础。

  而第二个10年,即1982年到1992年,是摩擦与合作的10年。日本商品大举进入中国,中国对日贸易赤字巨大,而日本对中国的援助项目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同时中国国内经济方面也出现很多问题。这些矛盾一激发,就把历史问题带了出来。例如教科书事件、靖国神社事件、钓鱼岛事件、光华寮事件等等。

  第三个10年,即1992年到2002年,是对立与合作的10年。这10年是两国发展反差很大的10年。中国经济在这一时期高速增长,日本恰恰是泡沫经济崩溃的时代。这时,日本开始出现“中国威胁论”。王新生说,这种威胁主要来自日本在经济层面的忧虑。日本面临产业空洞化的问题,中国则面临高速增长的问题。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对立。双方的摩擦表现在各个方面。不光是经济领域存在对立,安全领域也存在对立。

  对于未来的10年,王新生预测说,中日关系往好的方向发展,应该是竞争与合作的10年;反之则还是对抗与合作的10年。现在看来有可能维持对抗与合作。

  对于中日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徐之先认为,从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来看,应该说还是以合作关系为主流的。因为,经济还是由市场来主导的。对中日企业来说,政治层面对其有影响,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影响还很有限。如果中日之间的经济关系能保持一种很强劲的发展势头的话,对于缓解两国的民族情绪肯定有帮助。例如,在日本经济界、财界,前一个阶段就公开反对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因为在经济界,包括在一些大项目的承包问题上,政治关系直接就影响到了合作。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肯定会对日本经济产生不良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合作加强,必然会对政治关系产生作用。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高恒也承认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但同时认为,不一定经济好,政治就一定好;或者政治不好,经济就一定不好。这两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政冷”“经冷” 理解最重要

  对于目前流行的中日关系“政冷”、“经冷”的说法,徐之先对《环球》杂志表示,中国应看到除了两国高层不互访之外,其他渠道的来往并没有断。中国有很多省部级领导访问日本,中国领导人在第三国与日本领导人会晤,中国在地区合作、战略合作等方面与日本也有一些交流。从这一方面说,很难给“政冷”定位。

  同时,尽管经历风风雨雨,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一直都存在着,包括政府间的,也包括民间的。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到1680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在两国邦交正常化的时候只有11亿美元。中日两国民间交流非常频繁。去年两国人员往来达到了近400万,每天有1万多人在中国和日本的上空飞来飞去。目前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包括在语言学校的学生)就有12万。

  但是,中国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额明显超过了中日贸易额,其发展速度之快也是中日贸易无法比拟的。徐之先说,如果中日之间没有政治的不顺,也许会发展得更快一些。中日之间在能源等问题上出现了一种恶性竞争。

  徐之先认为,怎么说都不能很完善地概括出中日关系的定位。中日关系处于一种僵局,发展不顺,这是事实。中日领导人几年来不能互访。自建交以来,可以说中日关系在很多方面出现了倒退。

  王新生则对《环球》杂志表示,在经济、人员交流如此频繁的情况下,两国国民的感情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常冷淡,这里面也掩盖着经济利益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已经被视为“世界工厂”和主要石油进口国,那么日本的战略利益就无法在中国实现:东西卖给谁?怎么从中国买石油?随后,日本就从能源问题开始,说中国是不“安全”的;之后,在传统安全领域、非传统安全领域都出现了摩擦,如能源、安全、跨国犯罪等等。

  总之,日本始终是把本国的经济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过去我们对这一点强调得少一些。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已经使中日之间的矛盾突出起来,两国在某些地方的摩擦和对立就越来越强,而且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中日关系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出现的。需要两国人民都在心理上做出调整,应该适应对方过去的一些举动,应该理解这些举动背后的因素。

  王新生认为,说“经冷”,是冷在官方合作的项目,民间的不会“冷”,资本唯利是图的本质是无法阻挡的,根本不可能考虑国家的因素。正因为如此,中国企业对待中日经贸往来的正确态度,就是一句话:一路提防。必须记住一点就是:商场就是战场,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在商场讲友好是非常错误的。赚钱就是赚钱,赚完钱再讲友好。这是你死我活的社会。

  资料:

  日本的厌华情绪和“台湾情结”

  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日本媒体爆炒亚洲杯中国球迷对日本队喝倒彩事件,在日中国人犯罪事件,宣扬中国抗议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是干涉日本内政等,在普通日本国民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日本70%以上的国民观念受媒体的左右,在媒体的煽动下厌华情绪恶性蔓延,甚至包括一些对华友好人士也开始对中国产生误会。日本内阁府最近发表的一项关于日本外交的舆论调查表明,对中国有亲近感的日本人只有37.6%,是1978年开始有此项调查以来的最低点。

  日本的台湾政策也出现了变化迹象。日本有独特的“台湾情结”。在日本近代史上,日本就认为台湾是日本南进的门户,并对台湾进行了50年的殖民统治,怀旧情绪使日本对台湾很容易产生亲近感。现在以贸易立国的日本同样把台湾海峡看成自己的生命线,因此,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和美国一样一直是促谈不促统,促和不促合。另一方面,台湾的台独势力曾受日本扶植,在夺取权力后,对日本感恩戴德,除了竭力分裂祖国之外,在台湾以外中国与日本有争议的领土问题上全部和日本一个鼻孔出气,历史问题也一概不提。

  但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是,日本对台湾的政策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于日本外交政策对美国亦步亦趋,在美国全球反恐焦头烂额之际,美国最希望台湾问题维持现状,不独不统,日本也不会单独贸然行事,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还会有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环球》杂志驻东京记者/何德功)

  “全球化其本质就是民族国家的消亡。但在全球化的最初阶段,民族主义的表现是最突出的,反差是最强烈的。中日两国的民族主义都在上升,而彼此又成为了宣泄民族主义的最佳对象。”——王新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环球视野新闻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春意融融 更多>>
[Beyond] 光辉岁月
[S.H.E ] 热带雨林
[刘德华] 练习(抒情)
[李克勤] 护花使者
[翻唱原音] 梦醒了
铃声搜索:
 更多>>
江南 老鼠爱大米 值得
缘份的天空 两只蝴蝶 无所谓
缘份的天空 ColorfulDays 又下雪了
夏虫 了不起 没时间
白桦树 很爱很爱你 刺激2005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